【83#酷茶回顾】赛后交流之中标单位:竞赛建筑的设计过程
主讲嘉宾:吴义娟 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
我们会分享香蜜公园四个小建筑——游客服务中心、婚礼堂、资源回收中心、图书馆建筑设计创作的过程。
回到这四个建筑本身,虽然四个建筑的属性,包括位置、功能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还有一个设计出发的原点。
第一,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选址旁边是城市主干道,往里走进入公园的荔枝大道。根据现有的建筑要求,类似一个改造的建筑项目。所以在分析了周边所处的环境以及当初我们考虑的一个公交车站,考虑到三个不同方向的人流、城市、公交车站以及进入公园的入口,我们在这个地方现有的青藤社形成了一个“T”字形的交叉——前置广场会有城市干道,公交车站及后面又有一个缓冲。
第二,婚礼堂。
这个设计最初的原点是如何延长,因为结婚毕竟是人生大事,也是很神圣的一件事情。我们考虑如何从最开始延长婚礼的登记时间,以及结婚和离婚在同一片场所发生,怎样使这两个人群有所隔离。结婚路线是等候、登记有一些小型的设计,到领取结婚证的场所,这样一圈来回再出去。离婚路线可能就是另外一条,必须要经过结婚的场所,要看到结婚的一些场景才走到离婚登记处,再这样走过去。
第三,图书馆。
在21世纪书籍已经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了,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和它的意义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的选址当时是选在廊桥的周边,图书馆遇上了廊桥,就是公共文化用地遇到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图书馆就是一个非常线性的、跟廊桥联系在一起的空间。以及当时我们在竞赛过程有跟迈丘这家景观公司联系到一个场位的第二课堂,就是说图书馆同时又跟第二课堂有所联系。
第四,资源循环中心。
其实这种属性的建筑在我们做设计过程中并不是特别多,它是带有工厂性质跟展览性质的两个联系体。因为资源循环中心可能有一些设备、工艺等等,基本上资源回收中心是所有的东西全部集中在一起,ABCD等等不同的功能,一进一出这两个过程是看不到的。
刚刚也介绍了,游客服务中心专家并没挑选出中标方案,只评了一个名次,所以我们做了第二轮的游客服务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青藤社茶社本身做了一些了解,以前应该是深圳文人集聚的地方,原来有一些书画展览、茶会。因为第一轮我们忽略了原有的建筑,所以第二轮我们对场地,以及青藤社、青竹和一些古树都有所尊重和保留。这也是我们当时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包括一些就地取材的建筑地面、屋顶的材料。我刚刚讲到的“T”字形的交叉在这一轮还有保留,无论是从效果图上,还是出发的地方,看到它跟第一轮的方案有很多不同,包括青藤以及它跟光影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四个建筑,简单的跟大家分享一下设计的出发点,以及由这个出发点带来的建筑空间本身的变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