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3#酷茶回顾】赛后交流之评审专家:理性的演绎

2014-10-08 SCD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主讲人:朱雄毅 深圳市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我们接到评审要求的时候应该是叫做“香蜜湖公园的竞赛”。我们的反应更多是一个景观环境,更多关注它好不好看,是用很感性的语言去理解设计。



围绕对公园的理解,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有很多“开门问计”的过程。包括当时在北边还有很多体育设施,保留多少,这其实也需要跟市民有很多的互动。


这是当时提出的五个方案展示的效果图。一、二、三、四、五刚好也是演讲的顺序,之前还有一个讲标价的过程跟这个过程相反,其实方案排名比较高的往往在后面,这刚好是一个反的过程。



总体景观


方案一因为这里面所有的因素太多,规划结构也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我们对方案一的讨论是相对比较少的。


方案三,我们在过程中也是做了一定的讨论,发现其实它在保留了很多原有的设计过程中,自己创造的东西不是太多,对于原来的保留之后再创造的事情也就是在最后的设计中出现“十”字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对于总体存在的必然性跟必要性上,我们的理解是没有太多的必然性,所以也淘汰掉。


最后两个方案其实都保留了建筑的水体关系作为一个过渡带,比如这也是一个主体保留的山体,然后在这边做了一个水体的功能,这边是一个城市的界面,其实三重这样的斜向的界面,我们是通过方案五把方案四给梳理出来的,我们觉得有几点的考量:


第一,总的来说对周边社区的连接关系。比如跟北面、西边、跟这些城市社区的关联度上考虑的更多一点点,只是多一点点。


第二,它在片区里面水体的自然属性可能更接近公园的概念。其实基本上这是评审的一个主要的结论,之所以选择方案四,没有选择方案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三,廊道修改意见。对于方案四的中标,我们当时也是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见,这意见其实有几点,最最重要的一点其实也是这边的廊道。


自然图书馆


方案四的单体方案,其实我们当时也觉得跟周边的环境的亲和力会更强一些,但是我们觉得它的性格稍微弱一点,个性有所欠缺,所以在方案四我们其实也是有不同的想法。



方案五上做了一个比较一致的决定,我们觉得在方案五的选择上对于这样一个体量的规模的图书馆跟周边的建筑之间,比如建筑的南方性比较轻的感觉,会比较接近南方特性的特点。另外,建筑在整体的性格上也是比较符合深圳这种建筑。当然我们比较赞同的是它在建筑的室内和室外创造了连廊平台系统,这种平台系统其实给社区性的图书馆有很大的休闲的气质,我们觉得是蛮不错的一种选择,当然这种空间对于内部的遮阳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效果。



这是中标的一个单位,包括里面内部的空间,其实我们觉得它还是有一定的好处,但这刚才已经介绍过,我就不详细叙述了。刚才有位听众指出来包括这边会有一些室外的连接,甚至有些连接可以连接到山里面去,我觉得这都是根据地形做一些变化,这都是很好的建议。


婚礼堂


其实相对来说也是大家讨论的比较多,这里面主要还是针对方案二和方案五进行的讨论,一个相对来说集中单体的形式,另外一个是相对来说分散的形式。




方案五的好处是用地相对比较节约,对于其它地方的破坏会相对少一点。还有它整个过程中,比如对这种比较中国元素的“花好月圆”的意向,大家觉得也是蛮有创意的方式。方案五讨论的更多是一个物体的建筑。但在讨论方案二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体验。


资源的循环中心


其实我们接到这个课题的时候选择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因为对于这样的一个建筑,更多的是有一定功能性的需求。



青藤茶社


其实是选了两轮,整个过程中大家的声音也是比较多。因为青藤茶社刚才也提到了是在整个园区任务书唯一保留的建筑物。它也是位于整个园区西边的入口区,定位为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建筑的年限大概也有十来年的历史。建筑空间上更好,包括它的入口空间还是蛮有趣味的。



其实这也是在二跟五这两个方案之间更多的讨论。二号方案,你们调整的跟这个布局也差不多,在建筑的处理上,建筑师做的很漂亮、空间也是很舒服。另外,其实它对于建筑跟水的关系上来说也是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关于本期竞赛


其实这个过程对比很多深圳的竞赛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在竞赛过程中其实也有今天这样的过程,这么多的多方的交流,包括参赛者、评委、普通的市民,还有一些设计的爱好者,我觉得这里面很多的交流,都是大家希望这个城市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这样一步一步慢慢下去,就像公民开始用积极参与讨论的方式加入进来就非常好,我们也希望这是更好的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