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设计与生活11】建筑小旅:何健翔带你游艺象iD TOWN
——何健翔
这个工厂是深圳或者中国最早一批大陆与香港合资的企业,所以那边有一块建厂时设立的碑写着“鸿基永固”,希望这个产业能长期发展,但产业的变化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这个产业后来也往内地迁移。深圳这30年基本处于产业迅速变化中,这是深圳最早一批工业化遗留的场地。
所以这可以算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关于工业和大生产车间的共同记忆吧。
这里用的材料、颜色都非常简单,我们希望用最朴实、本质的材料,如钢、清水混凝土。在城市中常见的工业制造成品在我们的项目中基本都不会用到。这几个材料可以很好地把 “慢”的心情和节奏与“不争抢”、“自然”的味道体现出来,因为这些是我们在步入这个场地时看到周边的树林、草木,从而体会到它与深圳这个城市很不同的节奏和味道,因此我们希望保留下来。
进入园区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沿铁桥往上走,另一个是沿缓坡往上走。
现在我们现在慢慢沿着这个桥往上。桥解决了入口的高差,再加上我们对景观的处理,营造了慢慢进入园区的体验,这样慢节奏的体验与工业时代不同。这里原来是工厂的污水处理水池,我们把它变成了景观的过滤水池。这个铁桥有很多的与一般的桥不同的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花了不少功夫,包括结构的配合、对物料的选择、施工过程。好像在中国做事总是在过程中有各方面的不足,那我们就边更新边往前走。
缓坡和它营造的折形小广场把原来场地破碎的状态用景观进行组织建构,这个过程可谓文化空间的耕作(cultivation),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首次耕作的结果。
当你走上这个平台时,看到的旧工厂遗址,是过去工厂用作过滤的水池。整个8w平方米规模的工厂的所有污水全部排到这里沉淀或稍作过滤。在这里,所有细微的人工和自然的痕迹被小心地保留下来,你可以看到当时的材料和建造技术,还有水池因为染料被腐蚀的痕迹,绿色的自然重新生长回场地中。虽然没有罗马时代的遗址那么悠久,但这也是深圳的历史,我们还是希望可以永久凝固在这里。在水池中我们用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碎石,隐喻过去污水过滤的程序。
清水混凝土的做法很简单,只是对木工稍微有些要求。我们可能会说清水混凝土很难做,但其实并不是,很少能做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日本的清水混凝土,它变得不那么像混凝土。混凝土的建成效果本身反应了所在地区的文化或工艺,这才是它的特质和有意思的地方。 地面虽然是新的,我们还是用轻钢结构把新的与旧的分离,基本没有触碰建筑的外表面和外轮廓,把原有肌理保存下来,让人们在漫步的过程中能轻易分辨。包括水池、碎石、水、桥面、野草。经过简单地整理和整改,建筑原来残缺又带有景观性质的混凝土结构可以清晰地显露出来。
为什么对建筑的改造那么简单?只是两三种物料的汇集。因为我们希望整个建筑空间更像在白纸上绘画,如果把很多种物料都落在这里,以后便没有新的可能。而保留更多的可能性,可给以后的使用留有发挥的空间。此外,仅使用少量的物料可以使新与旧的对话非常强烈。
新旧建筑之间,也就是钢板与内墙之间有1米的设备空间,解决所有的空调与管线的处理。 设置坡道是想让空间强调游览过程,而不是强调效率。
景观和行道树周边使用水泥和钢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休息的小品。
你看美术馆的外墙,无论是钢窗的框架还是水泥的预制遮阳板,现在都不可能这么做了。可以说场地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以前的建造方式被保留在这里。
首层几个玻璃盒子是青旅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在晚上被使用。这是砖混建筑,隔墙都是承重的,不能轻易敲打,因为首层需要较大的空间,我们通过结构转换(使用结构板)把原来的一些承重墙拿掉了。
来玩顺便上个镜~(新鲜热辣的活动视频即将出炉!)
一二三,排排坐,听讲座~(精彩论坛下期见!)
相关推送回顾:
2.空间故事——从鸿华印染厂到艺象iD TOWN,建筑师都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