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 | 《一户·百姓·万人家——保障房之设计思维》
深圳,一个改革开放之城、创新之城、创业之城,如何保障移民落脚、住有宜居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话题。恰逢中心成立十年之际,《一户·百姓·万人家——保障房之设计思维》一书正式出版,希望该书能为深圳乃至全国保障房设计提供参考。
1 UNIT · 100 FAMILIES · 10000 RESIDENTS: Design Thinking of Social Housing
作者: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ISBN:978-7-5608-8807-1页数:160页开本:16开第一章 为什么要用设计思维来思考保障房
保障房这一公共产品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公共政策的设计问题,也有住房产品的设计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也被各种讨论提及,但一直缺乏系统的框架来审视和分析这些问题及其背后的系统原因。中国保障房问题从“十一五”规划中期(2008)突然受到当届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到“十二五”规划(2011―2015)全国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似乎保障房的突出问题是严重短缺问题,其次是资金、土地、工期,再次是派生的质量、配套、分配等问题,但仔细对这些问题进行共性和源头的梳理,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本质,是设计问题。传统的互不相干的政策设计和产品设计,需要引进设计思维作为两者共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提升各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灵感来自设计师的方法和工具,它整合人的需求、技术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商业成功所需的条件。”设计思维降低了设计参与的门槛,把设计创新的权利重新赋予没受过设计技巧训练的人,从而形成了众智参与创意激发设计传播大众创新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 产品特性:保障房是什么
什么是保障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保障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政府通过建设保障房,构建保障房与商品房相结合的社会“二元”住房体系来实现每个人都能获得合理的住房。虽与商品房有所区别但同为住房,作为一种紧缺型、可增值及针对特定个体的福利价值,保障房也具有了一些商品房所拥有的特性。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型住房,世界各国虽国情、住房政策不尽相同,但都采取了各类不同的手段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水平。无论何种政策,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居者有其屋,将保障房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提供给弱势群体,同时也将保障弱势群体的居住人权,注定它也享有与教育、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市政环卫同样的地位,是日常生活和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 用户需求:居住保障谁是主角保障房用户到底是谁?他们应该由哪些具有清晰面目的鲜活个体组成?他们的人数、性格、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对房屋和环境的需求如何?这是保障房也是任何产品/公共政策在研究、规划、设计开始之前不能不搞清楚的。因此我们在策划2011年保障房设计竞赛时,亲自进行潜在用户的调查。
中外保障房差异最主要体现在概念或者观念表述的形式(法律和语序)上,并导致不同的角色责任、实施路径及问题。所有的问题基本可归结于责任主体过大和权利主体不明。
第四章 选址策略:保障房应该在哪里
保障房选址问题,牵涉中低收入者在城市中的空间位置和权利,同时也涉及一个城市的空间正义、社会生态以及城市的运作效率。在大力新建保障房的热浪之下,在城市用地饱和的现状之上,保障房就像是难以消化的城市问题,寻找着可以突破的途径。可用于保障房开发的用地从哪里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城区的用地紧缺也是导致保障房边缘化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对城市和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现实中,公民为生存挣扎游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营扎寨。保障房的开发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城市开发中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以及政府缺乏对城市福利性设施建设的区域性考虑,当然这个背后是多重利益方的利益平衡问题。
本章节会着重讨论在“一·百·万”保障房竞赛和展览阶段,在宽松的设计指引或设计约束的条件下,有别于现有保障房开发模式,城市设计、规划和相关专业人员在保障房设计概念中尝试并实践采用“各方参与”的模式,不断挑战城市中心区空间饱和的概念,提出了各种空间拓展的方案与实践案例。只有认识到保障房的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并按照职住相随的标准,以及突破现有规范的空间创新拓展来配置保障房用地,保障房选址才会是合理且有效的。
第五章 社区建设:重要的是赋权
由于多年以来中国保障房建设的严重滞后,为在短期内解决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居者有其屋”的问题,受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指引的规模化大型、特大型保障房住区已成为当下主要的建设模式。保障性住房大规模集中建设的方式从表面上看便于操作和快速完成既定政策的目标,同时批量生产和大规模的开发还能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受到开发商青睐。但这种大型“万人居”存在诸多弊端。新建保障房小区配套普遍存在对商业楼盘的模仿简化,这种统一的项目指标与居民主体需求不匹配,限制居民生活及社区的发展。在现今社会,公共配套设施与空间对中低阶层的使用设置了诸多门槛,导致包括外来务工者在内的低收入人群无法在贡献了自己宝贵青春的城市落脚。近年来广大学者呼吁“以中下阶层权利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设施及空间的资源共享,正是维护保障社区居民权利的具体体现。保障性住房需要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户型应在规范要求下,体现多样化的设计。多样化的户型设计,能够为居住主体增加住房选择的可能性,是混合居住社区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一户/空间设计:不同规模家庭的保障需求
户型设计的难度在于,设计师不比用户更了解如何高效使用面积有限的空间,特别是被住宅市场塑造了的中国建筑师。对于用户来说,户型设计的好坏决定了住户入住后对舒适度和实用性的满意程度。传统的住宅建造方式,从设计到施工,住户不参与其中,一直处于被支配的终端,他们对于居住空间功能、面积、使用习惯等要求的实现程度只能依赖于设计师对用户需求的了解程度及施工人员的负责程度。近年来频发的保障房投诉甚至退房事件说明这种公众参与度低的模式已产生种种问题。本章重点解决的是套内空间设计失误问题。在使用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保障房户型设计不能仅仅按照大户型的三房设计方式进行等比例缩小,应根据用户群体的特殊需求,按需设计。基于用户需求的保障房户型设计,从设计到施工,应尽可能发挥用户的自主性。但由于用户受教育水平、职业等不同,对具体的空间自主设计深度不一样,所达到的质量不一样,有时需要设计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用户。根据用户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将户型分为用户完全自建、用户部分自建和用户无参与三大类型。
第七章 产品实施
设计思维的特点是将产品的实施和成本也要完全考虑进来。一方面是框架结构的标准化与工业化制造,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定制或自主建造。市场商品房价格的形成,素有“成本决定论” 和“供求决定论”两种观点。但保障性住房是服务于中低收入阶层,租售价格要介于成本和市场价之间,要做到保本微利,既要考虑投资建设者的资金回收与合理利润,又要考虑保障对象的支付承受能力。因此就保障性住房而言,由于其社会保障的性质,以上两种价格确定方法不完全适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作为价格决定的主要因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调查发现,近年来保障房建设成本不断上涨。如何降低保障房建设成本,成为各地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保障性住房具有面积小、数量多、户型标准相对统一的特点,在保障房建设规模巨大的时期,采用工业化的方法进行建设是降低其建设成本的良好方式。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通过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住宅,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住宅质量,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降低住宅生产成本。保障房真正能够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的关键点,也应该是未来保障房建设的主导方向。需要以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与建造,通过提高供应对象支付能力、控制保障房建设成本、降低保障房价格来逐步减小价格与支付能力之间的落差。
后记
如果保障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居者有其屋”,也就是保障每个人,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进入及融入城市的权利,从而构建正常的社会生态系统以及安居乐业的城市氛围,那么保障房的建设和规划目的很显然不仅仅是盖房子,而是在面对极为复杂的人口流动、土地政策、金融措施等问题时从中寻找解决方案。用“设计思维”的方法来思考保障房问题,其实是把保障房当作一种产品,考虑与其关联的城市效率、社会公平、土地利用、设施配套、运营管理等诸多因素,进行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研究。因此,本书通过对保障房规划的系统性阐释和“一户·百姓·万人家”竞赛方案的剖析,试图在社会、政策、空间、制度、权益等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引发对保障房规划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为未来开展保障房建设,甚至解决城市居住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张之杨
竞赛评委
保障房的设计思维,在这里“设计”一词远远超越空间以及规划的范畴,作者通过立体多维度的信息呈现,向读者展开了跨越时间、空间、政策以及社会公平和社会心理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梳理并提出大量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观点和创意。以知识分子冷静客观的第三方视角对社会大众福祉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本书据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深刻的剖析中国的国情,具有高度的在地性,不仅适合于设计师,也适合普通大众阅读,对于保障房以及社会公平等话题的探讨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和延展性,更加适合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一本比较完善的参考书,工具书和手册,至少在制定政策之前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全面的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规避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或思维盲点。使得宝贵而稀缺的城市空间资源以得到更加合理有效和可持续的运用。fg
陈泽涛
“综合设计”奖银奖
这是一本全面了解保障房机制,提供多样解决思路,扩宽设计思维的好书。
冯果川
“一户”设计奖佳作奖
“万人”规划奖银奖
“综合设计奖”佳作奖
“一百万”是多年前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组织的一次设计竞赛,现在这个竞赛的成果和竞赛组织者幕后做的思考整理成一本书,非常难得。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竞赛的文献式的书籍。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而不仅仅是深圳的保障房问题的系统思考,作者将所有的竞赛方案中有价值的思想都抽出来重新组织到了竞赛组织者的系统化思考中,让这本书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中国保障房的问题非常复杂难以梳理,这本书将理论(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和实践(虽然还是纸上谈兵的竞赛方案)结合在一起,给了一次非常有深度和力度的探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