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茶回顾】国际化街区
2019年,深圳以「越深圳、越国际」(live local,live global)为主题,启动了国际化街区建设计划。目前已有招商街区、华侨城街区、海山街区、观澜街区、光明科学城街区、南澳街区等二十个街区探索开展试点工作。
2020年7月24日下午,第150期酷茶会「国际化街区」在规划大厦201会议室举行。龚建华、马立安Mary Ann O’Donnell、刘磊三位嘉宾畅聊了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配套设施的完善和软性服务的提升,满足本地及外籍居民的多元需求,以下内容根据速记资料整理:
嘉宾分享
龚建华
中国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合作研究员
种植梦想的城市——深圳国际化
一、什么叫国际化?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为杭州、纽约、美国加州戴维斯。杭州是国际化城市吗?我个人认为,这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仅仅是国际化城市的基础。纽约是国际化城市吗?大家都认可,它表现出来的国际化城市特征主要是族群构成的多元化。戴维斯的国际屋能够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上面挂满了各个国家的国旗。这里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盛事,这是文化元素的多元化。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族群构成的多元化和文化元素的多样化,都属于国际化城市的内涵。其中,人是核心。但是单纯以外籍人士比例为标示,我是不太认可的。各种城市的发展起源是不一样的,比如纽约、巴黎,本来就是移民城市,外籍人士多一点是很正常的。但是东方国家城市,比如东京, 2018年的时候外籍人士所占比例仅3.6%,首尔不到2%,难道说东京、首尔就不是国际化城市了么?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有国际化的思维和心态,并不一定要求他是什么国籍、皮肤、族裔,只要生活在这个街区、这座城市的人是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态,有世界的视野,我认为就应该是国际化街区。当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交通设施环境,也是基础之一。比如墨西哥城,它的外来人口也很多,能不能把它界定为国际化城市?
文化是内涵。比如深圳和北京建设国际化城市也有很多不太一样的地方,北京是天然的中国传统展现的舞台,但深圳不是,我们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怎样得以体现?去年我们获得了世界旅游城市的称号,这个选择对于外籍人士而言,可能不是从文化的角度,最关键的是城市的包容心态。
二、深圳的国际化愿景
1997年,我们提出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之一和中转的大港,具有世界一流的环境水平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2010年,我们提出联手香港和珠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打造影响全球的科创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2019年8月18号,国务院将深圳定位为建设先行示范全球标杆城市,这是我们2050年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国际化城市应该是怎样的?
这张图相当于国际化城市的等级榜。可以看出,东京、洛杉矶、芝加哥、伦敦、巴黎等处于第一等级榜,香港和悉尼属于二级。我们的深圳暂时还显现不出来。
2019年科尼尔全球城市指数,排在第一的是纽约,第二是伦敦,深圳排在第79位,已经属于强二线、弱一线了。
2018年,世界城市GDP排行,纽约是9930亿,深圳3661亿,大概是纽约的1/3。大家可以看到,如果单纯从经济领域来说,我们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和东京。
软实力方面,全球城市的营商环境指数深圳排第58;安全城市指数深圳排在20+位。万人图书馆、国际会展的数量、通航国际的城市数量等等指标,我们和其他顶尖国际大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我们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和现实,我们在全球城市网络当中属于哪个位置,我们各个方面和全球顶尖的国际化城市相比有多大的差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就有一个追赶的目标。
三、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建设路径
宏观层面的建设路径,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特深圳,必须体现出深圳特有的城市精神;第二,最中国,要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第三,醉世界,能让世界为之倾倒。
特深圳,每一位来到深圳的人都说自己是孺子牛,永不服输、犟性前行,是来拓自己的荒的。这座城市给予每个人各式各样的可能性。
最中国,我个人认为深圳是国内最包容的城市,不单是地域的包容,还有对于失业创业或者说阶层差异的包容。另外,无论是公职人员、私人老板还是普通市民的调研,都会得出这个结论,深圳是一个讲规则的地方。
醉世界,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经济的“战地指挥所”,和社会政治矛盾聚集的“空间据点”。
最后的目标,我们都说“来了就是深圳人”。你和你梦想的距离,就在于找到种植她的土壤——深圳。
马立安 Mary Ann O’Donnell
人类学家,握手302项目发起人之一
深圳——从窗口到家园
今天我想从语言人类学这个角度来谈这个话题,因为我觉得它其实和规划、建筑是息息相关的。语言学中的诗歌,其中的联想和物相关,也让我们明白如何通过语言去了解世界。
隐喻
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隐喻。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说:“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机制,它使人类能够利用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自己身体和社会经验来理解其他无数的主题。因为这些隐喻构成了我们对经验的最基本的理解,所以它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些隐喻可以塑造我们的感知和行为,而我们却从未注意到它们。”
所以今天我会拿大家很熟悉的几个建筑的一些部分发展它的隐喻。从我们的这样的环境突破,需要怎样的联想方法?比如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画一个杯子,会出来多少种成果?
刚才说深圳有多少个图书馆,我觉得不重要,因为深圳是一个年轻城市,我认识所有的75后都不看书,对他们而言虚拟的世界比实体的世界要大。我是手写论文,手写了20年的笔记。也许国际化最大的差别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年代性的东西,因为年轻人和我们的国际化是不一样的。
Kevin Sloan《意外游客》
国际化如何定义?参与如何定义?我特别喜欢Kevin Sloan的《意外游客》,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画了茶壶和茶杯叠在一个企鹅头上,而它在低头看一个橙子。用它作为比喻我们会发现,这种英式茶杯已经到了世界各个地方,世界上原来没有橙子的地方后来也都有了橙子。在这个过程中,企鹅在哪里?我们今天的国际化话题就从这样的一个思维切入进行发挥。
世界之窗
说到世界之窗,有多少人会联想到深南大道的世界之窗?或上海民国时期的窗户?我们不是因为有窗而了解窗,而是因为如何用窗而了解窗。茶杯也一样,你画的茶杯,可能是你经常用的杯子,或者是你认为杯子应该有的样子。区别在用法和想象,而不在于物品本身。文化也是因使用而产生,而这个使用由继承、改造、借用和创新组成。
如果让大家把庭院、故乡和泛指的家庭画到一块,会得到哪些成果?是不是在过程中发现家庭,故乡和家园的矛盾让你很难画?但是如果我们用故乡这个联想到深圳,我们会跳到哪?南头。深圳的故乡,原来新安县县城在南头古城。在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把它变成了城中村。这个事实有什么样的启发在内?
文化culture vs. 文明civilization
如果我们把学外语作为我们的比喻,我们发现什么呢?比如“文化”, culture这个词在英文里和拉丁语里涉及到本土,它是耕地的意思。文明,civilization的意思是相关城市居民。所以在英文里,culture和civilization是有冲突的,他们不是一个方向。
从文明的角度,你也许会认为城中村不文明。但是在culture和civilization之间,城中村代表本土,它是深圳的文化。所以大多数外国人对城中村感兴趣。civilization对我来说,是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中文里,文化和文明可以用一个词表达,因为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在历史上是一条线,是计划经济的时候才分为两个系统。
对比上图法国的农村(左)和巴黎(右),你会发现,人们的穿着打扮风格是不一样的。这就属于culture。
中国有一些很本土的宗教活动,外面的人进不去,很多人的理解是:我进不去的系统就叫文化。因为这种理解上的偏见,文化的发展变得特别难,因为文化在一个城市里进不去。
回到城市,这是一九二几年的上海(左)和19世纪末的巴黎(右),你会发现差不多。就是说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早已经国际化了。我们目前语境下的国际化,更多是强调家族要国际化,而西方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是通过漫游街道的过程。所以问题是现代化的漫游者,他们如何能进入深圳?这是联想的问题。我们想把不同的文化塞进城市里,却没有人想当传统的角色,大家想的都是看别人当传统的角色。
握手302的本土实践
那么握手302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本土,我们认为这个本土是要尊重历史的,所以我们认为本土是城中村、改造前的华强北、改造前的东门……
第二个问题,既不是家族,也不是漫游者,你的合作伙伴是谁?你为哪些人做这些事情?回到画杯子的问题,是你自己真实的生活还是你认为自己应该有的生活?你画的茶杯透露了很多东西。你没有画也透露了,因为不参与也是一种参与。
所以我觉得不认为有国际化的问题,我觉得问题是街区在哪?然后在社区做什么?其实有很多可做的,可以继承,可以改造,可以借用,可以创新,都是跟联想相关。我还觉得我们要放开本土的可能性,就像很多年轻人,不用笔写,不去图书馆。
刘磊
深规院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基于儿童友好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探讨
今天主要从儿童友好的角度看待国际化街区建设问题,因为儿童是国际化街区里面的重要因素,而我个人也有点倾向于从一个规划师向一个社会工作者转变,关注空间的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
上图是我带小朋友在新加坡公园游玩的场景。新加坡把游戏场地做得完全看不见,很有意思。旁边来了一个小朋友向他打招呼,之后来了其他的小朋友,大家自然而然玩到了一起。这个小小的场景是不是国际化?答案是肯定的。儿童和社区、街区和国际化其实都是相关的主题。
非洲部落有一个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部落”,沈瑶老师说过“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社区”,我很认同,我们的孩子真的需要社区。营造一个温暖友好的社区,儿童是金钥匙、是晴雨表、是凝聚核。国际大都市的深圳需要国际化的社区以吸引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即有国界,有文化界,有种族界,但儿童的交往无边界亦无分别。友好不分经纬度,融合不论七大洲。
儿童友好国际化街区的空间要素:街道网络、自然化户外空间、公共服务设施
上图是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大家可以看到,普通孩子的行为轨迹基本在社区范围内(周末节假日除外)。从家,到旁边的社区绿地,到幼教机构,大概就是这样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10-15分钟的出行范围。
街道
儿童友好街道包含两个层面:安全和游戏。我们可以在街道的层面上,构筑儿童网络式的儿童设施,孩子可以在里面嬉戏,老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走,社区对儿童友好型就是对全龄友好。
儿童游戏场地
儿童游戏场地,关键词是趣味、自然,创造。不少孩子心理存在健康问题,而场地游戏和自然化是孩子们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
国际化社区里更要有国际化的场地。我们深圳特别缺少自然空间,所以儿童游戏场地需要在全龄层面上的设施。这种认知和国外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他们的孩子没有办法和自然亲近,没有活动场地或社交领域,就很难能留下人。
这是德国孩子们自己做的城堡,由设计师定制,儿童自己参与,建筑师负责把结构和施工做起来。设施和场地是工具,是提供创造游戏的环境和工具,孩子和孩子利用设备玩到一起,形成社交。孩子其实都是在想象过程中玩耍。
公共服务设施
首先是国际学校和国际幼儿园,应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游戏场地、体育场地和屋顶花园)和自然化的空间环境(绿化率30-40%)。
案例:日本富士幼儿园,设计与自然的颜色相结合。
案例:儿童友好型医院
对于低龄儿童来讲,炎热的夏天或者是台风天气没有办法外出游玩。低龄儿童的场地在社区里利用完全可以,需要的面积很小,但是能把社区融合得非常好。包括在街区层面,可以有一些科学自然体验馆。国际化街区里应该有这样的设施,可以给家庭之间提供很好的交流。
案例:柏林街区体验型儿童博物馆
红荔社区的实践
红荔社区是一个以本地居民为主(其中儿童约占28%)、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的成熟社区。我们鼓励儿童参与社区营造工作坊,各种工作坊成果数据表明,在儿童眼中,好玩是儿童友好社区的核心特征;安全、可达、舒适、兼容是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必要条件。我们对整个红荔社区的街道也进行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封闭起来,哪些地方可以重新改造形成比较安全的街道,包括有彩绘的墙面。虽然当时很多的思路没有实现,但是却为后来的社区营造打开了思路。经过两年多深圳儿童友好社区营造的探索,我觉得空间层面一定要和社区结合在一起。
南京莫愁湖的儿童•家庭友好型国际街区
该街区位于南京莫愁湖街道,涉及三个社区。项目由妇联牵头,区政府把控,协调多部门力量共同打造。它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从微规划、微更新、微改造等微小之处入手进行空间改造。通过理念创新激发街区内多方面力量,孵化品牌服务,激发街区生长,并发动广泛社区参与尤其落实儿童参与,建立有温度的街区。同时运用大数据汇集的方式,搭建智慧街区互联新平台。
(以上莫愁湖项目资料来自阿甘吴楠老师)
我觉得这个项目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和空间改造上做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圳是唯一一个在全体系层面上做儿童友好城市规划的,但是南京找到了街区的概念并把它容纳进去。项目的最终建成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互动环节
邹兵
向上滑动阅览
今天听三位老师的分享收获很大。首先,我们对国际化的不同理解,导致我们的目标或者想法不一样。在我们的概念当中,现代化和国际化在90年代是一个词。我认为深圳在90年代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实际上是现代化,或者叫做西方化。现在提到全球标杆,可能是现代化的顶级。经过40年之后,深圳,甚至中国,已经到了中等发达国家偏下的阶段,对国际化的认知与20年前是不同的。现在更强调文化,而不单是硬件。全球化带来国际化,在这个程度上深圳的国际化是需要重新定义的。
我想请教马老师,第一,您认为外籍人士来到深圳,生活也好,就业也好,他觉得不太能适应的环境和要素是哪些?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我们不是移民国家,也不是移民城市,不会像美国出现一个中国城或者爱尔兰街。我们国家的社区建设,街区建设,最后都回归到人的需求。第二,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有特殊的需求,我们该如何应对?
向上滑动阅览
深圳有70万外国人,其中韩国人占大多数。深圳在亚洲其实已经可以算作是移民城市。
第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样的外国人?短暂停留的话,比如到深圳旅游,外国人特别喜欢华强北和白石洲,而这恰巧是深圳不爱展现给外国人看的地方,我的中国朋友会带我去世界之窗,锦绣中华。长期居住的话,蛇口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他们很明确,有个小群体,也不用学中文。如果中国真的开放边境的话,一带一路马上会带来很多人,因为前海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对任何一个来深圳的人来讲证件都是最关键的。我不能做很多事情是因为我的护照,这是现实。其实美国移民城市不意味没有冲突,美国现在很多问题是来自于移民所带来的不平等。其实深圳是非常舒服的城市,地铁、公交、高铁非常方便。
马立安
王丽华
向上滑动阅览
今天的酷茶会谈国际化街区,我们为什么要做国际化街区,它能给深圳带来什么?国际化街区,是说这个街区外籍人士数量很多,还是说这里的居民已经达到国际化?我们做这个课题的目标是想提升深圳的竞争力?
我理解,和国际接轨始终是深圳的发展目标。深圳这几年的发展很快,在国际上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基本上人们认为是创新科技方面。我反过来想,很多国际大师参与深圳建筑设计、城市设计项目的投标,他们是如何理解深圳特色?
很多人都体验过国外的硬件设施。相比之下,我们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我个人认为软件是我们的短板,包括我们讲的规则,如何让大家更加平等地交往。
对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来说,更多的是空间的谋划或者对接。深圳是全国各地的移民城市,我们之前的目标定义为“来了就是深圳人”,但他们留下了没有,他们有没有觉得这是家园?这应该是很重要的方面。现在深圳的“深二代”普遍很国际化,出国留学的孩子回来得挺多,他们的思维和习惯都很国际化。最终的国际化应该是人的国际化。
我们挖掘的另一个侧面是历史保护和风貌。有深圳特色的地方,都应该要沉淀下来。建筑的设计中也有一个理念“民族就是世界”。所以国际化街区可以挖掘风貌相对突出、和历史有结合等有发展特色的地方,吸引短期生活或者长期定居的人,达到对话的目的。
向上滑动阅览
我个人理解,国际化街区是偏重于物质空间。我们做2035年规划的时候,有两处提到国际化和全球。有人会问,国际化街区怎么需要规划?好多不是自发形成的吗?人是群居的,集群以后形成规模效应。比如欧美人聚集在蛇口,韩国人聚集在东海,人多了以后开商店,大家交往起来也方便。
我感觉我们做国际化街区,其实是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通过国际化街区的研究,了解外国人来到深圳,希望城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设施,什么样的空间。再一个研究现有的规律,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目标,梳理一下对外国人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的地方,比如城中村。结合龚建华老师说的“特深圳”,我们可以梳理出可实施的街区,包括设施和标识,成为标准或实施方案。我们要开放和包容,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到深圳,让他们有家园感,不要感觉有很多壁垒和障碍。
国际化街区实际上就是一个载体,最终形成深圳国际化城市整体的风貌。光是街区还不够,人的思维、规则、语言,都应该从国际化的角度做更多的工作。所以我们也是通过“酷茶会”希望有好的建议可以把这个课题做好。刚才听刘磊讲的社区规划师,我们以后的国际化街区也可以考虑一下,分别几个国际化街区持续的跟进。
李永红
观众
我是项目组的,我们做国际化街区规划的时候有一些疑问:什么是国际化?去年的国际化和今年的国际化有没有区别?去年的时候很清晰,要打造全球高端城市。但今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想把自己打造成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在空间上能做什么?在现在的背景下,国际化怎么样才能更聚焦?
今天我们三位可能更多不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说国际化的事,而是作为一个学者或规划师理解国际化。第一个就是城市的现代化,街区应该是设施相对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加强细节,比如标识牌、接驳口、游乐设施等。此外,更要考虑文化的影响力。
我第一次去巴黎的时候,去左岸,是巴黎最活跃的地方,也是作为一个文化人特别向往的地方。但是巴黎中心区是比较混乱的地方。所以甲方理想中的国际化街区和我们作为学者设想的相对活跃的国际街区是有差异的。
龚建华
刘磊
我觉得国际化和做好深圳自己,是并行不悖的,我们要做好孩子上中学的问题,让大家觉得温暖,让深圳人觉得自己有归属感。我们是社会主义示范区,也是国际标杆城市,不盲目自大自信,也不盲目崇拜,是中道之中寻求自己的自立。
酷茶会
COOL CHAT
酷茶会是设计中心借鉴日本pecha kucha并加入改进的分享和讨论形式。每期邀请4-6位演讲嘉宾围绕当期的主题进行探讨,为规划管理行业内外提供一个业务案例或是业余爱好的交流分享平台,为所有对设计有话说的人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