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风俗大赏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作为春节所在的月份
正月
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的重要且特别
让我们了解一下正月风俗
大年初一,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右邻里,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祈福求安。
这天忌杀生,不能动用扫帚。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也不可以打碎家具,若是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名为带手或伴手,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希望能够在事业上得到财神的眷顾。
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
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妻”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扰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自除夕到初二期间,人们需要守夜所以劳累,到了初三就告一段落了,这一天人们可以安睡迟起,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
大年初四也称为“羊日”,在传说里女娲在这天创造了羊,民间就有“三羊开泰”的说法,认为这是个吉利的日子。
民间一直以来,有这样一句俗谚:“送神早,接神迟”。所以一般在下午四时左右恭迎灶王爷,除了准备好牲礼果蔬以外,还要放鞭炮、焚香、烧金纸。在北方,有灶王爷要点查户口的说法,因此很多地方也有初四忌出门的习俗。
多个地方迎接财神的日子是大年初五,这一天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要举行祭祀活动,不过如今活动多被简化,通常会在财神像前摆上贡品、点上香,祈求财神爷能在新的一年里,给自己带来财富。
所谓“赶五穷”指的是将家里不好的东西丢掉,这里也指“霉运”,这样就能给家里带来财运、福运。初一至初四都不能倒垃圾,寓意着聚财集福,而到了初五可以将垃圾倒出去。
有的地区在正月初五的时候,已经开始赶五穷了,但到了大年初六还要“送穷鬼”。一是要清理垃圾,二是清理厕所。在农耕年代,民间进行“送穷”。其实,不仅是维持家中干净利落,也是期望送穷接福,财源广进。
这一天是店铺开张的日子,大家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到处是鞭炮齐鸣,寓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当然,现在很多城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大家听不到鞭炮声。但是,有很多商家会张贴“开市大吉,开张利市”等字样的对联。
大年初七是“人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期节。自盘古开天以来女娲初创世,第七天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在台湾地区,大年初七称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要吃素面线。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
在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的习俗,全家坐在一起,盘中放上鱼肉、蔬菜和酱料,之后大家全都站起来,用筷子开始搅拌捞鱼生,口中还要喊着“捞啊,捞啊!发啊,发啊!”等,并且要越捞越高,有步步高升的好预兆。
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这一年则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放归野外。鸟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表达好生之德,让它们嘴下留情。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初八是顺星之日,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
八仙节是流传于山西、内蒙古自治区一带的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敬八仙节是在“八仙”神话广为流传之后兴盛起来的,但各地祭祀的风俗又有所不同。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民间传说:“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古代中国人民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最多、最大,因此为上,又称这天是“天日”,必须隆重庆祝。“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给玉皇大帝祝寿。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玉皇大帝的诞辰,自然禁忌比较多,要求人们注意言行举止,讲究卫生,讲求和气,防止惹怒天公,带来不祥之兆。
大年初十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石制工具,甚至要祭祀石头。过去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则可以开封使用。
初十这天挂起的花灯叫做“添丁灯”,“添灯”寓意着“添丁”。过去,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就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了食物,到了正月十一还剩下很多,就利用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儿女婿,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在首都北京,这天还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合”与“和”谐音,因此吃合子寓意着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常言道:“正月十二搭灯棚”。到了正月十二,再有三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这时候,人们就需要抓紧行动,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和搭建灯棚,迎接元宵节的赏灯活动了。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南通旧时从这一天开始上灯,被称为“灯头”之日。民间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正月十三吃什么,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面”,意思就是说在上灯节这一天要吃圆子,也就是汤圆,象征着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有阖家幸福圆满的美好寓意。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在正月十四这天人们需要开始做一些游艺活动的演习预备工作,即称作“试花灯”。
民间认为正月十四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的诞辰,大家都会在这一天拜一拜临水娘娘,尤其妇女更加重视,因为临水娘娘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更是拯救难产的神仙。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之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品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尽享节日欢乐氛围。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习俗多多更显年味浓浓
新的一年,祝大家
“兔”飞猛进
前“兔”无量
扬眉“兔”气
大展宏“兔”
文章 | 齐子一
排版 | 齐子一
图片 | 新华社
责编 | 王兆昕
投稿邮箱 | hfuttuanw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