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条“S”曲线告诉你,过去5年,谁是真正的AI Player

2017-11-23 朱珑 腾讯创业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 选择关注公众号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AI新时代的壁垒只有人,最顶级的人。领军人物对AI技术和商业边界的未来分布判断无法替代,他决定了AI发展基本要素(算法、算力、数据和场景)的所需程度和权重。


文 / 朱珑

来源 / 新智元(ID:AI_era)


人工智能浪潮大起,如何判断技术和产业发展?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朱珑(Leo)认为:团队的技术实力由最强的领军人物决定,AI新时代的壁垒唯有顶级的人。


而技术发展则有三个层次:


Vision(远见)

Insight(洞见)

Execution(执行)


正因为有了Insight,创业公司才能在单项AI任务上超越拥有算法、算力、数据条件的互联网巨头;


而Vision凌驾一切,朱珑以深度学习领域最强的两位大师Hinton和LeCun为例,论述了Vision对未来结果的决定性。


人工智能没有历史可以借鉴,没有权威可以预测,但朱珑表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最近,大量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报告,投资人、创业者、学者热议AI的趋势和对社会各行业的影响,不乏对AI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误解,很容易有误导性。


宏观上,议题大体分为三个方面:AI是多大的事?谁是真正的AI player?AI的场景在哪里?


从科学研究者和创业者的双视角谈谈我的主要观点:


1.AI的边界,只有领军人物才可能准确把握和拓展;


2.顶尖企业,因为远见造就势能;


3.AI的未来,无与伦比,没有历史可以借鉴,也没有权威可以预测。


“S”曲线看AI格局


我对AI发展历史和预测,用上图的“S”形曲线建模(Sigmoid函数,恰好也是用来刻画神经网络中神经元的activation function)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机器智能水平。曲线上的点表示某个时间点的全球最高智能水平。


2013年开始是新AI时代(深度学习),2013年前的机器智能发展水平相较于近5年的发展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红线代表悲观派(AI退潮、AI泡沫等),2017年之后很快出现发展停顿;蓝线代表乐观派,2017年之后还有快速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蓝红两条曲线对AI历史有相同认识,但市场上很多论调或研究报告看到的是另一条曲线,很大概率调研看到的AI水平离最高水平有很大差距。


分析AI格局的不同立场,可以通过解读S曲线的三个方面:


▨ AI过去的发展以及AI未来发展程度和速率的预测

▨ AI发展水平和商业场景的关系

▨ 各个player的所在位置和差距


具体来说,我们先从AI过去5年的发展情况谈起,以人脸识别作为例子,把人脸从N个人中找到的概率在95%,纵轴就是可识别的规模(N的大小)。


技术不是趋同,

而是会放大差距、解锁场景


2017年人脸识别最高水平可识别规模在20亿人,大概比2016年可识别千万提高两百倍,比2015年提高了数万倍。



在2017年全球最权威的人脸识别测试中(NIST),我们比第二名Vocord团队,在千万比对测试上领先2%(Vocord在另一测试集比腾讯优图高10%),这个就是大家常说的技术水平趋同,高一两个百分点没有意义(引申出难兑现成竞争价值)。


这个误区需要从两个方面解读:


第一方面,算法在亿级、十亿级比对的领先会快速放大到5%,20%。这是一般的算法性能曲线的规律。除了可识别规模上的重大差异,还体现在难(hard)的数据上的识别率差异。


从算法经验来说,黑人、女性、小孩、大年龄跨度、遮挡等是较难识别的群体和类别。在这些子类上,不同算法之间的性能差异会更大。


超大规模下的评测本身就是一个不简单的学术命题,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真正能观测到20亿数据下性能的人少之又少,例如美国很难建立20亿级的测试集。这不是访谈一些人脸识别研究从业者就能获得,这是误区的第一个来源。


第二方面,算法提高,扩大可识别规模,就会解锁更多商业应用场景。百万、千万识别规模对应的是身份认证场景,远程认证、手机解锁都属于此类。


“技术无差异”的论调在这个场景下倒是可以成立。但安防刑侦破案对亿级和十亿比对有刚性需求,在这些场景下,不是多识别出几个罪犯的问题,而是找出来概率差别十倍以上的,几乎就是行与不行的问题。“非关键性应用”的论断误导性极强。


在最新的安防案例中,万路甚至十万路摄像头视频的人脸搜索、归档对算法有极高要求,假定每路人流为万,要在万路视频中,搜索性能相当于要求算法百亿、千亿规模上的可识别率。这比其他场景的性能要求再提高千倍。


以不同算法为基础的产品端体验差异就被同比例放大。另外,全球人种的识别,是反恐、出入境业务对识别的覆盖面要求是很很高的。


总结来说,99%识别率的算法和99.99%的算法,区别在于可解锁的应用场景。


这些新的场景解锁,是最先锋的算法团队和垂直领域的开拓者(比如公安系统的创新团队)共同努力,也不是访谈一般的安防从业者就能感知变革的最前沿,这是误区的另一个来源。


技术水平的三个层次VIE:

Vision远见 Insight洞见 

Execution执行


技术实力该如何评估比较呢?


最常见的是测试比赛的冠军、实际案例、招投标PK成绩、论文等。这些或许能区分是不是前10名的AI团队,但很难区分最好的团队。


我对技术的三层解构:


Vision,远见,或战略格局、技术趋势判断;


Insight,洞见,算法本质和客观世界分布规律的理解;


Execution,执行,算法实现、数据获取、工程计算平台等。


具体来说:


最基础的Execution就是算法做到什么水平,特别是大体框架已知后,能快速实现,包括基础算法、场景数据、计算实验平台、产品应用等。


比如,AlphaGo出来后,多快能复现;语音识别多快能追上全球最好的结果。顶级的Execution,不是开源的算法平台可以弥补。特定领域的专家能帮助团队快速提高对应领域Execution的水平。这个层面,中国团队应该是世界一流的。


Google如果是世界第一的话,不论是下棋、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中国的水平应该不会比 Facebook、Microsoft、Apple、Amazon等差,甚至某些方面稍强些。


大部分人比较技术,基本就在这个层次。但更重要的、威力更大的是上面的两个层次。


再往上一层是Insight,考察对技术的深刻认知。包括算法模型的数学解释、客观世界分布规律的独到见解。


Insight指导如何使用数据、计算力(就是指导如何使用算法甚至创新算法)。这层决定能不能比Google做得更好,或者能保持同一发展节奏。


假定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框架、海量数据在同样水平,但是大家对算法性能调教还有巨大差距。



以人脸识别为例,我们使用了2亿张人脸图片(几十亿张图片的子集)训练,有效模型参数达到10亿量级,利用对人脸这个对象的属性先验的合理假设,包括光照、年龄、种族、运动模糊、成像解析度等,模型定制、数据如何组合、计算如何加速在性能调优和模型学习效率上(就是上面提到的Execution)都有重大差异。


这就是为什么拥有算法、算力、数据条件的互联网巨头也不见得能在单项AI任务上能做到全球前三。


Vision:预测发展趋势、定义未来方向,想象对生活、生产的影响。这除了需要对技术的深刻理解,还需要对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商业价值的想象力、创造力。技术的远见,回答AI的场景在哪以及多快到来。


强的Execution,Insight肯定不错,但可能毫无Vision;最强的Vision,Insight肯定一流,但Execution可能很差。VIE都很强的团队全球极其稀缺。


下面,用深度学习领域最强的两位大师Hinton和LeCun谈一下我的感受。


在2010年前,学术界不少人已经在谈大数据对机器学习的重要性,Hinton团队2012年在LeCun发明的算法基础上,用了百万的训练数据,在ImageNet上取得世界级的突破性进展;


同一时期,LeCun团队只用了不到十万的数据。但是在Hinton公布ImageNet结果的头两个月,LeCun团队没法重现Hinton用自己算法的实验结果。在Hinton公布算法实现和技巧后,LeCun团队的结果就轻松超过了Hinton团队的水平。


两位大师都拥有超一流的Vision,在深度学习方向上坚持三十年。但是他们Vision的差别以及以此带来的信念差别使得Insight的差别(是否追求更深刻见解)在当时可能是巨大的,对深度学习算法发挥的突破条件包括训练数据规模、模型正则化实现、activation function选取、GPU计算等的理解还有显著差异。


这些在当时,原理还不清楚时,可能完全是凭着Hinton(包括那一期超强的博士生)的直觉。这种Insight的差距,使得LeCun团队已知所用算法框架和目标性能但未知关键实现时,也不能重现结果。


但之后,LeCun团队拥有更好的Execution(大规模系统性调优),能在短时间内算法性能超过。这种最牛高手间信念的微妙差异,到底来源于什么,值得深思。




为什么Vision很重要?就像雷达,对别人来说是盲区,Vision让你看见,看见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平静。不仅以此获得战略优势,还有定力,排除诱惑和干扰。


Vision如何辨别呢?非常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只能由同样有Vision的人欣赏。就像taste难以打分一样,只能由同样有taste的人欣赏。


Vision带你看到的,就是99%的专家同行都看不到、不相信的。所以,伟大往往和误解相伴。


LeCun在深度学习被实际测试数据验证前,也很难被美国主流学术圈认可,甚至发表顶级会议都不是简单的事,可如今,几乎所有的论文都要贴上深度学习的标签。


但是判断过滤没有Vision的团队,倒是有迹可循。一般来说,无论学术还是创业,伟大的突破,都需要多年前后一致的投入和深耕。隔年换领域或者什么模式都在做的(垂直、平台等),归类为没有Vision应该没什么问题。


有了VIE的拆解,我认为,AI新时代的壁垒只有人,最顶级的人。领军人物对AI技术和商业边界的未来分布判断无法替代,他决定了AI发展基本要素(算法、算力、数据和场景)的所需程度和权重。


拥有顶级Execution和Insight的团队,最知道对算法有效的数据在哪、如何标注使用。拥有顶级Insight和Vision的团队,最早知道技术的突破带来最具商业价值的场景在哪以及何时到来。


AI未来:没有历史可以借鉴,

也没有权威能够预测


谈了AI发展,技术如何解构,谈谈AI的未来。


基于深度学习的AI新时代,大大不同于30年历史上的AI,这是被各种应用、在实际场景、大规模数据验证过性能的技术,而不只是理论或概念。


尽管过去5年的发展,对得起人们的期待,今天,还有不少人担心新AI像过去一样很快会退潮。


但我认为,AI新时代只是开始。我从新AI的三个特性简要阐述:


  ▨ AI是全新的维度。这是最重要的,决定AI到底是多大的事


AI技术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变革商业,没有历史可以借鉴,也没有权威能准确判断。


AI不仅仅是一个技术,AI突破还能突破所有技术包括人机交互、搜索、机器人、芯片计算、医学、制药等科学领域的几乎所有学科。


  ▨ AI的发展速度快、跳跃性强


从S曲线中,可以看到过去5年,AI的发展极其迅猛,单门类(人脸识别)算法有了万倍的增长。但我对未来更加憧憬,即S曲线中2018年之后的曲线有多陡。


AI发展带来的多维度技术和各场景深度结合、叠加会带来更有冲击力的体验。


从多技术维度来说,从视觉,到听觉、语义理解、运动控制会在之后几年都会快速突破;和芯片结合,端智能渗透到与用户的最后30公分的交互体验,从Internet Of Things向Internet Of Intelligence跨越,让智能无处不在。


  ▨ AI领先一步,会带来巨大势能


在S曲线中,处在不同位置的团队,优势不只是横轴时间的差距,而是技术领先带来的累积效应(曲线积分)以及更多元(多条AI技术曲线)AI技术的叠加,这使得AI能有跨行业的摧毁性。


不仅仅决定某个行业,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或位置关系,还能使得AI领先的行业的领导者撬动AI意识落后的行业。


AI未来,无与伦比;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面对日渐汹涌的AI大潮,你有什么独特洞见吗?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创投行业的趣事、干货

欢迎首发至腾讯创业!

投稿邮箱:startup@tencent.com



吃鸡游戏

线上抓娃娃

夫妻店

小蓝单车

俞敏洪

双十一

僵尸粉

小蓝单车

微商

夫妻店

僵尸粉

小工厂主

彩蛋:

企鹅数钱小程序已上线!

用最洋气的姿势扫遍国内外融资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