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懂社交新秀的留存死穴?

腾讯创业 2019-06-01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 选择关注公众号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文明和科技在进步,社交便一直升级。


作者 / 常委

来源 / 十维资本(ID:shiweispace)


引言:


我们观察一段时间95/00后消费文娱后,注意到了一个“古老”的需求,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几乎一直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发展至今,成就了许多享誉全球的上市公司,并在每一次网络技术升级中,都创造出新的、作为投资标杆的企业,带给投资者丰厚的回报。


社交的演进曲线和新人群需求、新技术服务几乎是同步的,从最初解决人与人节点间通信交互,到现在形成巨大网络效应和基础粘性,网络社交生长出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总之,文明和科技在进步,社交便一直在升级。


1

为什么社交,什么是社交



其实在想通这些逻辑之前的很多年,我就是一个社交爱好者。


那时候还在大学,还没有PUA攻略,更没有付费课程,陌陌还是一个让大家耳目一新甚至有所冲击的新软件。


大部分同学还在校园party、社团活动寻找着恋爱对象,少部分活跃在陌陌之类的软件以及校园周围的酒吧夜店,而所谓的“搭讪达人”已经全然没有这些形式、场景的限制。


无论是在迎新晚会还是干部培训,在没有空调的公交还是沉默的机舱,只要是遇到了合适的对象,他们便信手拈来构建一个临时的对话情景,自然的与陌生人攀谈起来。


于是便有了我第一个感受,陌生人社交的第一步是破冰,场景的构建和技巧成为破冰难易程度和对象体验的核心,当然这也是社交软件尝试和创新最多的点之一。


有了陌陌这种基于地理的,有人人基于校友的,还有众多的兴趣社区基于同好的,重点是破冰效率与被搭讪者的体验平衡,头部对象不能被骚扰到厌烦又要考虑长尾用户,兼顾筛选成本、机会成本。


第二件想通的事,是我在寻找创业伙伴和科研伙伴的时候发现,当时效率最高的居然是人人网,一个社交网络,而不是各种校园组织体系。


这不仅在于你主动、高效检索挑选朋友,能观察交流并极快的感知彼此是否有协作可能,更明确了现代大部分人找另一个陌生人,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社交即有效社交,可以是为了恋爱、为了交流心情,也可以是为了找寻志同道合,或者搭车大神的知识和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识社区、爱好社区、情趣社区等等。


  • 社交社交,是与人交往,核心指向性的结果是获得朋友。


  • 为了内容而关注人是社区,为了人而关注内容是社交,为了通信传递而加人的是工具


  • 社区是社区,游戏是游戏,工具是工具,他们挤占了用户时间但永远取代不了社交,别被“头腾”忽悠。


  • 独身经济下社交/社区/内容会更加爆发,卸下负担挖地三尺享受自我。


  • 虚拟内容消费的多,意味着现实生活的匮乏:吃火锅、烤串、桌游、看电影、酒吧夜生活、长途旅行都是场景类社交,能力和实力的比拼社交。


最后一个比较难想通的问题是社交的边界和形态。


这个问题是在脸萌抖音快手狼人杀剧本杀等app出现之后,因为难以用经典社交软件去描述而苦恼了一段时间。


他们满足了很大一部分的社交需求:逻辑上他们或更加纵深的构建场景,或升级了交互分享的媒体形式。


但他们工具属性更强,用完即离开或者完全是为了内容而留存而非人,距离认识彼此的直接需求已经有较大变化和隐藏,效率和转化率也难以评价。


特别是对于社交的头部或者典型用户来说,也不是他们解决人际拓展的首选工具。


因而我仍将它们归类为非社交的兴趣社区,某种多媒体内容的交流社区or游戏平台。


进一步,我认为社交可以广义包含兴趣社区、知识社区等各种因为内容、工具、场景甚至线下活动、餐饮如火锅小龙虾酸菜鱼等,为了内容而找人的便是社区,而硬核的社交工具还是直接以找人为目的。


2

人群理解:先认知你的客户


搞清楚社交的用户是一个大问题。10年的代沟已经是很大的了,90后理解不了95/00后是天经地义的事,其他老年人就更难了。


前面提到了社交软件是有头部用户的,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新的社交浪潮来临,几乎都是颜值较高或者社交较活跃的真实社交达人最先使用浓缩成一句话检验:这个软件大学生多不多?


我们都知道每一代X0后成年都会被说毁三观的一代,一方面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别说相差10岁,据我观察2~3岁的年龄差就有明显的代沟了.


另一方面其实可以总结每一代20岁上下的人都其实差不多,他们也是新兴消费文娱和社交的“标记物”,典型的就是你打开陌陌你会发现活跃用户很多是27~30岁,探探是25岁上下,而各种社区树洞20岁左右,而更多的新cp软件都已经活跃在18岁了。


  • 80/90/95/00


  • 生理上没区别,心理上的潜移默化


  • 行为:从教育、社交、舆论、文化等标签化,最终影响商业行为


  • 80后2000年PC互联网时代,90后2008年移动互联网/奥运会


  • 技术驱动,信息、服务、娱乐的爆炸,巨大的商业价值由平台来承载


  • 70后开发产品给80后用,80后开发给90后用,现在2018年00后上大学了


虽然人群是一代代产生,但正如之前对于社交形态随科技演化的分析出的共性一样,从人群需求来看同样有着和年代无关的青春标签:固定的成长阶段和社会身份,产生诉求和习惯的共振,并随着社会背景部分调整。


3

形式演化,需求永恒


说起来这也是90/80的人可能才有的青春期记忆,00后应该已经没有这种经历了。


小学初中高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我们县城和村里都是几乎没有什么精神娱乐可言的生活,对我当时最方便的便是听广播电台,那种最原始的自己拧旋钮找台的,然后进一步的消遣就是看电视、看杂志和闲书。


现在看来,当时比较活跃的小姐姐小哥哥很多通过电台、杂志、信箱做笔友、聊友,传一首电台情歌,还有短信交友等等,同样也是陌生人社交和匹配了,甚至也有照片等的分享。



产品的打磨程度是互联网竞争的核心生命,在上述人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针对化的产品理解。



在上图之前对于70/80以及少部分90,还有一些互联网以外的社交型态,他们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担当着相似的作用,从中看出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主要的社交需求类型还是能找到主线。


随着技术的进步,每种需求满足的及时性、信息量、覆盖度都在指数上升,在移动端已经有数百种各类软件平台用于迥异的社交诉求,相比于最初的写信、电台交友有极大的丰富,但都能找到影子。


后来故事大家就逐渐清晰了,大家开始留手机电话和QQ号,在偷偷上网吧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挂上QQ,刺激又兴奋的期待有没有人给自己留言。


再后来功能机和逐渐普及的智能机并存的时候,承前启后却半路夭折的飞信使黑白机和智能机、电脑都能直接通信,随后伴随着智能电话终于爆发成我们现在的样子。



4

巨头的大活法,细分的小日子


回到这次研究总结的初衷,在于观察到的永续存在且不能被完全满足的社交需求。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知道了这是一个动态且分化的需求,也就能够想到不存在一个静态的所谓的巨头能够垄断这个领域。


稍微关注的人应该从2016年、2017年开始就发现95以后的群体使用最高的不是微信微博陌陌探探等聚光灯下的软件,而是元老QQ。


它又复杂又花哨,确实与时下流行的简约背道而驰,更是被工作和营销塞满微信微博的城市白领难以理解的,后者更需要的是精简、安静。但在95后里一定是QQ满足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因而一直无法替代。


它又最古老,无论从架构和理念都难以彻底升级,因而在微信微博以及众多社区和QQ一族之间的需求断档,陆陆续续出现了陌陌、探探、soul、最右、一周CP等满足其中某种切片需求的硬核社交。


它们在正面直接切走社交巨头的用户时长,而不同于头条抖音狼人杀的曲线救国。他们也陆续摸索出了礼物打赏、陌生人解锁、直播语音付费约聊等新的变现模式,并继续在发展着。


  • 局限于自己软件以及社交经验,个人谨判断熟人社交/封闭社交基本只有传统巨头才能够搭建,新兴软件基本是伴随95/00后一同诞生发展开发的陌生人社交。


  • 大部分新兴平台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打法,与传统的微信微博QQ等拉开较大的差异化竞争和差异需求的满足,但是由于处于同一时代,最广泛最普遍的大众需求往往被巨头已经满足,在终端形态和承载内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难以迅速成长出新的巨头平台。



5

当我们在谈论投资社交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由于社交是一个永恒存在的机会且能不断成长出新的商业模式,网络效应粘性源源不断的创造新的现金流,因而投资人、创业者也一直没忘了这个大市场。



然而从现实的社交人群观察和研究来看,社交是一个十分需要注重人群和产品理解,同时慢工出细活、充满克制的赛道。


它是一个人最本源的需求之一,急功近利、资本壁垒、降维打击、赢者通吃、二八法则等等耳熟能详的风投打法效果十分有限,因而得出了社交很难投的传言。


  • 先会社交,再谈投资和开发,产品的灵魂永远是背后的人。


  • 天然矛盾一:女性体验和男性门槛,除即时通讯类,产品打磨拿捏平衡决定了天花板、生命周期。


  • 天然矛盾二:头部筛选门槛和长尾体验,LBS同城、颜值匹配、垂直细分,场景差异在破冰方式。


  • 传统巨头平台无法通过功能补充去封堵新兴社交的主打功能,如朋友网和人人网、微信附近的人和陌陌、探探和陌陌的点点,打磨出新的好的产品永远有机会。


  • 巨头可以有损用户体验去变现,其他平台慎重,人人/微博/微信在95/00后失血于广告微商和自媒体。


  •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社交达人,成熟平台后机会成本高匹配度下降,新兴平台傻白甜和达人用户为主,成功率高;


  • 机构的独立思考:想清楚想要的平台,直视永恒的进化曲线;留存、粘性、内容延展性、网络效应、良性循环、生命周期在小巨头级别,要区别流量价值,不被短期引爆和不可持续的充值所迷惑。


  • 科技驱动预判:LBS、移动多媒体带来了极大提升和活力,源头是智能终端普及带来的传感器、影像设备、算力等广泛普及和LTE网络建设,观察预估未来社交形态,往往细微差别就会引爆。


6

机会预估


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最近社交领域的融资新闻逐渐变多,以至于圈中已经有社交新风口的呼声。


但当你打开app之后发现部分融资新秀的种子用户居然是投资经理和互联网人,并有着自由落体般的留存和活跃度。


某些没有社交基因的团队,前后改了几个产品形态仍然无活跃用户,可以参照上面分析寻找他们的死穴。


相较于85/90后支撑起人人/微信/微博,95/00后人群尚未支撑起新的大平台,且通过广泛访谈观察2013~2017级在校生和硕士生,他们几乎全都有回流使用QQ,而微信微博活跃度不高。同时,一部分年轻白领在微信微博也活跃度极低,似乎在线上蒸发了。


微信是通信设施被迫在正式关系中使用、微博是新闻媒体平台,已经脱离了结交朋友的核心诉求。


  • 聚合其他平台优势功能,又改善了其他软件问题,氪金点体验好,口碑留存用户体验好。


  • 继续在男女平衡、破冰门槛、个性张扬、新鲜刺激深挖优化的平台,校园社交。


  • Vlog已经很流行,但其注重记录生活的调性和一定的创作深度属性,现有的抖音/火山不容易承载,对制作人有一定要求,内容深度和丰富度好。


  • 青春期需要展示:自我展示、自我表达意愿强烈,社会身份尚不定型,对新朋友的渴望的强烈。


  • 展示和创作需要深度:微信无法进行深度图文视频创作,且独特的信息流不能产生高频广泛互动及分享传播,对于新兴人类的发挥几乎无法满足。


  • 新社会和技术背景下的陌生人社交,AI识别,线下AR/MR实景识别交友,VR线上虚拟生活、虚拟形象交友体验等。


  • 独居、不婚晚婚、多伴侣、LGBT/SM的人群分化,小众群体加起来已经占人口重要组成,叠加思想解放,以传统婚恋社交为主的异性社交会颠覆,社交的频度、广度、复杂度会爆发,寻找伴侣在不同人群中会切片分化,符合上述群体的新调性、新价值主张的平台可能会成长为细分的现象级平台之一。


尾言:


基于以往观察感受的主观总结,并查阅了部分机构调研,抛弃了报告式模式化数据和调研论证分析,陈述对社交核心的思考观点。围绕技术和人群需求双路演化,分析了部分社交为核心功能的软件,提炼核心的甄别思路和判断。


在此之上已经关注赛道的种子选手,追踪关注新人群,期待在这个赛道有所斩获吧。



2019年的社交赛道,你认为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



聊天宝内测

职场厕所

听歌报告

90后表情包

增长前提

产品泡沫

张小龙演讲

年轻社交

春运抢票

新茶饮下沉

沙雕表情

出海印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