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异化”的岂止外卖骑手?还有都市大部分的“狂奔者”

有思想的talk君 一刻talks 2021-01-13

《人物》杂志特稿《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持续发酵,引起商家、平台、骑手、消费者广泛讨论,事情过去一周,整件事情似乎还未盖棺定论。9月9日,饿了么抢先在自己的公众号、微博发文《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公告,称“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将为用户提供“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按钮,多给骑手一点时间。

#图片源于网络

1

“5/10”分钟,增加的是顾客理解?


不公告还好,公告一出,直接将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真的如饿了么所愿,“多等5分钟”被很多人知晓,也被很多用户共情认同了吗?
 
#图片源于网络,饿了么回应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有人能够理解外卖小哥所面临的风险,也因此愿意多一份体谅,但仍有不少网友均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

“你愿意多雇点骑手么?你愿意优化配送路线吗?你愿意kpi不定那么高吗 你愿意少扣点骑手钱吗?…… 这波操作真可以,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了。。。以后有事又是消费者不宽容了”

“纯属对顾客的道德绑架,系统怎么是死的?不就是贵公司研发的?制度也是贵公司定的。”

“资本家牛啊,钱挣了,锅甩给无产阶级,还要在网上装最有人情味的b。”

建议开除饿了么公关团队,这时候当缩头乌龟都好过把道德包袱丢给用户搞煽情表演。我愿意多等是我自己的事,你一个一家吃三家(骑手商户用户)的企业以什么立场来绑架用户?”
 
而舆论的风向,也从对美团等外卖平台的“系统批判”,转向对饿了么“5分钟”的批判。
 
首先,“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说法似乎预示着品牌从人性角度出发的举措,但后续发布两大措施中无非是在用户端增加了一个愿意多等的交互按钮和对优秀骑手进行表彰甚至免除数单超时的绩效考。
 
从表面上看是饿了么在情感赋予下,对外卖骑手放松了过于严苛的系统考核,但你再细品,就不难看出是品牌方将最终的决策权转移到了消费者一方,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对这份答卷产生了较为激烈的情绪。
 
饿了么发布公告后的没多久,美团公告也“姗姗来迟”,公告称:“将更好优化系统,在为用户提供准时配送服务的同时,调度系统会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吸取了前者教训的美团,让交上来的答卷不至于太难看。这则声明同样以人性化角度入手,更加具体可行,完整看下来,声明似乎没啥大毛病,态度坦诚,担责,承诺做出改变。似乎以完备的方案赢得了用户的认可。为什么说似乎?稍后会解释到

#图片源于网络,美团回应
 
这次饿了么和美团的风波,让我们看到了众多行业的工作人员“在血水里摔跤”。除了疲于奔命的外卖小哥,还有滴滴出行的司机、快递员等都在被日益升级的算法压榨更多的劳动。没错,你以为只是单纯的“三角关系”(骑手、消费者、品牌方)中出了差错?但其实是背后的算法在搞鬼
 
2
系统背后,是怎样一个“算法江湖”
 
首先,什么是算法?举个例子,你一定经历过在淘宝或是其他商城浏览商品时,无意点进一款商品,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系统都在主动给你推荐同款或是类似的商品;或者你在网页输入某些关键词后,开业的广告都与这些关键词相关;又或是你在视频平台点赞、评论或转发某条视频,那系统未来大概率都会自动给你推送此类视频,这就是大数据背后的算法威力。

还记得前年携程被曝“大数据杀熟”事件,同样的一间酒店同样的入住退房时间,不同用户得到的价格却不一样,老用户搜到的价格甚至更高,这其实也是算法在背后操作。

说回此次事件,在外卖行业,这样的算法更是无处不在,在《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中写道,2016年,外卖骑手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限时是1小时,2017年,却变成了45分钟,到了2018年,压缩到38分钟。”
 
有一首歌唱得好“时间都去哪了?”,都被算法吞噬了。

算法可以精准的算出每一个外卖员从取餐到送餐的配送时间,一开始3公里的配送时间为1小时,大家基本都能完成。然后算法发现,既然都能在1小时内完成,那我就修改为配送时间45分钟,于是大家开始拼命加速。又过了不久,算法发现大多数人30分钟也能完成,好,那就接着减,修改为38分钟,骑手们只能靠违章、逆行等的方式,尽量按时抵达,于是,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外卖员因为赶时间而出现车祸的新闻,外卖员遭遇交通事故的数量急剧上升。
 
 #图片源于网络,事故一直在上演

外卖骑手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这一话题已经多次地登上微博热搜。
 
刚刚说美团的公告似乎赢得了用户的认可,那么美团给出的8分钟解决方案,能否能实际性地解决骑手闯红灯、超速等本质问题?
 
公告发出后,一名自称美团骑手的网友表达了如下评论:
 
 #图片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订单,骑手看到的派单时间是28分钟送到,而用户看到的却是20分钟送达的界面。如果评论属实,那么“8分钟弹性时间”似乎也没那么弹性了,只不过是把之前一直隐藏的算法条件公开罢了。“8分钟弹性时间”,听上去名利双收,但好像并未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
 
除了算法上的苛刻,系统还玩起了“等级”的游戏
 
跑的单越多,准时率越高,顾客评价越好,骑手获得的积分就会越高,同时等级也就越高,奖励收入也会更多,系统还将这种算法体系包装成游戏的模式,玩过王者荣耀的玩家都会知道,赛季排位会分为青铜到王者7个等级,外卖行业也一样,不同等级的骑手,拥有不同的称号,美团就将骑手分为普通、青铜、白银、黄金、钻石、王者几个等级。
 
一位骑手透露了具体的等级设置:一周之内,完成有效订单140单,准时率达到97%,将成为「白银骑手」,每周可获得140元的额外奖励,若完成有效订单200单,准时率达到97%,则会成为「黄金骑手」,每周额外奖金220元,以此类推。
 
我认识很多王者荣耀重度玩家,为了每个赛季上到王者,没日没夜的打排位赛,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些虚拟奖励,没想到这套算法规则用到了现实社会,让众多骑手卷进了一个无法停歇的、不可自拔的“游戏”中,这里面最可怕的是,让骑手们越跑越快的不只是平台,也包括骑手自己。而赚更多的钱,则成了唯一的激励。
 
算法的确实打实的压榨着外卖骑手,但剥开“算法”这层外衣,仍有更深层的原因。
 

3
互联网“折叠”:
我们一边狂奔,一边被“系统”异化
 
算法对骑手的步步紧逼,也映射出互联网权力的不对等,品牌和消费者占据了大部分的话语权,那这些低话语权的骑手们,也只能沦为这场博弈中的牺牲品。
 
有人该说了,那换个工作不就好了?
 
只能说,难。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对于外卖骑手来说是现实的,贫富差距拉开的阶层固化,让低层人群阶层跃迁希望渺茫。前两年引发全民收视热潮的《欢乐颂》,以及不久前的《北京女子图鉴》,大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这个阶层固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里要想实现向上流动有多么困难。

#图片源于网络,《欢乐颂》剧照
 
2012年,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小说——《北京折叠》出版,故事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500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
 
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生存时间是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500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7500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小说中的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5000万分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养女可以接受教育,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三个空间之中为人送信。而那些外卖骑手、快递员们,不就是一个个穿梭于大街小巷的“老刀”吗?
 
4
结尾
 
回到话题本身,《人物》杂志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勾起广大用户的共鸣,除了道出外卖行业的心酸,更在于它隐晦的展现了在资本和技术的控制下,每一个普通人共同面临的窘境。
 
大量的吃播为了流量机制拼命的吃喝再催吐;工厂的工人为了工资机制拼命的制造;被KPI机制控制的996、715企业员工拼命的加班……本质上和骑手们并无差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中,把这种科技、算法对人的“异化”描述的惟妙惟肖:“在爆单时,餐送到最后,整个人都麻木了,全凭本能在跑,没有了人类的情绪反应。”
 
那些外卖骑手们,也不过是折叠社会下的缩影而已。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无止境的“狂奔”。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应对生活抱有善意与希望,就像饿了么问大家愿不愿意多等5/10分钟,虽然惹了众怒,但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愿意”。我相信,他们是最心地最善良的一群人。

#图片源于网络

最后,用曾经看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看,前方没有黑暗,因为我们是光”

#图片源于网络


最后别忘了分享、点赞、看三连哦!

往期精选


 阿里虏获近10亿消费者:颜值经济越来越吃香
★ papi酱凭“神曲”回归:虽然当妈了,但我还是我自己
★ 睡不着醒不来,你可能患上了“无手机恐惧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