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风格的民居,陆河县仅此一座

方志广东
2024-10-09



俗话说,“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历史上,因战乱、饥荒等原因,无数客家先民被迫从中原辗转南迁。来到陌生的南方后,他们大都依山而居,劳作生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客家人靠坚韧的意志和生存的智慧,悉心经营他们的栖息之地,并创造出了土楼、围龙屋、九厅十八井、碉楼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居样式。


如果你来到陆河,偶遇一座气势恢宏的客家古民居,那可一定不能错过。因为它就是陆河县仅存的“九厅十八井”古民居——德辉楼


俯瞰德辉楼




“九厅十八井”


陆河县河田镇宝山村委桐树下村,许山峰下的德辉楼,承载着村内彭氏族人的集体记忆。


相传,桐树下村的彭氏族人,最早以耕种谋生,后来靠做生意发家。家族兴旺后,桐树下村彭氏十四世祖腾辉公,在清道光五年(1825)开始兴建德辉楼,耗时13年完工。


德辉楼


坐北朝南的德辉楼,分正屋、左右各四栋横屋共9栋116间,总面阔89米,总进深64米,占地面积5696平方米。屋前有873平方米的大禾坪,秋收时用来晒稻谷,平时是族人活动的地方。禾坪前有一约900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清波荡漾。整个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半月形池塘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古民居的一种典型代表性结构,“九”和“十八”只是表示数量多的虚指,实际建造时的厅和井数量,并不局限于这个数字。而德辉楼内恰好正建有九个厅、十七个天井和一口饮水井,可以说是“地道”的九厅十八井了。


坚固的堡垒


“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德辉楼凝聚了桐树下村彭氏先祖护佑族人平安的良苦用心。


饮水井


当时,为防匪乱和械斗,德辉楼外筑有高高的城墙,墙外挖有又宽又深的水壕,围墙之上枪眼密布。


为了满足族人的生活起居,建造者将每栋横屋南北两端用粗大石条作栅栏,以利通风,天井中挖有水井,房屋间相互打通,通道四通八达。还将东侧末端横屋设置为专门的碓间,而在西侧横屋末端,建了两个四厅相朝的建筑,上四厅为碧梧轩学堂,下四厅为王爷宫。


所以,即便遭遇被围困的极端情况,设施齐全、坚如堡垒的德辉楼,也足以在一定时间内维系彭氏一族上百户人家的日常生活。


德辉楼大门


昔日的富足


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今天的德辉楼,曾经固若金汤的围墙已废,仅存前面大门及屋后部分残墙。主体建筑的两侧横屋多已凋敝,保存较为完整的中间正屋,在修葺后被辟为桐树下村的彭氏祠堂。


德辉楼正屋


与其他厅堂一样,正屋所用木料属福建大杉木,瓦面是本地烧制的灰土瓦,墙体为三合土夯筑,硬山顶,镬耳山墙。上堂为祖祠,供奉祖先牌位,下堂悬挂的“司马第”“乡闾倚重”“福备箕畴”等匾额,既彰显了家族的荣耀,也道出了乡人的赞誉和祝福。堂内精美的墙楣壁画、精巧绝伦的木雕,则透露着一个大户人家的富足与讲究。


旗杆石


矗立在池塘边的两副旗杆石,虽然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它就像“荣誉证书”,证明桐树下村彭氏一族,历史上至少曾有两人考取过功名。


“九厅十八井”,这种“聚族而居、颐养闲适、天人合一”的居住方式,既体现了客家人的生存之道,也强化了客家人血浓于水的宗族亲情和抱团取暖的安全感。


作为陆河县现存唯一的“九厅十八井”客家古民居,德辉楼为后人研究客家建筑艺术和陆河木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照。2019年,德辉楼(九厅十八井古民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茂盛堂


今天,桐树下村彭氏后人早已全部搬出了日渐凋敝的德辉楼,在新居中过着属于当下的幸福生活。但他们还会时不时回到德辉楼看一看,因为这座老宅,承载着他们共同的记忆。这里,有客家人的传统,也有他们的根。






















《广东印记》之

《德辉楼(九厅十八井古民居)》

将和你一起走进陆河

共同感受一座大宅

所承载的客家岁月























 

 推荐阅读 



栏目索引 | 广东印记[视频][图文] | 粤故事[视频][图文]志鉴览粤 | 走进广东方志月历大湾区漫游 | 舌尖上的岭南四季 | 方志VLOG趣味方志 | 广东好物节气广东乡村非遗 | 广东美食地图红棉花照英雄城 | 粤鉴话你知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汕尾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陆河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方志广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