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名人,都出自湛江!
湛江名人辈出
从造福一方的能臣良吏
粤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到反抗殖民侵略的仁人志士
……
一起走进湛江名人的故事
从这里
管窥湛江千年变迁
陈文玉
陈文玉(570—638年),雷州人。位于雷州市白沙镇的雷祖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州的重要地标,正是为纪念“雷祖”陈文玉而建。
雷祖——陈文玉(摄影:陈则晓)
隋末天下大乱,地处中国边陲的雷州半岛寇盗蜂起,民不聊生。及至隋亡唐兴,举国祗定,唯有时称东合州的雷州一带地区仍然动荡不安。朝廷不断派遣州县官员来到东合州,但他们大都举步维艰,难施其政。贞观年间,熟谙地情又素孚众望的陈文玉被启用为东合州刺史。陈文玉任职期间,为政清明,励精图治,功绩显赫。他关心庶民疾苦,不断调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州内各族和睦相处。不久,寇盗远遁,黎庶安宁,境内民皆富庶。
唐贞观八年(634年),陈文玉奏请朝廷改东合州为“雷州”,并建造郡城。从此“雷州”之名代代相传,沿用至今。贞观十二年(638年),州城竣工时,陈文玉与世长辞。雷州人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建祠以祀,称“雷祖祠”。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特降诏敕,对陈文玉大加褒奖,封其为“雷震王”。
陈瑸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海康县东湖村(今附城乡南田村)人陈瑸高中进士,入翰林院。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台湾农业连年歉收,贼匪四起,社会动荡,民生危殆。朝廷连换几任知县都没见效,时任福建省古田县令的陈瑸临危受命,调任台湾。陈瑸到任后,立马察看情况,了解到害农的“海妖”就是鲎,于是他引导百姓消除了鲎害。此外,陈瑸兴办教育,并从家乡雷州半岛引入耕牛及番薯,教会当地人开垦耕耘。几年后,台湾匪患灭迹,农业丰收,社会稳定。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台湾又发生民变,时任四川提学道的陈瑸,再次被荐任台厦兵备道,率兵回台。消息传到台湾后,百姓奔走相告,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民变自平。陈瑸治理台湾十多年,从台湾县令到台厦兵备道,留下“海疆治行第一”的特殊政绩。陈瑸离任时,民众夹道相送,并立“去思碑”、建“把米庙”纪念他。
南田村陈瑸故居(摄影:李天统)
陈瑸虽在他乡为官,却仍牵念家乡百姓疾苦。他深知雷州城东的万顷洋田堤围失修,百姓饱受咸潮冲击之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远在福建任职的陈瑸奏请朝廷拨予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并将自己节俭积累下的俸银5000两赠予家乡修堤。
陈瑸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一生坚守“不纳一文、不通一贿,绝意逢迎、坚持直道”的人生操守。陈瑸为官近20年,“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他持政办事亲力亲为,平日节衣缩食,“官厨惟进瓜蔬”,把俸禄都用在民生疾苦上。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陈瑸卒于闽浙总督任上。康熙皇帝赞誉陈瑸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国家祥瑞”,下旨追授他为礼部尚书,赐国葬、谥清端。
陈昌齐
陈昌齐(1743—1820年),海康县南田村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陈昌齐中进士,获授翰林院编修。随后,他历任广西道和河南道监察御史、兵部和刑部给事中、浙江温州兵备道等职。告老还乡后,陈昌齐先后任雷阳书院、粤秀书院主讲。
陈昌齐学问渊博,著作等身,既是清乾隆和嘉庆年间考古、语言、文学领域的大师,又是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近代著名科学家,有“广东治汉学、朴学第一人”之誉。他校勘《永乐大典》,编校《四库全书》,出任《雷州府志》总纂,编纂《海康县志》,兼修《广东通志》。
陈昌齐作品(摄影:陈则晓)
陈昌齐为官廉政恤民,刚正不阿。其老家南田村素与邻村禄切村结怨,他入京为官后,村里人认为朝里有人当官,大可趁机教训禄切村。陈昌齐意识到事态严重,即致书告诫家乡父老:“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观楼为陈昌齐的号),阐明“村有千年史、人无百年命”的道理,劝导乡亲们以和为贵,不能仗势欺人。众乡亲皆心悦诚服,两村随即消除怨恨世仇,和睦相处。“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这一至理名言至今广为后人所颂扬。
陈昌齐像(摄影:陈则晓)
窦振彪
窦振彪(1785—1850年),硇洲岛人,生于清乾隆年间,少年好学。其时吴川一带群盗肆虐,有武馆免费传授武术,他在渔农之暇入馆习武,练就了一身武艺,刀枪剑戟无一不精。17岁时,窦振彪应召入伍,因熟水性善射箭,受到上级器重。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两广总督推荐,窦振彪任福建金门镇总兵。
当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走私偷运并行贿收买清政府官员的手段,将大量鸦片输入我国。窦振彪深知鸦片危害,每当发现有偷运鸦片的英国船舶,立令开炮轰击。
虎门销烟后,英国侵略者恼羞成怒,屡屡来犯,窦振彪英勇作战,多次率军击退击沉敌船。不久,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因抗击英舰、死守虎门牺牲,遗缺即由道光帝调升窦振彪补任。窦振彪在任上,筹备防务,筑炮台、造战船、铸新炮、募新兵,日夜巡守海防,并继续从事肃清海盗等工作。
道光三十年(1850年),窦振彪卒于福建水师提督任上。他去世后被追封为振威将军,晋赠太子太保,赐予祭葬。
窦振彪(摄影:孙宁)
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3年),吴川人,是粤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自幼好学,少年时随父在教馆读书。清嘉庆八年(1803年),林召棠中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他为“海滨俊才”。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高中状元,道光皇帝阅卷朱批云:“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翰林院修撰,参与撰拟诏书,编修国史。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召棠出任陕甘两省乡试主考官。回京复命后,遇军机大臣穆彰阿索贿二万两白银,召棠无法筹措,自度不能于群奸中立足,翌年以奉养老母为由告退还乡。
林召棠与夫人孙氏的画像(摄影:孙宁)
林召棠为人尚气节,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贱。道光十三年(1833年),林召棠受两广总督卢厚生聘请,主讲于端溪书院,长达15年。他治学严谨,教导有方,桃李满园,据统计,当时朝廷有尚书、御史等文武官员三十多人出其门下。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曾与林召棠书信来往,极为欣赏他的气节与教书育人的功绩,赠给林召棠一副对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
同治十一年(1872年)冬,林召棠逝世。当地人为纪念他,修建了状元坊、林氏大宗、“高贤里”牌坊等。
林召棠纪念馆(摄影:冼汉文)
吴邦泽
吴邦泽(1875—1898年),清末遂溪县调宝社南柳村(今湛江市霞山区)人。
1898年4月22日,法军强行在遂溪县海头汛(今湛江市霞山区一带)登陆。他们占领炮台,强占村民土地修建兵营,激起了当地村民极大的义愤。村民一致推举吴邦泽为攻打法营队伍的统领,由此拉开了湛江(遂溪)人民抗法斗争的序幕。
6月19日,400多名抗法勇士在南柳村吴氏祖祠举行誓师大会之后,吴邦泽等首领率各村庄抗法队伍偷袭了法军海头汛兵营。7月12日,吴邦泽在南山村上林寺组织抗法义军,在坎坡岭再攻法营,并与法军短兵相接,杀敌数十人。因敌人枪炮先进,且有营墙卫护,志士们所用土制武器威力不大,营前又无掩体,全靠卫国保家精神,以血肉之躯奋战,虽多次冲锋,终未能破敌兵营。吴邦泽观察战场形势,觉不宜久战,立即示意各路撤退,自己则率中路队伍殿后掩护,撤退间,吴邦泽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画作:南柳抗法英雄吴邦泽率领众志士攻打法军海头兵营(摄影:冼汉文)
陈兰彬
陈兰彬(1816—1895年),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他是第一个被清廷派驻美国的公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兰彬奉命作为正监督与容闳率领一批幼童赴美,是为中美两国首次互通使节和第一批学生赴美留学,留美幼童中如詹天佑、蔡绍基、梁敦彦等,以后多有成就。
陈兰彬像及手迹(摄影:孙宁)
陈兰彬在任留美学生监督期间,受任为出使古巴专使。到古巴后,他深入调查华工受虐待迫害的情况,即与古巴殖民当局交涉谈判。后来,陈兰彬向清政府提交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保护华侨的有力措施,最终清政府与古巴重订了《古巴华工条款》,为华工争取了合法权益。
光绪七年(1881年),陈兰彬奉召回国,受慈禧太后及李鸿章器重,历任兵部、礼部侍郎等职。致仕回乡后,他还在高文书院做主讲,并著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等诗文集,先后纂修《高州府志》《吴川县志》《吴川风俗志》等。
推荐阅读
▼
栏目索引 | 广东印记[视频][图文] | 粤故事[视频][图文] | 志鉴览粤 | 走进广东 | 方志月历 | 大湾区漫游 | 舌尖上的岭南四季 | 方志VLOG | 趣味方志 | 广东好物 | 节气 | 广东乡村非遗 | 广东美食地图 | 红棉花照英雄城 | 粤鉴话你知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