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中的“香山丝绸之路”
在中山市五桂山的密林之中
隐藏着一条“古代高速公路”
它见证了粤澳两地
经贸往来、文化相融的历史
曾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
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这条古驿道
就是有着
“香山丝绸之路”之称的
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入口
01
古道溯源
古时的香山,是飘零在伶仃洋上的一座孤岛。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载,香山岛“汉属番禺,晋归东官,隋隶宝安。”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从东莞县析设香山县。到明清时期,香山县包括了今天的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岐澳古道,便是从原香山县城石岐通往澳门的陆上通道。
根据《中山市志》的记载,古代香山陆路要道有四条。最早一条是从沙溪、大涌至石岐的“西河石路”,修筑于清康熙年间;另三条修筑于清咸丰年间,分别是从县城东至南朗等地的“东干大道”、县城南通往澳门的“南干大道”,以及位于县城东南面长不过百米的“蚬涌莹石路”。
历史上的岐澳古道,包括“东干大道”和“南干大道”两条。其中,东干大道途经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和大名鼎鼎的唐家湾,抵达澳门。而更为便捷的南干大道,则是当时的主要通道。
与很多古驿道一样,岐澳古道最初也是百姓挑担过山走的小路,早在宋明时期便有了道路的基础,后经官民不断修缮拓宽,清初基本成型。清咸丰十年(1860)重修后,南干大道宽近两米,全长70公里。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
02
古道印记
关于南干大道的路线,《香山县志续编》中有详细的记载:“自县治南门起,十五里为桂峰茶亭,又十五里为双合山,又十余里为石鼓垯,又十三里曰沙桥,中通一径,上为平迳顶,有云径寺茶亭,良谷二都交界处,由云径寺稍北折而东至石莹桥,又二里至大南坑,又二里蚺蛇塘汛,又南行里余至驰马坡,三里许至平湖沙冈,又五十里至前山寨,又十余里至莲花迳沙堤,又六七里至澳门。”
当年,70公里长的岐澳古道,是香山一带百姓往返于石岐、澳门之间谋取生计的重要通道。离开石岐时,担子里装的是稻米、蔬菜、瓜果,回来则满载洋火(火柴)、蜡烛等。虽说岐澳古道历经修葺已成畅途,但对那些担着货物跋涉的乡民来说,翻山越岭并非易事。
“山路崎岖最恶行,忽然斜迳忽深坑。”近代香山学者郑彼岸的诗作《走翠微》就道出了岐澳古道上谋生的艰辛。
云迳寺遗址
如今,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洗礼,古道的绝大部分路段都已消失踪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唯余五桂山中一段约5.5公里长的石板路,这里沿线散布的“石莹桥路界止”石碑、云迳寺遗址、桂峰茶亭遗址、许真君格言石碑等近10处历史遗迹,印证着岐澳古道昔日的繁荣。
李信义堂石碑
许真君格言石碑
03
古道向洋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租借澳门,到清朝中后期,澳门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商贸往来频繁。作为广东政府治理香山、管理海防、管辖澳门的重要通道,到了清代,岐澳古道为近代中国打开了一扇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1839年,林则徐沿岐澳古道赴澳门禁烟时,路遇大雨,曾在五桂山南麓的雍陌村留宿一晚。雍陌村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郑观应的家乡,这里也是岐澳古道的重要节点。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曾隐居澳门近六年,在位于妈阁街龙头左巷的郑家大屋,撰就《盛世危言》,为颓废的晚清,开出一帖“富强救国”的良方。
雍陌村郑观应故居
一代代华侨沿着这条岐澳古道,经由澳门远赴重洋,把瓷器、茶叶和丝绸带出去,把西方物产、思想文化带进来。香山,成为“西学东渐”的桥头堡。在这种开放风气的浸染之下,香山乃至南粤,成为中国最早向近现代文明转型之地,以致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最前线。
04
古道今话
民国初年,香山人郑芷湘等发起开辟岐关车路。1936年,总长99公里的岐关车路全线通车,岐澳古道结束了它作为主要交通干道的历史使命,湮没于岁月之河。
直至近年,岐澳古道才重获生机,作为南粤古驿道示范路段,得到修复和活化。如今,修复后的岐澳古道中山石岐区段、五桂山段、三乡雍陌段、三乡古鹤段,是集名人文化、红色教育、踏青观光、乡村美食于一体的古驿道乡村游精品线路。活化修复后的岐澳古道珠海段,与珠海市境内古代连接澳门的长南迳古道、凤凰山古道组成的“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线路”,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前山寨城址
历经沧桑的岐澳古道,刻下了半部香山近代史,也将勇立潮头的气质,深深镌刻在了香山这片土地。今天,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中山、珠海、澳门三座唇齿相依的城市,依然秉承着香山气韵,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拥抱未来。
《广东印记》之《岐澳古道》
将带你翻越五桂山
在古代“高速公路”上
探寻一段敢为人先的香山近代史
推荐阅读
▼
栏目索引 | 广东印记[视频][图文] | 粤故事[视频][图文] | 志鉴览粤 | 走进广东 | 方志月历 | 大湾区漫游 | 舌尖上的岭南四季 | 方志VLOG | 趣味方志 | 广东好物 | 节气 | 广东乡村非遗 | 广东美食地图 | 红棉花照英雄城 | 粤鉴话你知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