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剧国粹】程派的极致

2017-08-20 文/陈朝红 京剧

京剧公众微信平台

截止今天已有11万人关注本平台  对接各大京剧媒体

✎每月覆盖100000微信用户  最受欢迎的戏曲类公众号

传播:京剧知识 | 京剧曲谱 | 京剧唱段 | 京剧全剧

在京剧旦角中,虽有不同的流派之分,但旦角演员能学唱多种流派的不在少数。当然我指的是唱腔而非唱、念、做、表四项的全能。

 

不知大家有否发现,不管是行内的旦角演员还是票友,梅、张、尚、荀能通吃,却唯独很少有同时能驾驭程派唱法的,一般来说演程派的演员只专攻程派而已,唱荀派的演员也大多只专攻荀派,因为这两种流派都有它的特别之处。

 

先说荀派,他的独特在于表演。荀派不仅在唱法上有润腔、气口、速度和感情色彩处理的特色,更重要的,荀派演员必须有表情丰富、动作灵活、善于传情达意的表演天赋才行,这些表演上的要求提高了荀派的门槛,因此纯属青衣出身的旦行,一般也不轻易跨越到荀派的门下。

 

再说程派,他的难度在于用气和发声。大家都知道程派对吐字要求很严,程砚秋对字头、字腹、字尾的讲究,是形成程派吐字区别于其他流派的很大区别。其他流派对吐字也很讲究,但通俗的说,演员咬字就像猫吊老鼠一样,先不把老鼠咬死,而是吊着不让它跑掉。但程砚秋的咬字,从第一个声母出来,就狠劲一口把老鼠咬死了,字头的劲头绝对大,整个字的头、腹、尾切割得非常清楚。决不会因为考虑声音的松弛,而在咬字上做适当的让步。这一点在习惯于唱梅、张、荀各派的演员来讲,要唱出程派的韵味来往往就会“不适应”或“不到位”。

 

另外一个不敢涉猎程派的最主要原因,恐怕是程派的发声和用气方法的与众不同。所有的声乐,包括京剧、戏曲和民族唱法,没有不讲究用气的,中国人尤其讲“气沉丹田”,美声唱法又何尝不如此要求?

 

一来是程砚秋嗓子不够用,二来是这位前辈是极肯学习也极会学习的。他是戏曲界到欧洲学习西洋发声的第一人。他学到的不仅是气的深、沉、收、放,也学到了发声的位置。

 

气息和声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搞声乐的学生不能躺在老师身上学,换句话来说,学声乐更多的要靠自己的领悟,不能“自悟”的人,恐怕能歌唱一辈子,但永远也唱不好。

 

程砚秋的“脑后音”,也就是西洋发声中常提及的裤缝线后面的声线。 但他用到了极致,大多数的发声的共鸣点都用到了最高点,特别是音域较高的声腔,更是如此,而一般演员恰恰做不到这个极致。

 

声腔的转换需要前后、高低各个部位都能运用自如的运动,梅派和张派都如此。所以唱得好的演员声音松弛、宽厚、明亮。但程的发声方法更主要的是靠垂直运动,用极高和极低的气息和声音的迂回,唱出了他不同于所有京剧旦行流派的发音、行腔的特色。

 

昨天有幸与京剧界的老前辈毕谷云先生同桌用餐,这得感谢京剧爱好者陈一鸣先生的安排。我把我这些想法和盘托出,向毕先生求教,没想到他非常赞同,并告诉我,他本人除了学梅兰芳、荀慧生、小翠花和徐碧云之外还学过程派戏,当年跑码头时什么都唱。但有一次唱了程派的《孔雀东南飞》,第二天嗓子就哑了,从此再不碰程派戏。

 

我听了很感触,因为我也有过模仿谁的唱嗓子都不哑,唯独模仿程砚秋的唱会哑嗓的经历。毕老师的这番话证实了我对程砚秋用气、发声之切身的体验,因此今天才敢在此发表这番议论,抛砖以引玉,对与不对,希望各位专家与我商榷!

 

京剧陈朝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33945594

陈朝红

                  


京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为京剧爱好者提供最全的京剧名段、京剧教学、京剧视频、京剧音频、京剧伴奏、京剧曲谱、戏曲、脸谱等信息,让我们一起弘扬国粹振兴京剧,为京剧爱好者及戏迷票友之间的学习交流搭建更好的平台。

【欢迎戏友投稿】

投稿形式:照片、文字、录像均可

投稿要求:原创,注明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393801888@qq.com



         京剧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京剧艺术的队伍,让京剧传播到世界各地。国粹能够后续有人,是所有京剧大师共同的愿望,愿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最开阔燎广的梨园大舞台,让充满无限魅力的京剧艺术遍地开花!!!

戏迷票友的精神家园

京剧公众号:jingju111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京剧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