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盐城人李立浧院士领衔完成世界级原创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8-01-09 盐城晚报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

 

  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盐城中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李立浧出生于建湖县上冈镇,

1955年入盐城中学读书,

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现为中国南方电网公司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7年,

李立浧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先后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工程等,是我国直流输电工程主要开拓者之一,在中国电力工程界被誉为“直流输电第一人”。

 


  李立浧带领团队研究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电力负荷逆向分布问题、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核心技术。“特高压项目的成功,说明了我国能够突破前人没有突破的技术障碍,做出国外世界级企业没有做出来的东西,极大鼓舞了我国电力人的志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说,特高压已经成为“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的金色名片。2014年和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先后成功中标巴西美丽山一期、二期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实现了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装备、工程总承包和运行管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输出。“李立浧院士为特高压的贡献,体现了我国电力工程技术人员追求科学和科技报国的精神。” 



  作为连接我国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电力动脉”,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目前最大容量已经达到1000万千瓦级,一天24小时可以输送2.4亿度电,相当于1200辆100吨卡车送的煤。“这是能源运输史上新的高峰,将极大解决我国东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其技术的提升就如同从‘绿皮火车’提速至‘复兴号高铁’那样,大大提高了送电效率。”南方电网公司总工程师汪际峰这样形容。



院士回乡谈人生


  2008年,李立浧从广州回到家乡盐城。诉说了自己农家子弟的院士之路和几十年风雨人生的感悟。  

  初中和高中,李立浧都在盐城中学就读。回想起当初的情景,李立浧笑了,“那个时候人小,衣服都不会洗,常是二哥来帮忙洗。”6年的中学生活,李立浧对母校感情很深,“盐中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环境,也培养出了很好的学生。” 

  李立浧所在的高中班,是当年教育改革的试点班,即用两年时间学完高中三年课程。两年后,本可以参加高考,李立浧一心想读清华,老师建议他再读一年,“把握大些”。于是,李立浧参加了1961年的高考,顺利考入了清华电机系,“数学考了满分”。 这一年,李立浧成为老家建湖冈东公社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引起轰动。 

  清华大学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李立浧“并没感到压力”,刻苦勤奋成绩优异,并担任了班长。李立浧选择的是高电压技术,当初对此并不了解,只是一个哥哥在电厂做副厂长,便选了这个专业。



  1968年7月,李立浧走出学习和生活了7年的清华大学校园,远赴甘肃,开始了16年的西北之旅。回忆起毕业时的情形,他笑言其实分配的工作专业并不对口,但他没有丝毫怨言和犹豫。因为他的心里有着那个年代大学生“服从国家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激情。 

  大西北留给李立浧最深刻的记忆不仅那里艰苦的条件,还有在精神、技术、体魄得到的磨炼。几十年里,李立浧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2007年的院士评审中,李立浧在48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电力企业10年来的第一位院士。 

  当选为院士,李立浧心态平和,他说,“只是非常幸运,没有什么改变。生活工作一如往常,我还是每天按时上下班,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有变化的话,就是感到责任更重了,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尽可能地为国家多做些事,多工作一些时间。” 

  谈及成功的原因,李立浧院士谦逊地说,“主要归结为坚持的力量,工作几十年没有离开过主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总想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来。我相信,生活对于执著的人总是有丰厚的回报的。”

更多热点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记者 孙凤志 姚梦

责任编辑 征跟东

本期编辑 倪 静



请转发,给我们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