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电梯上,工作跑出加速度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是上海典型的纯居住型售后公房社区,1587个楼组中9成没有电梯,居住在三楼以上无电梯多层住宅中的60岁以上老年人多达1.3万人,“加梯”成为临汾社区居民最大的诉求。
人民的向往是城市治理的方向。街道将“加装电梯”作为社区“一号工程”,探索党建引领加装电梯,推动加梯在临汾社区从“个案”走向“批量”。去年1月至今,街道辖区内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到了64台,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了加梯零突破。很多因为没有电梯无法下楼的老年人,多年之后终于有机会再次下楼。
首部电梯在坚持中诞生
在临汾路375弄小区1号楼,一台灰蓝色的电梯钢结构沿着淡青色的墙壁,攀爬而上,直达5楼。70多岁的上海阿姨陶廉洁拖着小车,买菜回来,准备进电梯。“装了这个电梯后,真方便。我用电梯卡轻轻刷一下,电梯就动了,一分钟就能到5楼。”
1号楼电梯很特殊,是临汾社区加装的第一台电梯。“我们楼这台电梯是样板!很多居民来看我们这部电梯,我就带着他们这样乘。”陶阿姨言语中带着自豪。
说到这部电梯,陶阿姨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她与1号楼其他居民都是见证者。“过程非常曲折,前后历时4年。”
加梯起因是一次突发情况:2015年,一位住在楼上的老人突发疾病,要送去医院。但楼内没有电梯,叫了救护车,担架却抬不下去。“情急之下,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老人从楼上背下来,再用救护车送到医院。”陶廉洁说,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都心有余悸。没有电梯,以后我们要是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于是,1号楼居民向居委、街道提出了加梯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回应。街道选派了街道干部到这个小区作联络员,与居委干部一起挨家挨户排摸情况:1号楼住着18户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8成以上,其中有两位老人90多岁,楼内居民加梯意愿强烈。
了解到居民的迫切需求,街道党工委决定:以临汾小区1号楼作为街道首个加梯试点。项目定下来了,居民与居委干部都很高兴。可当加梯的提议被正式提出后,楼内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居民担心‘加装电梯会占用公用空间’‘会增加电费支出’,还有电梯安装费的分摊问题等等。”临汾路375弄居委会主任俞咏梅回忆说,加梯成功的楼组,当时全上海也没有几个。居民有各种担心也正常。我们就带着居民去加梯成功的小区现场看,再一户户上门做群众工作,几乎用了整整一年,最终整栋楼的居民达成共识。
大家以为“最艰难”的一段已经过去了,没想到进入施工阶段,又有问题来了:隔壁楼组居民提出,新加装的电梯可能影响到本楼组的采光,要求更换位置。
陶廉洁与1号楼部分居民当时有点泄气:“我觉得,加梯这事不可能做成了,太难了!”但街道与居委干部没有放弃,他们对隔壁楼组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电梯的设计稿和修建点位也在充分考虑使用人和被影响居民的前提下几经易稿,重新确定了样式与施工位置。又用了近半年,最终取得整个小区三分之二业主的同意。
去年1月,1号楼电梯竣工了,很多小区其他楼栋居民都来看。1号楼居民更是兴高采烈,陶廉洁与几个老邻居坐着电梯上上下下,像个孩子,“是街道与居委的坚持,才能让我们楼栋加梯成功。”
创新“批量加梯工作法”
就在1号楼加梯竣工前,街道党工委做了一个决定:要尽快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在社区推进“批量”加梯。
为让加梯速度“跑”起来,街道创新方式方法,探索解决路径。总结临汾小区1号楼加梯经验,街道找出可加梯推进中的堵点难点,居民关注的焦点重点,一一破解,在其他加梯小区、加梯楼栋推广。
“在这个节点前,你们要确保完成。有什么问题,咱们一起想办法!”这几天,陈黛静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都与加梯相关,她还跑了几次施工现场。临汾小区7部电梯同时在建,都进入了关键期。除了街道自治办主任的身份,陈黛静现在还是临汾小区加梯临时党支部书记。像陈黛静这样的加梯临时党支部书记,在临汾社区共有8个,居民亲切地叫他们“加梯干部”——统筹、协调、解决加梯过程中的大事、难事。
加梯工作,涉及工程审批、施工、验收、运维等流程,还要协调居民意见,事无巨细,定要有个牵头人。但在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临汾社区,居民中很难有产生这样的牵头人。要“批量”加梯,首先要解决谁来牵头的问题。
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加梯固然是群众自治行为,但在群众需要时,街道党工委要勇于担当。”街道党工委提出“把党支部建在电梯上”,党建引领加梯,街道率先在老龄化程度最高、加梯需求最迫切的8个居民区,成立了“加梯临时党支部”:选派年富力强的街道中层党员干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副书记,吸纳业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律所、电梯公司等相关单位、组织的党员担任委员,调动各级党建网格资源,形成多方合力,推动加梯提速。
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于增设电梯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资金方案、后续管理等具体操作环节进行把握;党支部相关党员专门研究,保证增设电梯与小区环境协调一致,工程造价预算合理,后续方案切实可行;党支部成员还经常参加楼组居民增设电梯协商议事会议,确保居民协商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
居民的心结打开了,加梯才能快起来。针对居民反映集中的安装费用问题,街道积极争取将与加梯配套的水电煤移位工程,纳入了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中通盘考虑,为每台电梯节约7万到10万元资金;针对居民担心的加梯后的维保问题,街道抓住物业党建联建模式在临汾全覆盖的优势,把电梯后续管理纳入物业达标考核,加装一台,物业就接手一台,实现施工到维保的无缝衔接。
让所有居民都成为受益者
“阿婆,在家吗?我来收电梯电费喽,谢谢你哦!”临汾小区2号楼102室居民陈翠萍,每隔几个月会敲开一户户居民家的门,收取近期的电梯使用电费。作为住在一楼的居民,陈翠萍听说楼栋要加梯,不但表示赞成还主动去做底楼邻居的思想工作;在电梯加装之前,她就和其他两位居民组成了“楼组自管会”,在电梯建设前期、过程中帮助开展群众工作,在电梯建成后负责电梯日常保洁与电梯电费收取。楼内高层居民对这位热心邻居的配合与付出感激不已,主动维护楼道整洁。
加梯的目的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让社区生活更美好。在临汾社区,加梯工作并非简单地“一加了之”。街道将加梯作为一项暖心工程,让所有居民都能因这部电梯的存在而高兴、而受益,都有获得感,社区的氛围自然更融洽。
在加梯中,底楼的居民受益最少,让底楼居民同意也是加梯群众工作中的难题。街道不回避这个问题,细致耐心地化解底楼居民的心结,同时通过改善底楼楼组环境,让底楼居民也有获得感。
街道总结出底楼居民的三大担心:“加梯后,可能影响到我家的采光、通风,上上下下的电梯还会产生噪音”“加梯获益的是高层居民,对底楼居民没有什么好处”“没加梯的时候,底楼不算差的楼层,但有了电梯,底楼成了最差楼层,我们的房价要跌了”……百姓有问题,街道、居委干部一一回应、设法解决。
“担心影响采光、通风以及产生噪音”,背后指向的是“电梯的选址”。基层干部就带着底楼居民实地看其他楼组的加梯现场,让他们实际感受加梯后的采光、通风与声音,同时科学规划电梯选址,同步召开楼组议事会,让居民们商量着来。
如今,临汾路街道希望加梯推进还能再快一些。街道与同济大学智慧城市与电子治理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数字驾驶舱”已经投入应用,针对前期已成功加装电梯的楼组居民,从社区参与、年龄结构等7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群体画像”。“这为基层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精准范围’,可以进一步提升加梯工作效率。”同济大学智慧城市与电子治理研究所所长周向红教授介绍。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