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原则,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反复强调,深意何在?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将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其中尤需深刻把握的,是“全面”二字。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概而言之,是一种全新语境下的、全方位的现代化,自然应有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新征程中,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系统观念,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为一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全会通过的《建议》强调,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党一直强调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过“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此后,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都有合乎时代特征的表述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系统观念之于当下的重要性和引领性。
历史的演进一再表明,推动发展总有“聚焦发力”“单边突进”的阶段,有重点突破的需求,总有一些领域是长板、一些领域是短板。持续在优势领域锻造长板、做强优势、向上突破,无疑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但同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必然强调全面、协调,强调综合施策,强调补齐一些应当补齐的短板,否则一定制约进一步发展。扬长板,是不断突破发展的“上限”;补短板,则是不断抬高发展的基底,提升整体水平。“扬长补短”统筹兼顾,正是系统观念的具体体现。
对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强调系统观念,更有特别的针对性。超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的方方面面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解决复杂系统的复杂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孤立静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读懂各种细微变动背后的大背景、大逻辑,梳理“全生命周期”的意识,从系统的角度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不断优化整个系统的运转能力。
回望历史,很早开始,上海就在推进经济建设同时,注重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树立并深化“大民生”观,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随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城市治理的系统化水平不断提升。比如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就从早期“还历史欠账”的被动式投入,转变为旨在完善城市功能的主动投入,体现出“民生优先”的重要取向;城市运行管理,也从应急式的、针对短期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惯例,转变为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以求既管当下,更观长远,用体系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这样的思路应当被进一步秉持、优化,尤其要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中,体现对“人民城市”的深度体认,让城市的动力更足、环境更美、品质更优,让整座城市机会更充裕、活力更充沛、生活更美好。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