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焕新“红色地标”,擦亮“红色名片”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今年建党百年之际,上海全面启动实施的“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摸清了上海的红色家底,也让红色文化在上海更加鲜活靓丽。


五年多来,作为擦亮上海红色名片、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上海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让一批革命旧址修缮开放,一批展览展陈功能提升,上海“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近期,中共一大纪念馆、二大会址纪念馆、四大会址纪念馆及其周边纷纷焕新亮相,跟着小编先睹为快吧!




一大广场“五一”后将继续开放啦!开放时间将调整为9时至17时,16时30分停止进场。出入口位置不变,湖滨路1号口只进不出,太平桥绿地2号口、黄陂南路(近新天地新里)3号口、黄陂南路(近兴业路)4号口只出不进。
注意:目前场馆内部不对外开放。详见↓


出入口位置示意图


一大广场毗邻的太平桥绿地区域,作为今年上海(国际)花展的分会场,以“缤纷新天地”为主题,以“芍药、杜鹃”为主题花,展览时间为5月1日至5月23日,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之中。


这组主题花境名为“锦绣山河”,以牡丹花造型轮廓作为平面基础,数组萌芽装置分布于两侧,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萌芽破土到根深叶茂的历程。舞动的红色飘带与传统名花杜鹃、芍药等烘托出喜庆气氛。


中共一大纪念馆一大广场“五一”试开放期间,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时,一大广场一天接待11000余名游客。


图为湖滨路入口处,中共一大纪念馆安保部安检人员正在对入场的游客进行安检。


馆方也将根据实时客流采取限流引导措施,请游客务必听从现场工作人员引导。





位于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首部党章诞生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历经近半年的建筑本体维护保养以及内部展陈提升改造,5月4日以崭新面貌面向社会重新开馆。


海体育学院的学生一早赶来参观二大会址纪念馆


5月4日上午9时30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维护提升开馆仪式在纪念馆序厅举行。仪式上播放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维护提升工程纪录片。


本次二大维护提升项目涵盖建筑本体维护保养以及内部展陈提升改造。其中建筑本体维护保养项目,在确保文物建筑安全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在选材、工艺方面秉持匠心,按照传统的材料及工艺对建筑进行维护保养,原汁原味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延续了建筑的耐久性和使用性。

观众在二大会址纪念馆序厅参观并观看多媒体展示


二大会址靠近延安中路一排石库门头建筑的八个门洞16根砖柱及门楣的修复是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修缮过程中采用的是上海本地传统修复工艺,修复材料取自天然石灰岩料,按传统房屋修理施工操作规程的“用料规定”配比配制,用人工绕拌、锤打、搓揉而成的“手作石灰”砖面修复料,砖面、砖与砖之间的灰缝(圆灰缝)的整个修复过程经过12道工序,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匠人们的严谨求实与精益求精。

市西中学的学生在二大会址纪念馆参观


内部展陈提升改造围绕建党百年,优化场馆空间布局,改进展陈形式,调整展陈内容,着力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其特点体现在增强展厅仪式感、提高史料准确性、还原石库门风貌、营造展厅艺术氛围、丰富展陈内容五个方面。


小学生们在二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



小学生们在观看多媒体展示党的历史


据了解,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静安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馆一品”特色项目,以崭新面貌和高质量服务,助力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




在目前正闭馆修缮的中共四大纪念馆,新馆的内部结构已初具雏形,其中大量石库门元素的加入,让整个展厅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计划,该馆拟于5月份基本完成展陈布置,并于7月1日前正式运营。


与此同时,中共四大纪念馆旁边的副馆(原海派文化中心)正打造国旗教育展示厅,包括国旗的诞生、国旗飘扬、以及老百姓和国旗的故事等,馆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一个完整的叙述。而馆外的室外广场也将进行比较大的调整,拟增设多处红色教育内容,目前正抓紧施工。

大量石库门元素贯穿展陈全过程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复同意,虹口区委区政府择址四川北路1468号四川北路公园,开工建设中共四大纪念馆。2012年9月7日,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开馆,至今已近9年。但是,中共四大召开时会址所处的里弄却长期无法确定。


中共四大召开的地方,究竟是哪里?“根据党史最新研究成果,我们找回了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时的原址里弄。”中共四大纪念馆负责人表示,根据近两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得出的初步判断是,中共四大召开时会址所处的里弄应为东宝兴路“广吉里”。


基于这一党史最新研究成果,中共四大纪念馆在此次修缮布展中,大量运用了上海的石库门元素,并贯穿整个展陈过程。尤其是在此次会议从召开背景到筹备、正式召开的过程中,将带着观众,穿过“广吉里”的石库门门头,让大家沉浸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中,跟随展陈寻找当时会场的情况。


“我们还原了当时会场周边的老上海里弄的风貌,比如路面、墙体等里弄元素,都大量用在了展陈当中,体现了沉浸性。”馆方表示,希望能打造全新的沉浸式观展体验,让大家带着问题去看展览,带着主题去看展览,带着心中的疑惑去看展览,最终知道中共四大到底是在哪里召开的。


增设“彩蛋”,放大展示字体

除了沉浸性,改造提升后的新馆,还将增加不少互动性。


“我们希望能将红色文化与年轻人关注的潮流文化相结合。”中共四大纪念馆负责人举例说,比如,通过运用AR技术增设了很多彩蛋,观众在展厅中,对着某件文物或建筑,通过扫码就能找到隐藏的展览内容。


而除了年轻观众外,馆方也考虑到了“白发一族”的参展需求。因此,他们在展陈内容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并把字体放大了很多,方便老年观众参观。


此外,改造后的场馆会更加“智慧”化,大量运用新技术、多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一般会带来能耗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的运用对场馆的智能化运营管理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智能化运营系统能自动分辨人流的多少,在人流少的时候,室内灯光就弱一点,人流多的时候,有些设备就会自动打开。


纪念馆外的室外广场上,也将有比较大的变化,目前正在抓紧施工。待改造完成后,将有很多细节蕴含着党史教育的内容。比如,旗杆长度从原先的15米增加到19.25米,与中共四大1925年的召开年份相呼应等。


往期精彩

【关注】上海:激活红色资源 讲好初心故事

【关注】学党史,上海突出强调了这两个字

【贯彻】在红色寻访中激发“走在前”的力量

【钩沉】细数红色历史上的上海第一

(来源:“上海黄浦”“新民眼”上海虹口”微信号,上海基层党建微信综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