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一周内三场调研有何深意?
最近一段时期的防疫考验,再度凸显“科技”之于城市的特殊意义。
“科技抗疫”与市民自律、城市治理、舆论引导同被列为上海抗疫所要依靠的“四种力量”之一,明确强调了城市风险应对中崇尚科学、依靠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取向。
而对整座城市来说,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更关乎整体的发展和治理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短短一周内的三场调研,就从不同侧面强调了科技之于城市的特殊性。
8月9日下午,李强前往同济大学调研汽车、土木等传统优势学科,并召开座谈会,探讨大学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努力方向。
11日下午,他前往松江,先后调研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天文台的天马望远镜是沪上知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辰山植物园既是热门的公众休闲旅游目的地,亦是重要的科研科普基地。一并调研意在表明,科技创新和科普,两者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12日下午,李强前往曾去过多次的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再度调研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最新工作进展及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建设运行情况。
“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被视作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亦被明确列为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意在推进城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背后,是底层的技术在起支撑作用——治理效率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开发及应用的能力高下。换言之,看的是科技对城市治理体系“赋能”的能力。
从高端的科技创新、前沿技术,到中端的应用赋能,再到牵涉面最广的全民科普,构成一整套城市创新发展体系。这套体系,既关乎整座城市的功能、实力,亦关乎在特殊考验面前的应对力。
上海经历的防汛防台、疫情防控等考验,就是检验这种赋能能力的试金石。
李强在调研“一网统管”时就表示,近期迎战台风“烟花”和强降雨天气应急处置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既是全市方方面面奋战一线、辛勤付出的结果,也离不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的有力支撑”。
这种支撑,与技术的持续迭代更新密切相关。打造三年多的“两张网”本身处于一个需要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过程。而这种优化,首先着眼于反应灵敏度。
李强此番就表示,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突破口,建好用好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加强“神经元”感知系统和算法体系建设,实时动态、智能精准地发现排查风险隐患,做到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防患未然。
他亦强调,要强化预测预判、提升管防能力,推动实现态势智能感知、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从监测、感知,到分析、研判,乃至预测、推演,一系列要求背后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逐步升级。这考验着技术实力,同时也考验应用能力。
一年多来被多次重申的“应用为要、管用为王”,此番再度得以强调。同时,李强也再度提到“场景”。
在他看来,“一网统管”应当坚持开门建设,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推出更多基层一线“管用”“爱用”“受用”的应用场景。
这也是科技赋能的重要遵循——就城市治理而言,“解决问题”当被视作核心诉求,相应的,技术并非越酷炫越好,而应当精准适配、管用适用。
此前,上海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就曾明确,要“找准群众生活中的最迫切需求、最急难问题、最高频事项,形成主攻方向和场景清单”,“要从群众方不方便、体验度好不好的角度来审视问题、重构流程”——技术背后,是相关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升级,这也是更重要的“底层逻辑”。
最前沿的技术研发,也有其底层逻辑。对上海而言,对基础的强调,以及在制度、观念层面的突破与协同,不仅体现于日常的城市运行管理,同样体现于前沿领域的突破。
李强的同济大学之行和上海天文台之行,均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议题,其间的高频词,有“战略科技力量”,亦有“基础研究”。
在同济,李强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勇立创新创业潮头的弄潮儿。
此行考察的汽车、土木,均是强应用导向的学科,但得到突出强调的一点是,要从实际问题出发,“瞄准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需要的基础前沿领域,凝练科学问题,展开原创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更多重大突破”。
而在上海天文台,实地察看了国际领先的天马望远镜运行情况后,李强进一步强调了基础研究的作用。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他对天文学家们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全力参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同时,也要以更高标准、更好水平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载体,“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无论对高校还是院所而言,面向前沿、面向各个层面的实际需要,搭建并善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都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同样得到一再强调的,则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关乎创新的基数,只有基数足够大,前端的突破力才可能足够强。
而对一座城市来说,科技创新更大的基数不仅在于专业人士,而在于全民;支撑城市运转并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底层逻辑”,亦来自全民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视作“两翼”,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提出的。
李强表示,上海一方面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一方面则要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普及科学知识厚植创新土壤、为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氛围。两者叠加,才构成科创中心的“坚实支撑”。
两周前,他在考察公共卫生领域有关实验室时,亦曾专门强调过科普——要构筑“高水平的传染病防控科技‘防火墙’”,既要求着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加强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等专业研究,也强调要加强科学知识宣传普及。
对高校、院所等专业机构来说,打造这“两翼”都属于其使命所在。
而对整座城市而言,是否在这“两翼”做得到“齐飞”,相当程度上就决定了能否应对各种挑战风险,能否让软实力、硬实力“齐头并进” 。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