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现在喜欢的那些风格,曾经都是被狠狠嘲笑过。

服装搭配师miuo 服装搭配师miuo 2021-11-22

这是一段,我在上上周,去莫奈真迹展的地铁上,在手机上记下的一些想法。又琐碎、又片面、还可能没什么逻辑。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大家可以看着玩儿。


我想起以前去土耳其旅游的时候,在拜占庭帝国留下建筑残骸里,看到一些斑驳的壁画。当时说着一口超流利中文的土耳其人导游一本正经的解说道:


这些壁画,画不是耶稣,就是圣母,或者几个圣徒。那时都是文盲,大家都不识字,所以都是把圣经里的情节画成画,才能传播出去。看不懂字,画总能看得懂吧?


也因为那时需要大量手绘圣经故事,所以那时教会招人,就和现在招美工一样,三天培训,两天上岗(这句是我自己加的)。那时的画家和现在的画家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是不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创作的。


教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甚至都打好格子,画家只需要按规定,往里面填色块就行了。。。(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字油画了)填出来的全是圣经人物。与此同时,这些画都是平面的,没有透视、没有前后空间感、更没有虚实。



那时的画家,都只是按照教会设定好程序的填色“工具人”罢了。


即使后来,西方的绘画艺术,开始往立体、写实方向发展,但直到文艺复兴前,画家们依然都只是教会的“工具人”。他们虽然可以不用再做“填色块”的事情了,但绘画的题材,依然是各种圣经人物。



这是乔托的圣母像,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画出“平面3D”的天才。在他之前,所有画家,都只会教会的填色工具人。


画家们作为教会的工具人,在西方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即使后来的画家技术越来越精湛、画出的圣经人物越来越有创造力、越来越赏心悦目,甚至到了中世纪末期,这种宗教题材的画作中,出现了可爱表情的小天使:



这是拉斐尔的著名天使,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品。也是最近两年很火的一个潮流元素。很多品牌做了相关的单品,然而原创是拉斐尔。


但是,画家们创作的题材却依然被死死固定在“圣经”上。


然而那些作品,很多直到现在还被保存在各个教堂或博物馆中——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一件事?


我们曾经感觉高高在上的“西方艺术”,最初其实只是教会为了方便传播圣经而已。那时的“艺术家”,只是工具人罢了。


工具人的思想,是被禁锢、被压抑的。直到后来一场黑死病,彻底解开了教会的虚伪面纱。


有些画家开始画自己。要知道,这在当时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只有神,才被允许出现在画中。但是反过来想,神的形象,不就是被画家们创造出来的吗?


圣经说是神创造了人,而现实却是,画家们给了虚无的神,在人间真实的形象。这好像成了一个灵魂拷问。


再后来,一些皇室贵族,也想在世间留下自己的身姿。他们雇佣画家为他们画像;这股风潮传入民间,一些有钱人,也愿意花钱请画家来给自己作画。。。这大概就和很多女孩子到了18岁,就郑重其事地去拍一套写真一样吧。。。


虽然画家们的创作题材,从只能画想象的神、进阶到了真实的人,但画贵族、画平民百姓,他们依然只是拿钱办事的工具人属性。。。而某些有了自己想法的画家,有些下场凄惨,然而也因为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突破和创新,后来都被载入了艺术史册。


现在我们觉得“突破和创新”,是夸奖的褒义词。然而要知道,事情发生在中世纪后期。那时大部分人甚至都无法吃饱穿暖,更没什么文化,一切都充满恐惧,创新和突破,就意味着无法预测、无法安宁。


所以,那时敢挑战教会的人,他们的精神上,也确实也已经充满神性了。


再到后来,工业革命。出现了相机。


相机多牛逼啊,能直接把人、把物拍下来,又快又准。那还要你们慢吞吞的画家干什么呢?这就威胁到了写实画家们。


而此时,出现了印象派,以莫奈为真正开创者,他的作画思路,是捕捉光影。他用非常细碎的笔触,快速铺满画布,与写实派的画家完全不同、更是相机无法拍出的绮丽色彩。


只是,印象派刚出现时,是传统派画家们嘲笑的对象。传统古典油画,讲究结构、立体、写实、庄严。他们认为印象派简直是胡来。


然而,在相机的冲击下,人们如果想要一张自画像,何不直接去照相馆呢?而此时,印象派的价值和意义就呈现了。它与相机拍照最大的区别,就是画面上的色彩与光影,需要透过艺术家思想,才能呈现在世人眼中——也就是,已被注入人类思想的灵魂。


这让我联想到两件事情:


1、任何新事物出现时,都会被抵触+嘲讽,但只要它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不愿看到新生、禁锢的老旧人,除了印象派以外,艺术史上其实还有洛可可、巴洛克,刚出来时都不是什么好词,全是贬义。然而后来成了一种风格。


2、从画想像出来的神,到画王室贵族,到画平民百姓、万物苍生,从极限狭隘,到包揽万物、映射了一个文明的逐渐前进的进程。最后又回归到艺术家们的想象世界,但此时他们的脑中,已不再只有神明,而是有更奇特的意向,就像莫奈眼中绮丽的光影、梵高眼中宛若燃烧的向日葵、达利脑中扭曲的钟表、还有毕加索从外可透视到内的多维空间。。。


发现了吗?艺术其实就是一个,从千篇一律的定义、刻板的教条,到最终、切入个人心理的过程、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每一个灵魂都被看见。


审美则是一种争取和欣赏,争取“被看见”的可能、争取“存在下去”的生机,直到普世共鸣、达成一种“价值的认同”。


这一份“认同”,不是因为世人因无知、去幻想出标准的救世主,几千年以前,是对神的共鸣,现在,是对千千万万,人类历史上、各个文明、各个民族文化、各个艺术家的共鸣。


现在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挤兑。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去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我总觉得,人类的思考,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


就如当初相机挤兑了写实派的画家们,然而印象派又在那个时代开辟了艺术史的新章程。


我想到很多,但写着写着,发现再写下去,可能就没完了。所以,就这样草草收尾吧。


希望今天的内容,给你灵感和启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