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军民融合的五个要诀:寓魂于民、寓兵于民、寓装于民、寓技于民、寓法于民

2018-01-18 军工圈

来源:中国军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诗经﹒秦风》中的“无衣”篇,该篇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诞生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在于“寓农与兵、兵农合一”。秦时全民皆兵,兵民一体,每有战事,人民皆自备甲胄兵戟参战,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最终一统六合。“无衣”一篇,铿锵有力,其全民皆兵、将士同心、同仇敌忾之感跃然纸上。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改造,将古代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兵农合一”,变成了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谋生存而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建立了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理论基础,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人民战争历史大剧。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并逐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笔者认为,可以从寓魂于民、寓兵于民、寓装于民、寓技于民、寓法于民五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解读。

一、寓魂于民


军民融合,首先是寓魂于民。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还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合在一起是国家,世界上没有哪种语言、哪种文字能将“国”和“家”如此骨肉相连、密不可分。中华民族能够昂首挺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中国能够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依靠的是什么?是一种灵魂、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的传承!从中国古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或悲怆或豪迈的诗句,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壮怀于胸的指点江山,再到“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气势恢宏的沙场阅兵,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强军梦一脉相承。

这种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精神力量有多强大?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通过精确地计算,计划用多少天时间、多少弹药消耗、多少伤亡的代价,来夺取我上甘岭阵地。然而他们在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消耗和更惨重的伤亡之后惨败而归,千算万算,他们也计算不出、更无法理解志愿军战士所具有“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拚到底”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精神力量,在人们军队和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无数个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和钢铁战士。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家国情怀,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被分化瓦解了、被颜色革命了,政府将没有凝聚力、号召力,民众则犹如一盘散沙,任人奴役、任人宰割。国将不国,家能安否?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军民融合,构筑强大的国防,首先要从寓魂于民做起。

二、寓兵于民


习主席指出:“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这个论断说明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防的主体。只有全国人民参与的国防,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力量,这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运用,是寓兵于民在国防建设上的生动体现。我军从建军以来,产生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既承担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还担负着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多样化任务,具有军民融合的天性。

现代战争更多地呈现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但“兵民是胜利之本”,没有人这一主体,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无济于事。现代战争已从铁与火的较量,拓展到政治、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在意识形态、文化教育、金融贸易、科学技术等没有硝烟、看不见战线的战场上的博弈早已展开,必须将各类人才的培养孕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在保持必要的、精干的、先进的武装力量基础上,培养更多具有专项或多项科学技能的不穿军装的高素质国防人才。国家一旦有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战争初期,苏联空军损失惨重,随着战争的推进,飞行员几乎伤亡殆尽。但到战争后期,苏联空军却能占据战场的空中优势,哪来那么多的飞行员呢?原来,在战前,苏联建有很多航空俱乐部和航空运动学校,在民间有大量的航空运动爱好者。战时,将这些人征召入伍,只进行机型改装训练和战术飞行训练即可投入战场,大大缩短了战斗力的生长周期,增强和壮大了飞行员队伍。

毛泽东提倡要大办民兵师,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论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寓装于民


习主席指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既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要牢固树立“五个面向”:面向关键领域基础研究,面向核心自主前沿技术,面向重大专项工程,面向新兴领域创新发展,面向重要方向基础建设。

国防和军队,是国家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建设,既要将高精尖技术优先运用于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而后逐步向民用技术转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增强国防意识,将结构、布局的调整同国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重点工程、重要设施的建设和大型装备尤其是军民通用装备制造过程中贯彻国防要求,平时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战时快速实现平战转换服务军队,形成国家整体的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试想,如果平时拥有庞大的、服务于国民经济并且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远洋船队、大型飞机机群,战时,何愁没有强大的战略运输力量,这不正是《诗经﹒秦风》中所说的“岂曰无衣”!

四、寓技于民


无论是古代兵家,还是现代军事研究者,在言及军事与技术的关系时,都会想到恩格斯那句耳熟能详的关于军事与技术的名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 100 50921 0 50921 0 0 9276 0 --:--:-- 0:00:05 --:--:-- 11875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关于这个问题,习主席曾深刻指出:“科技进步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军事发展走向。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

由于国防和军队始终处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斗争的前沿,又需直面现实的矛盾和应对潜在的威胁,在当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是“取技于民”,还是“寓技于民”?这就要求我们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正在进行的新军事革命有极强的敏感性、警觉性,对军事理论创新和军事技术创新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对非军事领域且对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技术予以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宏观谋划涉及国家利益和与国防及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在传统军工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军民用技术的优势互补和效益转化,在核能、电子、航空、航天、船舶等重要行业,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在部分核心技术上变跟跑为并跑甚至是领跑。在除传统军工而外的诸如金融贸易、通信网络、物矿能源、交通运输、云计算、大数据、融媒体等技术领域,必须在国家统一筹划下,通过军民融合深度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研发和运用,在增强军力的同时,查缺补漏,全面提高国防整体实力。

五、寓法于民


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决定着军民融合的范围、层次和深度,关乎军民融合战略部署实施的质量和效益。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十三五”期间推进军事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管理办法(试行)》,连同此前后发布的一系列顶层文件,开启了军民深度融合体系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在国防动员、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市场准入和监督、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税收、保密管理、国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国家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从实施情况看,政策法规体系结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实际可操作性大幅提高,整体成效显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深度融合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许多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解放思想,在更高视角、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理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精髓和要义,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全局和各领域政策法规,如加快制定军民融合基本法律,强化军地政策法规衔接,开展重点难点法规试点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等。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军工圈—军工行业第一公共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