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赵刚: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中国智造”

2017-07-06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专家简介

赵刚,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在中国大地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新高潮。未来15年—30年内,中国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目标宏大,实施起来难度也很大。未来的路究竟如何走,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对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赵刚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制造: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企业报》: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制造业发展现状如何?


  赵刚:中国制造总量已排在世界第一。在联合国制造业产品分类当中有500类,在这500类当中,中国有220类产量占了世界第一,其他的不是第二就是第三,只要是中国能生产的东西,肯定是排在世界前列。而且中国制造的品类是最全的,500类产品都能生产,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全部生产。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抓住了机遇,利用劳动力和土地的成本优势,以及国外的市场和资金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有很多教训需要吸取。


  首先,制造业在迅速变大的过程中,很多高端产业的核心技术我们没有掌握。据统计,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80%芯片都靠进口。比如,中国的发动机比较落后,还有高质量碳纤维、特种钢等新材料都大量依赖进口。近两年我国大力提倡光纤入户,发展宽带中国,但是中国生产光纤的设备还在依赖进口。当前,机器人产业很热,但是机器人核心部件80%以上都是靠进口。总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我们还只处于中低端,这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核心问题。


  其次,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出现问题,过去采取了一种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像汽车产业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我们想通过放开市场,把国外的技术引进来,但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我国在成立合资汽车企业时,股比是50%:50%,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控制核心技术。汽车产业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而中国的汽车品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培养出来。后来像吉利汽车这样的民营企业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时候,遇到了种种磨难,这都是由于当时政策的问题,导致我们对一些重要的产业缺乏竞争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培育起国内的市场。过去我们是外向型为主,制造业都是“三来一补”,这是由于当时资金紧缺,为了换取外汇,要让中国的产品有销路有市场,但是我们的消费习惯、工业化道路还没有培养起来。


  把握机遇:需要多点发力


  《中国企业报》:如何由“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中国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中抓住机遇?


  赵刚:要用创新驱动来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在加强技术研发,增加研发投入,培养工匠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还要做大量工作。


  现在国际上以德国为代表在做工业4.0,就是用信息化来提升改造工业化。这不是一般的改造,而是包括柔性生产、定制、高科技含量等等。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做工业互联网,也就是把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起来。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能不能抓住机遇确实是一个考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抓住了一个尾巴,利用国际化搭便车参与了过去的分工,虽然付出了代价,交了学费,但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现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变,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比如物联网、“互联网+”、共享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如果中国不能把握好这次机遇,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培养。现在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该重点培养一大批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能进行设计,又能进行成果应用的转化,还能在一线车间的生产线上进行生产,这就是现在严重缺失的工匠型人才。此外,还要尽快培养一批能够适合“中国智造”其他方面的优秀人才,比如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等。


  另外,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还需要提升科技水平,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在这方面政府要强力推动,要真正担负起责任来。


  破解瓶颈:亟须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企业报》:“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智造”,目前存在哪些需要破解的瓶颈?


  赵刚:“中国制造”要想转变为“中国智造”,确实还有很多瓶颈亟待破解。首先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科技人员在人才流动方面还有很多因素在束缚,比如户籍制度、社保、医疗等。因此,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房价过高增加了创业者的成本。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尤其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创业者,因生活压力无法静下心来搞科技创新,这就需要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吸引创业者,留住创业者。


  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原创意识。目前,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很多人想尽办法发表论文、写书、评职称,而企业也是尽可能地占领市场,把投资回报看得很重。所以,我们要加强正确引导,使整个社会风气形成一种重视创新、重视实干的社会氛围。


  再者要整合全球创新的资源。要取长补短,要找最好的团队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攻克瓶颈,让“中国制造”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文章选自中国企业报,2017年6月28日








CCG 纵览






《全球智库报告2016》发布 CCG 在多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20国70余家智库齐聚青岛 新旧动能转换看智库如何“出招”

中国出境游持续高热  入境游赤字亟待改善

“那三届”考生共话恢复高考四十年的个体与时代

中美智库碰撞交流“百日计划”后经贸走向

王辉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开放创新的过程

CCG报告 | “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

王辉耀:提高新型智库的决策咨询能力 | 人民日报

⊙ CCG新著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发布

  王辉耀:选才基数,从“13亿”变“70亿”

⊙  CCG报告:抓住美国移民收紧机遇 更加开放国际人才政策

⊙  王辉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社会智库

⊙  CCG发布报告《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

⊙  CCG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

⊙  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海南三亚盛大开幕

⊙  第二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