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欧盟讨论限制中资并购 老调重弹恐难实现

2017-09-20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陶短房



  当地时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Juncker)表示,欧盟应在对外资并购、尤其是中国资本并购中“用一个声音说话”,“尤其在对方是国企、或有国资背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此番讲话的意思是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对中国资本投资、并购欧盟国家基础设施、高科技制造和能源企业采用统一标准加以限制,具体措施则是让欧盟各成员国政府有权对中资并购施加更多审查和干预。


  容克的这一发言几乎立即得到法、德、意三国的积极回应,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和德国经济部长吉普理斯(Brigitte Zypries)均在当天发表声明表示“热烈拥护”,称欧盟“必须防止其它国家利用我方的公开性谋求自身产业政策利益”,并呼吁这一原则“应在整个欧盟范围内强制性推广”。意大利虽未作官方表态,但此前与法、德交换过意见,吉普理斯也强调,自己的表态“可以代表意大利的意见”。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不论容克或法、德、意三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表态,都并无新鲜和出人意料之处。


  很显然,此番容克也好,三国也罢,都基本上在重复几年来一贯的“老台词”,只是容克修正了原先“一切权力归欧盟”的立场,改用含糊的措辞以迁就主张“收紧”、但不希望大权旁落布鲁塞尔的德、意两国,而法国财长勒梅尔“欧盟的提议还需通过更多协调加以完善,并在所有欧盟贸易关系中更为普及”的措辞则表明,法国实际上仍坚持原先更接近布鲁塞尔的立场基调。这种相互妥协表明,布鲁塞尔-巴黎-柏林-罗马间在这一问题上早就经过台面下的协调、妥协,是针对中国投资、并购的“谋定而后动”。


  不难看出,欧盟及其“三巨头”所希望的,是既允许中资进入欧盟市场,以填补其资金的匮乏,又想千方百计将中资排挤出有利可图、对其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核心产业,希望中资永远扮演“自带干粮陪读生”的角色——— 按照吉普理斯的说法,就是“不能允许外资谋求自身产业政策利益”,你不能占便宜,便宜只能由我们来占。


  而欧洲“三国四方”的这一姿态,却恰与中方近期在境外投资方面的政策性指导意见针锋相对。


  今年8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对中国境内企业越境投资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加强限制,并规定了一些禁止开展的境外投资领域。于此同时,“指导意见”鼓励中国境内企业、资本“稳妥参与”境外油气、矿产等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稳步开展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技术标准输出的境外投资,并有序推进商贸、文化、物流等服务领域境外投资等,重点推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


  由此可见,中国最新“指导意见”恰要求中国境内企业、资本减少欧盟所放松的边缘产业投资,增加欧盟一心收紧的核心产业、高技术产业、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简单说,人家希望你多投资的项目你不感兴趣,你感兴趣的项目人家惟恐你去投资,如此矛盾似构成死结,怎么解?


  其实实际情况尚不像看到的那样纠结和严重。


  如前所述,“收权”是布鲁塞尔和巴黎长期、一贯的立场(至少在容克和奥朗德-马克龙任职时代从未变过),但博弈多年,容克所坚持的“布鲁塞尔揽权”始终在欧盟范围内达不成一致,这不仅有德、意只愿“揽权”到本国政府一级、而不愿让布鲁塞尔成为“超级裁判”的因素,更有葡萄牙、希腊、西班牙等欧盟其它成员国经济状况窘迫,对包括中国在内外国“救命投资”更加依赖,从而利用欧盟“全体一致”的决策机制加以阻击的因素。尽管容克和马克龙此番似乎进一步协调了彼此立场,但不论布鲁塞尔或德国都没有力量在填补“南欧三弱”驱逐中国投资所必然形成的真空。换言之,“容克建议”的核心———“欧盟用一个声音应对中国投资”,恐怕并不容易实现。


  相反,欧盟个别成员国仿效德国,在本国范围内强化中资“准入”审核管控,是可能做到的,对此中方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对策前瞻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近年来对限制中资准入并不热心,不论出于传统自由市场主义者的立场,或德国作为欧盟第一大贸易出超国的有利地位,对中资持宽松态度显然更符合其口味和利益。但默克尔的政府是“黑-红”联合政府,不得不迁就“红”即主张“从紧”的社民党意见。9月24日,德国新一届立法大选即将举行,从目前民调看,默克尔及其基民盟-基社盟领先地位仍难以撼动,但是否有望回归单独执政或执政联盟共性较强的“黑-黄”联合政府状态则并无把握,倘若继续“黑-红”,或如某些人所预测的出现“黑-绿(绿党)”或“黑-红-绿”联合政府,未来德国很可能在对中资准入方面把尺度收得更紧。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海外投资并购领域尚是一名“新兵”,面对境外投资市场的种种叵测风险,尤其类似欧盟目前这种“想买的人家不卖、人家叫卖的不想买”处境,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扎实的预案,在制订对策时既要“以我为主”,又要正视“客场”的种种不便,打通全球化的“任督二脉”。


  于此同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和核心投资领域,也要做好“立足国内”的准备。中国毕竟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并拥有门类齐全、不断进步的技术力量,历史经验不止一次提醒我们,促使原本“惜售”的对方改变立场最有力的推力,莫过于“你们不给、我们自己多费点力气也能搞定”。



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17年9月19日





CCG 纵览





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成功举办

恢复高考40周年:为什么“新三届”精英辈出?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全新竞争新指标 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

CCG作为唯一中国智库应邀参加拉美年度高端国际会议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一步走向哪里?

英国董事学会主席CCG演讲

CCG发布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CCG研究报告荣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CCG发布新书《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

CCG新著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发布

CCG发布新书《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

CCG新著《全球化 VS 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在京发布

王辉耀:提高新型智库的决策咨询能力 | 人民日报

  王辉耀:选才基数,从“13亿”变“70亿”

《全球智库报告2016》发布 CCG 在多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20国70余家智库齐聚青岛 新旧动能转换看智库如何“出招”

⊙  CCG报告:抓住美国移民收紧机遇 更加开放国际人才政策

⊙  王辉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社会智库

⊙  CCG发布报告《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

⊙  CCG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

⊙  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海南三亚盛大开幕

⊙  第二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