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 用科学而非政治战胜疫情
2020年8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与国际协同:大国合作还有可能吗?”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来自中外公共卫生、医疗、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前政要及专家学者等就大国之间如何加强抗击疫情的合作,新冠肺炎疫情将如何重塑大国之间的关系,中美抗疫合作的可能性,如何加强疫苗研发和分配上的国际合作等话题展开研讨。
作为CCG全球大健康合作研究项目线上专题研讨会系列的一部分,本次研讨会也受到来自国家卫健委、中央党校和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及中外智库的关注。研讨会由CCG副主任高志凯主持。
CCG副主任高志凯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放眼全球,不同国家的政府展现出了对待疫情不同的模式和策略。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大国合作非常必要,希望全球所有的国家都能围绕世界卫生组织,加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未来所有可能遇到的疫情的国际合作。他强调,中国为抗击疫情开展了艰巨的工作,中国取得的成就值得被全人类世代共享。他强调,战胜疫情的方法只有一个,即用科学知识,而不是利用政治。中美关系需要恢复并且加强,在抗击疫情上中美需要更多合作。并且世界也需要中国和美国的团结合作,一致抗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从科研及合作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在防疫抗疫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他表示,在疫情发生的前三周,中国分离出新冠病毒并识别出病原体,分享了研发核酸检测试剂所需的病毒基因序列,发现了新冠病毒的潜伏期,并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传播模式。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中国建立了与世界多国关于传染病的日常沟通机制。在疫情发生后,中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2020年1月3日,中国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等分享了疫情信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外交部的共同推进下,中国建立了与150多个国家的重要信息分享和经验总结机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日常技术交流渠道。此外,在中美两国的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之间也展开了交流合作。
德国柏林夸德瑞加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德国GAULY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Torsten Oltmanns表示,他的团队分析了88个国家及区域(覆盖全球95%GDP)的公共卫生系统,发现优秀的公共卫生服务仅仅部分地由经济实力驱动,还有许多加权因子,如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认责追究制度,以及基于国情实际决定的从“降低风险”式到“彻底杜绝”式的措施。Torsten Oltmanns指出,根据他的团队针对新冠流行的研究表明,基于科学证据的公共卫生减害举措与抗疫成功有高度的相关性(40%)。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和全球经济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认为,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利于全球治理。尽管在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有很多关于抗击新冠病毒的国际合作,但是全球治理的成果并不显著。他认为,中美关系中有三点主要的分歧:公共健康、气候协定和国际债务减免问题。首先,中美两国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意见不一致。美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的作为以及在疫情中退出世界卫生组织非常令人沮丧。其次,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不能忘记气候变化问题,中美两国都没有真正努力实现减排目标,而美国甚至退出了巴黎协定。而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公共卫生问题是其经济危机的一个表征,非洲大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在急遽下降。他指出,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努力,以帮助最贫穷的国家。二十国集团(G20)做出了暂缓最贫穷国家偿债的决定,但是这只是进程的一小步。许多国家将需要更大幅度的债务减免,他们需要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项目帮助。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首先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各国在应对新冠疫情上缺乏合作。他分析道,无论应用哪一种理论视角,各国都需要更好地交流对话,厘清各国的分歧,降低彼此误判的可能。同时,需要加强世卫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并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进行改革,强化国际卫生条例的作用。在中美合作上,他建议两国首先在旅行限制方面展开删除的内容。例如,应强化疫情国际报告制度谈判,因为协调旅行政策并不需要担心对方进行“政治欺瞒”,也不需要担心本方相对利益受损,在中美双方缺乏信任的当下,这是两国间一个较有前景的合作领域。此后,双方应尝试重建信任,因为彼此信任是国际合作的核心。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确实由于政治领域的问题越发困难,但仍有合作的可能。
CCG高级研究员、国际关系学者和外交官、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教授Jorge Heine以拉丁美洲为例,阐述了疫情之中缺乏国际合作的恶果。拉丁美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约8%,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度占全球确诊病例的约28%。在国际合作欠缺的背景下,拉丁美洲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在面对疫情时难以获得医疗物资,遇到了更大的困难。Jorge Heine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并非如部分人认为的那样百年一遇,考虑到近年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种危机很可能在未来更加频繁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带来的困难是大自然敲给人类的一记警钟,各国各界应携手努力,审视和改革国际合作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
微生物学家、冠状病毒专家, 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儿科学教授Stanley Perlman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科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是,学者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联系紧密,国内和跨国交流更加密切,中美之间也是如此。他认为,疫情只是全球化倒退、民族主义兴起等更为重要问题的加速器,而大国之间的互相指责只会使合作更为困难。当前,疫苗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美国经济恢复和疫情防控的平衡没做好,他预估疫情可能会持续18到24个月。此外,他十分关注疫情对个人的影响,许多普通人只能在家工作数月,没有机会在餐厅和酒吧等地方进行社交活动。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强调,不该让政治影响医学相关问题的结果。在数据分享上,病毒样本、基因序列和整体人群的医学相关信息对于解决问题十分必要,但希望政府分享早期内部会议数据是没有效果的,只会加重争吵,引发地缘政治分歧。和口罩生产一样,中国在疫苗研发上也遇到了信任危机。各国应当关注疫苗专利的交叉许可,并向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分配,而不是只着眼于政治。他指出,一旦疫苗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应当设立疫苗名单,帮助加速重要国际旅行的恢复。
在问答环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任副主任医师叶柏新就发展中国家对于疫苗在发达国家优先分配的担忧问题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医生的国际交流问题发表看法。
吴尊友表示,当疫苗在中国面世时,它将成为公共产品。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制定计划,保证全球所有人都有公平的机会使用疫苗。
叶柏新表示,医生之间以及科学家之间的学术合作十分重要,他在疫情期间为来自全世界的2000多名医生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医生联合起来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作为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CCG 始终致力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并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CCG多次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举办线上研讨会,组织汇集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商界领袖等共同探讨疫情期间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与疫情对国际格局演变的长期影响等问题,在社会各界获得了广泛关注。此次研讨会,CCG旨在为中外搭建疫情时期对话合作的平台,为中国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等领域合作建言献策。
· CCG线上研讨会 ·
⊙ 多位知名国际学校校长谈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国际教育将向何处去?
⊙ 【完整视频】《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报告发布
⊙ 【完整视频】世界银行联合CCG首次深度解读《全球经济展望》
⊙ 48国代表云端连线 CCG参与主办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
⊙ 【德国一台采访】王辉耀: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世界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 两会释放中国加入CPTPP积极信号 CCG持续推动和建言
⊙ 【ITV采访】王辉耀:究竟谁是“别人”?不应该有“别人”
⊙ 【完整视频】疫情之下的粮食危机:根源、解决方案与国际合作
⊙ [完整视频]数位知名大学校长学者深度对话 疫情下的国际教育未来走向
⊙ 中美关系中的迷思与现实:CCG在第56届慕安会举办中美边会
⊙ 宾大《全球智库报告2019》发布 ,CCG在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单中大幅提升18位
⊙百位官产学精英集聚 解析大变局下的企业 “引进来”与“走出去”
⊙CCG访美“民间外交”开展二十余场活动:关键时点发出智库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