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买的是未来生活方式

2017-03-29 益然生活點滴

搞地方保护主义

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

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

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黄南/文


一年前,“香港保险”这个词,还距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


2016年4月,中国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赴港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将“香港保险”这个词推到了我们大多数公众的面前。




一年下来,与香港保险有关的各种媒体报道,以急速爆炸的速度,席卷了我们的生活。


我作为媒体人,也不能免俗。

10天前,我发布了系列报道的第一篇,《赴港买保险真实经历,女主编暗访亲身体验》。


在此之前,我身边还有不少同事、同学、长辈、朋友,谈起保险时,依然是一脸嫌弃的神色。


香港保险的出现,给公众打开了一扇门。

通过这扇门,公众看到的,不仅是高收益、高回报。

通过这扇门,公众获得的,还是透明带来的安全感。


这份安全感价值多少呢?300亿港币!


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

这是过去五年间,内地居民到香港买保险的增长曲线。


这300亿港元,不仅激发了中国保监会对香港保险的抵触、公众对香港保险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媒体对所谓“香港保险内幕”的追逐。


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有相当一部分报道是两极分化的:


有的把香港保险说成投资神话,坐等收钱;

有的夸大香港保险的风险,描述得如狼似虎、危机四伏。


1



真实的香港保险到底是什么样的?


做过新闻深度调查的媒体人都知道:再好的暗访,都比不上亲身经历。


所以,我带着奢活网COO李媛媛女士亲赴香港,购买了目前最受关注的的三种保险:重疾险、寿险、教育险。


这次购买保险,完全是以我个人名义并且由我个人出资。

全程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机构的干扰。



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在购买保险的当天,在英国保诚保险大楼门口拍摄的。


看过我们上一篇稿子的人都知道,我们是提前一天中午到达香港的。《赴港买保险真实经历,女主编暗访亲身体验》。


香港实行的是“严核保、宽理赔”的政策,在正式投保前,要签署许多告知书。


这里要感谢好朋友介绍的专业又贴心的经纪人。


我们习惯了内地保险公司的“走过场”,以为签署告知书只需要半个小时。

于是,前一天下午,我们在香港街边吃喝玩乐,傍晚才赶到保险公司。


结果,一签就是三个小时。


经纪人很耐心的根据我的家庭状况、财务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推荐了适合我的配置方案。


这时,我才发现,如何合理配置保险,如何通过合理的构架解决特定的问题,是很大的学问。

原以为随便签单就买个保险,实际可能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目的,甚至可能被不良业务员误导。


这些告知书包含财务需求分析、投保申请书、重要资料声明书、投保声明书 。

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确定我的经济情况、保险需求,同时也需要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负责任的声明。 


另外,香港保险不允许在内地销售。

所以,在这一大堆声明书中,重复率最高的是:确认保险销售在香港本地完成,没有其他违法事项。  


2



在签署了这些声明书后,正式投保的当天上午九点,我的保险经纪人再一次约我们来到位于海港城的公司总部。


这是站在总部的落地窗边,向外看到的一幅海景。



这里要事先说明一下。


近年来,各大媒体对香港保险的暗访增多,所以,各保险公司全程禁止拍照、拍摄。

但是,为了尽量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投保过程,我们趁自拍时,抓拍了一些零落的镜头。

再尽量配上我们详实的口述,努力还原当时的现场真实场景。


正如之前许多媒体所报道的,保险公司门前人山人海。


我们之前提交的健康状况清单上,有真实而详细的疾病描述。

这样一来,我们当天下午就有了一个重要行程:体检。


(关于真实申报健康状况这个梗,我们将会在下一篇报道中,让大家看到内地人虚假申报带来的法律风险)


为了不耽误我们下午体检,所以,上午投保时,英国保诚为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


只在大厅等了10分钟,就进入了正式投保的区域。

这里有一个个隔开的投保小房间,以保证安全和隐私;小房间进门的一面墙是中国水墨风格的玻璃墙面,而房间的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海景。

投保的全程据说是录像的,以确保这个投保真实在香港完成。


在等待的这十分钟里,我们在大厅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


3




看到这样的人群结构,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疾险、寿险、子女教育险是最受关注的三个险种。


      我以自己买的几个保险作为示例,让大家对香港保险有一个直观了解。


重疾险是香港保险最占有优势的


从下面这张图表上,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出内地和香港在重疾险上的差异。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疾病的种类,香港保险涵盖的种类远远高于内地。


不过,击垮内地重疾险的,并非是香港重疾险涵盖的疾病种类多少,而是疾病定义的程度。


当发生实际赔付时,疾病种类的实际意义远远赶不上疾病程度的实际意义。


通俗地说,就是这笔赔付款来不来得及救你的命。


这一点,成为内地重疾险的软肋。


这是我的重疾险保单计划(38岁,女)


这是我孩子的重疾险保单计划(8岁,男)


虽然这个计划简单明了,但可能还是很多人看不懂。


我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对比了我本人以前在大陆的一份重疾保险,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重疾险

同样的保障金额,缴纳的保费更少。

 疾病的种类更多,符合要求的疾病定义更合理。

通俗地说,就是在一些大病的早期,我们就应该及时得到赔付,由此得到及时的救治。

相比起内地重疾险较晚的赔付,香港的重疾险“早赔付、提前赔付”更加有优势,早期可以得到25%赔付。

☑ 赔付率更高,拒赔率小。

因为香港保险“严进宽出”,在投保前对健康状况核查严谨,在赔付时减少了很多纠纷。

☑ 除重疾赔付价值外,还具有“回本+长期收益”的价值。

在正常保障期内,“保单价值”越大,我能得到的赔付(保障金额)越多。

如果我想要提前支取或退保,“保单价值”就是我当时能拿到的钱。我注意到,在第25年,保单价值比本金多出40%,与储蓄相当。孩子的则更多,多出56%。


这是我的重疾险“保单价值”(38岁,女)


这是我孩子的重疾险“保单价值”(8岁,男)


寿险,是内地中产阶级养老的首选。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内地养老制度的变化,养老金、退休金日益成为中年人甚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而中产阶级工作压力的加大、猝死风险的加大、抚养下一代的恐慌,也成为很多人必须面临的现实。


此外,传说中的“遗产税”,也成为香港保险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卖点。


这是我的寿险保单计划(38岁,女)


这是我的寿险保单价值(38岁,女)


这份保单意味着,如果我明年就去世了,我只缴纳了3000多美元的保费,我孩子却能得到10万美元的赔付。


万一我能顶住雾霾、食品安全、水源污染、工作压力,平安活到66岁,我那时只交了7万多美元的保费,却可以拿到14.7万美元的养老金。


即使我同年去世,未曾取出过养老金,我的孩子也能拿到23.7万美元的赔付。这笔钱是不需要缴纳任何遗产税的。


教育基金是家庭最长远也最重要的保险。


这个保险也是所有险种中最特别的。

因为,它更多的意义在于投资。


我购买教育基金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孩子存一笔钱,以后留学或者到海外生活,可以用得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