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托马斯·鲁夫:影像的炼金师和考古学家

何博 影艺家 2021-04-28

托马斯·鲁夫

主讲人:何博(艺术创作者、杂志编辑)


托马斯·鲁夫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的重要人物,并成为德国当代摄影甚至国际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现象级存在。可以说,他是“非典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门徒,他是永不安分、无法归类、离经叛道的影像探险者。


面对鲁夫多元化的作品,我们经常会思考:为什么他那些虚糊糊的作品会被称为大作?为什么他拍的证件照受到如此多的赞颂或争论?为什么他可以不用相机进行创作甚至再创作?为什么我们很难梳理他的“风格”?为什么......?


从鲁夫出发,我们可以提出太多的“为什么”。艺术创作者何博将在3节课(3个小时)中与大家一起思考这些问题,并质疑摄影中根深蒂固的“理所当然”、刻板印象和固有标准,去触碰并试着认可摄影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去真正、主动靠近那些曾经因为“看不懂”而避而远之的“另一种美”。



长按二维码,直达课堂




贝歇夫妇与杜塞尔多夫学派



伯恩·贝歇(Bernd Becher)与希拉·贝歇(Hilla Becher)的摄影常被视为观念艺术、类型学研究以及拓扑学式纪实文本。这对夫妇的工业摄影延续了近40年,并成为独立、客观摄影的代名词。二人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关键词“工业考古学”创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类型学式建筑摄影。
从1959年开始,贝歇夫妇拍摄了大量日渐消逝的工业建筑及工业设施,根据拍摄主题将不同功能、结构、特征、地域、建造时间的工业建筑进行分类并加以归组。水塔、煤仓、卷扬机塔、粉碎机、石灰窑、谷物升降机、鼓风机、钢铁厂以及工厂外观,都是他们的拍摄对象。照片严格按照类型学组合,大部分都呈现静态的画面,或者约以12幅影像为一组。
贝歇夫妇选择了一种极简化的手段,以独特的方法论(审美方式)、(尽可能)客观与中立的立场创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197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设立摄影系,贝歇夫妇二人进入摄影系教书,后担任摄影系主任。彼时,美国正经历着新纪实、新地形摄影理念和美学意味的冲刷,法国依然徜徉在“二战”后“关怀摄影”的氛围中,英国的纪实摄影师越来越将着眼点置于更为具体的话题之上,表现出主动的社会参与感。
然而,杜塞尔多夫学派凭借其现象级的摄影群体实践和美学共性自成一派,在一定程度上给外界树立起德国摄影“应该是什么样”的牢固、甚至刻板的印象。
时至今日,由贝歇夫妇所培养的一批杰出的摄影师——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坎迪达·霍弗(Candida Hofer)、托马斯·费尔切(Thomas Flechtner)、约尔格·萨瑟(Jörg Sasse)等,依然活跃在摄影艺术领域,其市场表现也一直引人注目。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
● 为什么杜塞尔多夫学派会成为某一类摄影的代名词,并且受到如此之多摄影师的追随?● 作为贝歇夫妇最为耀眼的学生,为什么古斯基的一张照片能够卖出430万美元的天价?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他照片中的资本与批判属性?● 托马斯·斯特鲁斯的形似旅行照的“博物馆照片”好在哪里?● 在贝歇夫妇享有盛名的学生中,托马斯·鲁夫又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
关于杜塞尔多夫学派,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还可以得到不同的解答。于是,我们开设《杜塞尔多夫学派》专题课程,邀请在该领域有所研究的资深编辑、译者、摄影师、策展人等,希望能与诸位朋友一起研究、讨论这一当代摄影中最富盛名的摄影流派。

长按二维码,直达课堂






“非典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门徒



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师承以类型学建筑摄影闻名于世的贝歇夫妇,又与其同窗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斯特鲁斯、坎迪达·霍弗等共同构建当代德国摄影最引人瞩目的“势力范围”。
如果说贝歇夫妇和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其他学生以相对模式化的美学理念和摄影语言持续影响着一部分醉心于呈现景观、秉持“客观主义”摄影的后继者的话,那么托马斯·鲁夫则在其所学的基础上,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后来者难以复制的探索之路。他创作了比他的师长、同学更为丰富的作品,这些实践让鲁夫在德国当代摄影甚至国际范围内成为独一无二的现象级存在。
“为什么我的同学都不再创新呢?或者说,为什么他们的创作如此狭窄,并局限于一种特定的风格?”鲁夫曾经发问。
上述问题,也许就是我们谈论鲁夫的动机。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永不安分、无法归类、离经叛道的探险者



托马斯·鲁夫持续20多年的艺术实践和不断创新让他成为德国摄影史叙述中的一位“异类”。蓝晒法、立体照片、罪犯合成照片、物影成像、柏林达达主义和苏联先锋派的摄影蒙太奇,当然,还有“典型”德国摄影的代表——新客观主义和鲁夫的老师贝歇夫妇秉持的“类型学”美学都是其作品曾指涉的对象。
鲁夫对于摄影术在历史考古层面的兴趣规避了多愁善感的赞颂和对过时技术的怀恋。相反,他的作品中真正关心的是在不同影像种类、领域中影像的接收与生产在公众和私人层面扮演的角色及其相关语境。
另一方面,鲁夫对摄影在“艺术”领域之外生成和传播的兴趣让他成为不断寻求摄影更多可能性的探险者,这也令他比其他很多德国摄影艺术创作者具备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为多样态的创作思路。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长按二维码,直达课堂






“我感兴趣的是图像而非技术”



摄影在科学、建筑、工业、大众传播、流行文化等诸多领域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都得到了鲁夫的关注,而存在于档案、网络、废弃的工作室、产品图录以及其他数字化数据库的现成素材都成为他二次创作的对象。他的作品可以是肖像、风景、人体、抽象图形,甚至是去物质化的、被分解的图像。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感兴趣的是图像而非技术。”
对摄影史居于当代立场的考古与对影像可能性的激进探索的结合,让鲁夫的创作同时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代的丰富性,正因如此,让鲁夫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许多新一代摄影艺术创作者,其中包括许多中国青年艺术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 配图选自课程PPT





鲁夫带给我们的思考



本次关于鲁夫的三节课,将从鲁夫的创作线索以及他与同学的差异出发,以他对摄影本体的深度探索和他在创作中对摄影史的指涉与拓展,对鲁夫迄今为止的诸多作品进行讨论。
我们会思考:
● 为什么他那些虚糊糊的作品会被称为大作?
● 为什么他拍的证件照得到如此多的赞颂或争论?
● 为什么他可以不用相机进行创作甚至再创作?● 为什么我们很难去梳理他的所谓“风格”?
● 为什么他就是托马斯·鲁夫,而不是我们习惯性的称呼某位摄影师,比如拍风光、拍人像、拍建筑的鲁夫? 
● 为什么……?● 为什么……?
从鲁夫出发,我们可以提出太多的“为什么”。
希望通过这三次课,同诸位朋友一起以鲁夫异常丰富的作品样态为媒介,激发我们用理性去质疑摄影中种种根深蒂固的“理所当然”、刻板印象和固有标准,去触碰并试着认可摄影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去真正、主动靠近那些曾经因为“看不懂”而避而远之的“另一种美”。


长按二维码,直达课堂



◆ 课程目录 ◆

/  每节课50分钟  /



第一课  “我是贝歇夫妇最忠诚的学生”:

看得懂的杜塞尔多夫学派和不好说的鲁夫


1  托马斯·鲁夫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梳理

2  贝歇夫妇、杜塞尔多夫学派与前“贝歇夫妇”的20世纪德国摄影简史

3  托马斯·鲁夫与他的同学:有相似,但更多的是差异

4  “我们在学校里,艺术聊得多,摄影聊得少”:当代艺术熏陶下的托马斯·鲁夫

 

第二课  炼金师和考古学家(上):

对摄影本体的深度探索


1  几种肖像(《室内》《房屋》《肖像》《其他肖像》):构建真实的规则和尺度
2  虚与实:《裸体》《jpeg》

 

第三课  炼金师和考古学家(下):

延伸与扩大的摄影史


1  回应经典摄影史:《报纸照片》《立体照片》《海报》《机器》《负片》《新闻报道++》
2  触碰新的摄影史叙述方式:
    A.军事和科学照片:《夜间》《星空》《卡西尼号》《火星》
    B.大众文化与科技中的摄影图像:《底纹》《循环》《物影成像》
3  托马斯·鲁夫与现成图像


◆ 关于讲师 ◆


何博与托马斯·鲁夫


何博,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硕士学位),硕士期间曾赴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交流学习,现为摄影杂志编辑。


他的个人艺术实践围绕现成图像、业余影像、灾难与暴力事件等主题,曾获“2016年第16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观念类优秀摄影师奖”,并入围“2017年第9届三影堂摄影奖”。


作品《从此没人和你说话》参加“2018高雄国际摄影节”“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寓言:2017年第9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等;

作品《自拍者:尺笺传影》参加“刷屏/劳作:2018 AMNUA摄影展巡展”“自然生长:百名85后中国摄影师个案剖析”“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

作品《延伸的刺点》刊登于荷兰摄影杂志《Foam》,并参加“第2届宁波国际摄影周”“‘不声而语’影像新锐十一人联展”“2015第1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


同时,他还涉及策展领域,曾担任“TOP20·2017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执行策展人、“第1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致敬展《被遗忘的影像记忆——袁毅平摄影展》”执行策展人。



长按二维码,直达课堂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学摄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