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开艺术天才弗朗西斯·培根的面纱

爱艺术的 影艺家
2024-09-07



弗朗西斯·培根 上个世纪最难以捉摸、 最神秘的创作天才之一。无论他如何公开宣称他的目标是简化他 自己和他的艺术,他依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培根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潜在的矛盾,无论在说话还是作画时,都自觉地追求绝对的清晰和简洁。同时,培根也知道,每一次试图阐明自己内心冲突的疑惑(当然,这也是他创造力的主要来源),他充其量只能获得部分成功。“就是这样,”他曾不以为然地对我说,“我就是所谓‘简单的复杂’的体现。”


大量关于培根生活和创作的研究中很少提及这种复杂性。在文字评论及大多数关于他作品的回顾中,他都被视为一种巨人般的存在,认为他痛苦的呐喊首次在泰特美术馆收藏的著名橙色三联画《以受难为题的三幅习作》中得到释放,并在他老年时通过不断完善的构图达到顶峰。


《以受难为题的三幅习作》1944

实际上,事实更加错综复杂也更加微妙。对培根来说,内在的冲突和事物中令人迷惑的方面是无穷无尽的。

他既是最慷慨的人,也是最严厉的人,有时极为男性化,有时极为女性化。他是花花公子、酒鬼、流浪汉,又被钢铁般的自律和决心驱使。他是无神论者, 却沉迷于教皇和耶稣受难的意象。他是乐观主义者,却不抱任何希望,内心充斥着他自称的“亢奋的绝望”。

培根天才的核心,在于他有能力兼顾这些极端冲突,并将其转化(或升华)为可以被立即辨别的意象,这些意象中特有的张力源于他长期处于边缘的生活。


《弗朗西斯·培根》
 [英] 迈克尔·佩皮亚特
2022-8

扫码直接购买




《弗朗西斯·培根》本书的目的是展示培根的各个方面,并质疑人们对这位本就厌恶被分类的艺术家的既有看法。

书中的文章和访谈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第一篇采访可以追溯到1963年,那年我与培根初识,他的人格、生活和艺术成为我终生迷恋的对象。年代最近的一篇文章写于2019年,探讨了培根对莎士比亚的热忱崇拜,并被收录入巴黎蓬皮杜中心“弗朗西斯·培根与文学”的展览手册。

书中收录的介于1963 年和 2019 年之间的评论,有原本为配合展览而写的文章(《神圣与世俗》和《20 世纪 50 年代的弗朗西斯·培根》),有法国乐肖普出版社委托我撰写的文章,仅以法语出版过(如《奇异的魅力:米歇尔·莱里斯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友谊》)。

书中还有一篇回忆录《弗朗西斯·培根在巴黎》,以及对单件画作的短评、对培根晚期作品的思考,这些都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内容。



其他文章则倾向于关注培根生活或艺术的某一方面。在《工作中的弗朗西斯·培根》中,我试图以我多年来熟悉的他那非凡的伦敦画室为背景(其中一些信息是从他的巴黎画室收集到的)。

那里也很快就像“堆肥”一样,充满了照片、书籍和画材),对这位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和艺术技巧进行全面表述。同样,《“一个人的所有脉动”》着重探索培根的肖像画和自画像,评价这些作品的心理学深度以及通过肆意而娴熟的变形来捕捉外表的不可思议的能力。由于毕加索为培根的职业生涯带来主导性的影响,我也选录了一篇展览评论,这场于 2005 年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举办的展览,让毕加索与培根相互“较量”。

只要不是独自待在画室里与新画布较劲,培根就是一个非常合群的人,能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热情而长久的友谊。在伦敦、巴黎,偶尔也在其他地方(丹吉尔和法国乡村),我和他共度了很长时间,因此我能见证其中一些友谊是如何形成的。



培根与法国诗人、民族志学家米歇尔·莱里斯的友谊始于两人的老年时期,格外浓烈且成功。虽然两人的性情有着天壤之别,但这段在巴黎和伦敦的数百次奢靡饭局中建立起来的亲密友谊成为一针催化剂,让莱里斯写下许多关于培根的文字。

培根也在几幅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画中描绘了莱里斯,以报答他的赞美。两人之间开始进行重要的通信,现在可以被解读为培根的作品在法国受到推崇的另一个标志,当时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同样令人好奇的还有培根与瓦莱丽·贝斯顿的重要友谊。贝斯顿负责培根所在的马乐伯艺术画廊的所有业务及其他事项。人们喜欢叫她“贝斯顿小姐”,她在培根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不仅要负责培根的专业业务,从组织展览、与媒体打交道,到确保培根收到佣金、偿还债务,也要照料他的大多数生活事务,甚至包括帮他配钥匙、送洗脏衣物。此外,她还要确保培根按时赴约,无论对方是记者、藏家还是牙医。如果她知道培根交了影响不好的朋友(虽然她不会擅自直接干涉他的私生活),也会为他担心。

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培根的大幅照片,书架和柜子里摆满了与他有关的目录、剪报和信件,俨然成了培根的神龛。如果培根想推迟一场展览或其他项目,他会说他得先问问贝斯顿小姐(然后表示遗憾,因为贝斯顿小姐说他手头有太多进行的其他项目)。

他们两个人并不般配,他自信、迷人、生命力旺盛,而她矮小、无神、刻意退缩。在培根去世后举办的第一场博物馆展览上,我记得我在正式开展前碰到了贝斯顿小姐,她孤身一人,从宽大的手提包里拿出一张麂皮布,最后一次清理画作的玻璃画框。直到她去世,培根一直是她生命的中心。

我在编辑本书中的采访时,找出原始的录音带又听了一遍。出乎意料的是,我当时转录文字时删减了许多段落和观察,因为我觉得它们与采访的主旨没有很强的关联性。

但几十年后,对像培根这样地位的艺术家来说,他偶然的言论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重要性。因此,我将它们收录到新版中,通过出人意料的转折和风趣的旁白,更自然完整地再现了培根的在场和个性,一部分原因是,与其他某些采访不同,培根本人并没有参与到这些采访文字的编辑过程中。


《培根的眼睛》首次发表于2003 年,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也相当于一份致辞或后记。我带着这样的想法重写了这篇文章,加入了我对培根印象最深的几段回忆。

本书中的文章涉及的主题和风格如此多样,又曾是为各类出版物撰写,时间跨度长达近 60 年,难免会出现重叠和重复。比较明显的重复已经被删除,但我不愿删掉全书中出现的每一个回音,因为与培根共处和畅谈到深夜的这种经历,本身就充满其他持续到天亮的对话的反复和回音。

培根经常会重复他当晚说过的话,尤其是喝多了的时候,总会对某一句话进行详细说明或微调。这导致与他相处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循环,因为你们见面时讨论的第一个话题也很可能成为分别前谈论的最后一个话题。有时候,(如果你们午餐时碰面)同一个话题之间可能会相隔12—14个小时。重叠和重申成为一种主旋律,并在本书中得到回响。


关于培根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但我认为这本书代表着一些新的事物通过各种不同的切入点,本书专注于培根在20世纪50年代混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成就,专注于他对神话和宗教的强烈兴趣,让这位千面艺术家的不同侧面短暂地成为焦点,汇聚成一个更综合的印象。渐渐地,随着培根不断痴迷地回到这些中心主题,以狂躁的执着反复强调,这些主题得以变得愈加清晰。

也正因为如此,我特意保留了一些培根的重复性,只有强调的重点在发生变化:从玩笑到隐秘到激进。这恰好与真正和培根相处、讨论各种话题的感觉非常相似,就像是与他同乘过山车,从丽兹酒店的香槟到深夜的苏荷酒吧,从画室里的兴高采烈到破晓时分醉醺醺的虚无主义。

我希望接《弗朗西斯·培根》中的文章和访谈,能拉近与这位艺术家的距离,并让他继续以他原本的样子活下去,就像奥登悼念叶芝的诗句:“他成为了他的景仰者。”

(本文图片为《弗朗西斯·培根》插页)


扫码直接购买




《弗朗西斯·培根:打破常规的力量》

[法]伊夫·佩尔   著

白玮 韩双   译

定价:298.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扫码直接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影艺家书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影艺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