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三摇篮”——吉林的红色标识
“三地三摇篮”
——吉林的红色标识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从汽车工业到电影事业,再到航空事业,吉林在百年党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和不朽的感人故事。“三地三摇篮”——吉林六个红色标识,让我们以此穿越百年历史长河,触摸一段段红色记忆。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
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
抗美援朝后援地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吉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
东北抗联经历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三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开端都在吉林省。1931年12月,组建的磐石赤色游击队,是党在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反日游击队;1933年9月18日,在磐石县西玻璃河套猪腰岭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是党在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成军级建制的抗日武装;1934年11月7日,根据杨靖宇的提议,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6年6月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这是党在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路军。
“东北抗日联军”这一历史性名词诞生于吉林省。1934年2月,在临江县三岔子的城墙砬子(今属白山市江源区)附近,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召集16支抗日军队的首领举行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杨靖宇担任总指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东北抗日联军”的名称。
东北抗联的旗帜性人物——杨靖宇牺牲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此外,魏拯民、童长荣、王德泰、陈翰章、曹国安、曹亚范等抗联名将都牺牲在吉林大地。
吉林——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
1946年10月,东北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南满根据地(哈大线以东,松花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至1946年12月下旬,南满根据地只剩下临江、靖宇、抚松、长白等4个县,形势空前危急。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共中央东北局南满分局、南满军区发起了“四保临江”战役。1947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在吉林省北部平原发起“三下江南”作战,正式打响东北解放战争。因此,吉林省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
吉林省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几乎所有战斗、战役都发生在吉林省。“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夏、秋、冬三季攻势,“四战四平”、长春围困战,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这里奏响一曲曲胜利的凯歌。这些战役的胜利,为辽沈决战铺平了道路。
吉林——抗美援朝后援地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第38军、39军、20军、26军、第50军等多支部队从吉林省的辑安(今集安)奔赴朝鲜战场。1950年10月16日,42军先头部队124师370团从辑安渡过鸭绿江至满浦,深入朝鲜境内30多公里进行先期侦察,成为志愿军中最早跨过鸭绿江的部队。
吉林省有18499位志愿军指战员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总数为全国第3位,占志愿军烈士总数的10.1%。按1954年各省人口统计,牺牲人数占全省人口比例,吉林省为1.6‰,为全国最高。
吉林人民在中共吉林省委的领导下,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全省上下一致、全力以赴,积极支援在朝鲜前线抗击美国侵略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吉林也因此成为抗美援朝重要的后援保障地。
吉林——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新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
1956年7月13日,一汽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卡车成功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8年5月12日,一汽研制成功了新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轿车,并于5月13日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乘坐了东风牌轿车,高兴地说:“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1958年8月1日,一汽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牌轿车。从此,红旗牌自主轿车频频亮相于重大国事活动,彰显了大国威仪,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车”“中国第一车”的荣誉,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
一汽建成投产后,不仅为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大量汽车,而且还为新中国汽车工业输送了宝贵经验和大批人才。一汽创造的“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的成功经验,成为著名的“鞍钢宪法”的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汽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单位输送了上万名领导干部和技术、生产骨干人才,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吉林——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1945年10月1日,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公司在今天的吉林省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10月1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决定,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创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即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70多年来,长影创作生产了以《党的女儿》《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上甘岭》《五朵金花》《保密局的枪声》《人到中年》《开国大典》《辛亥革命》等为代表的1000多部影片。
从1948年开始,党中央从东影抽调大批干部赴各地接收敌伪电影机构。1948年底,调田方等人赴北平接收北平电影机构、设备、人员,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田方出任厂长。随后不久,新闻纪录片摄影队加入北平电影制片厂,钱筱璋又带领长影新闻片组进入北影,后来成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49年3月,调钟敬之等人赴上海接收电影机构、设备、人员,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钟敬之出任副厂长。随后,长影美术片组加入上影,并在1957年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长影又分批支援建设了数个兄弟电影厂。1958年7月,长影70名艺术与技术人才来到西安,参与建立西安电影制片厂。同月,又有五路队伍从长影出发赴兄弟省区,支援建设广西电影制片厂、山西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辽宁电影制片厂以及黑龙江电影制片厂。1975年1月至11月,又相继有50多人从长影出发赶赴四川,支援建设峨眉电影制片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又有20人左右支援珠江电影制片厂建设。
长影建厂之后,先后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共招收学员近700人,培养了大批新人,为电影厂的生产繁荣以及后来支援全国电影事业做了最好的人才储备。
据20世纪八十年代统计,从成立之日起,长影累计支援全国2000多名艺术和技术人才。
吉林——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办学期间,东北老航校先后4次搬迁。
从1946年3月到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前夕,东北老航校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共培养出各种航空人才560名。其中,飞行员126名,领航员24名,机务人员322名,场站、气象、通信、仪表、参谋人员88名,锻炼了一批懂航空的军事、政治、后勤和工程技术干部。他们对建国后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建设,对我国民航事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航空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11月18日,根据中央军委“先办航校、再建空军”的指示,我军先后成立了7所航空学校,老航校的骨干力量陆续输送到各个航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东北老航校被称为“人民空军的摇篮”。
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航空事业长时期是军民合一的局面。1986年3月,在纪念东北老航校建校40周年时,曾任东北局书记的彭真同志为之题词:“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今天,校部坐落在长春的空军航空大学,其前身就是东北老航校。这是人民空军主体战斗力生成的唯一源头。
7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各类合格人才,涌现出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海空卫士”王伟,复合型飞行舰长柏耀平,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等众多优秀学员代表,近300人成长为军职以上领导干部,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航天员的摇篮”“英雄的摇篮”和“将军的摇篮”。
在艰辛的奋斗中,东北老航校人孕育形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东北老航校精神。202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空军航空大学视察时强调,要铭记光荣历史,把东北老航校精神发扬光大。
来源 | 彩练新闻
编辑 | 裴晶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