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锋班”:循迹老班长,让雷锋精神代代传

刘善伟 于丹 中国青年杂志 2024-03-23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编者按:


60年前,1963年2月22日,毛泽东同志应《中国青年》编辑部请求,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同志专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学习雷锋同志专辑”正式出版,率先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这幅题词。


1963年3月4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出通稿:《〈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首都各大报纸刊发了题词或通稿。


从1963年起,3月5日被命名为“学雷锋日”。早在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下发通知,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开展,从2000年起,3月5日又被命名为“青年志愿者日”。一批雷锋式志愿者践行“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精神,争做雷锋精神的传人。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60周年,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诞生30周年。那几个苍劲大字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推动了浩浩荡荡、跨越世纪的学雷锋运动,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代青年在雷锋精神鼓舞下,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成长成才。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60周年,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中国青年》全媒体从2月22日起推出“永远的雷锋 永恒的精神”系列报道。


雷锋精神永恒,因为有一代代跟党奋斗的中国青年,因为有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他们和《中国青年》一道,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浪,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策划:皮钧 蔺玉红

统筹:蔺玉红 刘博文 张斯絮

执行:《中国青年》编辑部 网络编辑部


“永远的雷锋 永恒的精神”系列报道②


“雷锋班”:循迹老班长,让雷锋精神代代传

@文-本刊记者 刘善伟 于丹 通讯员 李大勇 贾和继

城市的高铁站前,天空飘着雨,一位老人昏倒在地上,旁边商铺传出吆喝声:“麻辣烫,麻辣烫,一块钱一串。”人来人往,却无人肯扶昏倒的老人,张阳走上前,旁边有人大声说:“他喝醉了,摔在那,别管他!”“喝醉了昏倒了就不该管?”张阳拨打了“110”。

“如果我们不肯帮助困难中的他人,怎么能在身处困难时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呢?”张阳说。

张阳是“雷锋班”第26任班长。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运输物资连2排4班,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生前所在班。1963年1月7日,雷锋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

1963年2月,《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习雷锋专辑,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他题词。2月22日,毛主席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将题词送给《中国青年》编辑部。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出版“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专辑上首先刊登了毛主席的这幅题词以及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3月4日,新华社发通稿,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

60年过去了,现在的“雷锋班”怎么样了?今年2月,《中国青年》记者走进“雷锋班”,记录他们赓续传承雷锋精神的故事。

向战、能战:“我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连”的荣誉室里有一张“雷锋班”全体战士郑重接过奖状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64年“雷锋班”参加全军大比武时拍摄的。凭借汽车通过高空交叉轨道桥课目,“雷锋班”荣获全军一等奖,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接见。

1964年4月至5月间,“雷锋班”在通化参加沈阳军区大比武,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年9月,“雷锋班”又进京参加全军大比武,从时任雷锋班班长庞春学开始,全班六个人依次汇报演示了高速通过狭隘路封锁区、通过交叉轨道桥、通过泥泞路紧急自救等课目,荣获三个课目的一等奖。

从此,“雷锋班”的战士们始终牢记几位老班长参加全军大比武、获得一等奖的事迹。

“强军路上,争当保障打赢的‘螺丝钉’。”这是“雷锋班”战士的共同誓言。但想要成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这项保留了59年的训练课目,则是每个战士必经的考验。
交叉轨道桥是用六根铁轨搭设在弹坑之上,汽车通过时两侧车轮同时上桥,而且在两个交叉点上需要打两次方向。训练的难度大、危险度高,是对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

经过训练的战士们赋予了它一个别称“汽车走钢丝”,初次训练,最难过的一关就是恐惧关。

“班长,你还是先让我下去吧,我实在是害怕呀!”雷锋班战士彭帅第一次在悬空条件下练这个课目时,看着眼前三米深的壕沟和两条窄窄的铁轨,脑袋一片空白,握在方向盘上的手也不听使唤了。

“这个课目之所以叫保留课目,不仅是因为前辈们向军委首长汇报演示过,更主要的是战场上关键时刻能用得到。”衣用帅一面给彭帅打气,一面在车下敏锐引导,“看,在这个位置打一点方向,让前轮移动到另一条铁轨上,千万别打大了……”随着衣用帅的指挥,彭帅小心翼翼地打了点方向,仔细感觉车子的状态。

“再试一次,记住我说的,左腿就在左前轮上面,感觉左腿还在桥上就掉不下去!”没有明显标识物,也没有过多理论知识,衣用帅能教给眼前这个年轻战士的,只有几个核心要点,剩下的只能靠反复练习。

战车再次缓缓向前,彭帅扶在方向盘上的手止不住地颤抖。“作为教练班长,我还有什么能教给他?”战车离桥头越来越近,衣用帅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突然想起班长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不要怕,过了这道桥,就能驶向战场!”

彭帅咬咬牙,驱车驶上轨道。钢轨交叉处的每个拐点,都让衣用帅不禁想起从军8年来迈过的沟沟坎坎。

新兵下连时,衣用帅有幸来到“雷锋连”。经过3个月的驾驶专业训练,终于迎来连队独有的必练课目——高空交叉轨道桥。第一次过桥,衣用帅着实被眼前的壕沟和窄窄的铁轨吓慌了神,班长激励他:“不要怕,过了这道桥,就能驶向战场!”

“向战”之路,必是一条崎岖坎坷之路。

“只要我们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雷锋老班长写在日记中的这句话,衣用帅在接受《中国青年》记者采访时经常挂在嘴边。

”雷锋班“战士衣用帅参加国际比赛
时光回溯至2020年9月,下士衣用帅远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夺得“汽车能手”赛事重装备运输车课目两个第二名。

初春的训练场上,一辆长达18.75米的重装备运输车马达轰鸣,衣用帅再次重现了赛场英姿。为了熟练驾驶这辆运输车,衣用帅在祖国的东北与西北两端训练了近7个月。不曾想到,当初衣用帅报名参赛时,他才第一次摸到重装备运输车的方向盘——

平时不惜苦,练时不惜汗,战时不惜命,才能打胜仗。面对重装备运输车“入库牵装”“倒墙”“限制通路”等陌生课目,衣用帅像钉子一样铆在了训练场,白天苦练驾车技术,琢磨方法技巧,晚上研究视频录像、查找相关资料,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赛前,甚至用脸盆与扫帚杆代替方向盘与油门刹车练习……“闭上眼睛,脑子里都是赛场的构图和驾驶的要领。”衣用帅说道。

“雷锋班”战士苦练技战术
从寒冷到酷暑,一个年轻士兵与一金属巨兽“博弈”般磨合,谁也不曾退后一步。在西北某训练场,高温与训练伤轮番上阵考验着衣用帅的耐心与决心,训练中风沙顺着车窗灌进来,坐在驾驶室中双臂也能晒脱皮。上万次的练习,衣用帅的大拇指根部关节变了形,手掌大血泡里包着小血泡,一碰就钻心的疼。每当快要坚持不住时,那些在新兵连时就熟读的雷锋“夜投手榴弹”“苦练驾驶功”“请战上前线”等故事,就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一幕幕闪过,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这么拼时,衣用帅的回答不乏真诚与坚毅:“学雷锋做雷锋,练就要练到极致!”

赛场如战场,“那一天”来临了。

2020年8月下旬,俄罗斯沃罗涅日州汽车装甲训练中心内,“国际军事比赛-2020”“汽车能手”项目激战正酣。

上高坡、牵坦克、过弯道……比武当天,衣用帅代表中国队第一个出场,在临近目标点的最佳距离,衣用帅熟练地刹车、挂挡、转向、倒车。“成了!”衣用帅和副驾驶跳下驾驶室,撤收拖车支腿、连接气管、上车挂挡给油一气呵成,重装备运输车疾驰飞奔,顺利通过终点。经过激烈角逐,衣用帅和他的战友们获得了重装备运输车单车赛和接力赛两项第2名的优异成绩。

“不靠雷锋沾光,要给雷锋争光”的铮铮誓言在此刻鲜活起来。

从驾驶“零经验”到扬威国际赛场,衣用帅最终成为我军重装备运输车组里兵龄最短、年龄最小的选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士兵突击”。

采访现场,雷锋班副班长叶子贵回忆起衣用帅的成长,笑着说:“跟衣用帅同届入伍的不少是来自清华、北大、北邮等高校的大学生士兵,加上他刚开始驾驶训练时,因为‘铁过敏’无法训练,从起点就比别人落下一大截,那个时候他心理负担极其严重。”

拐点在一次班务会上到来。

时任“雷锋连”六班副班长的叶子贵向连长和指导员汇报了这一情况。指导员的一番话让精神紧张的衣用帅卸下了包袱:“‘雷锋连’要用雷锋精神育人,我们培养的就是新同志,起点低的同志更要好好培养,不能让他因为感觉自己起点低就有心理负担。”

如今,指导员已是教导员,当年“低起点”的士兵,在雷锋精神的培育下,也在国际赛场上用“高水准”为国争光。“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一本《雷锋日记》穿越时空,成为战士们与雷锋之间的精神链接。
苦练、建功:“党让干啥就干啥,党让干啥就干好啥”
与社会各界对于雷锋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雷锋叔叔”相似,在雷锋班,战士们对雷锋的称谓不约而同——老班长。“老班长”留下的《雷锋日记》,每一位战士烂熟于心。岁月不居,这本“日记”远未完结。

60年后,当人们再次走近雷锋班,不难发现,每一位战士正身体力行地续写着《雷锋日记》的新篇。

循迹“老班长”,一代代“雷锋班”战士在平凡岗位上演绎了“党让干啥就干啥,党让干啥就干好啥”的责任担当。

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班长牟振华(左四)将“雷锋枪”交接给新入班战士。张永进 摄
牟振华,一名“90后”军士,现任“雷锋班”第27任班长。采访中,他很少提及个人,关于他的故事,我们是从“雷锋班”战士的交谈中得知——新进班的战士思想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他就将自己的书籍送上,挤时间帮助其梳理要点学习;察觉个别战士训练中有负面情绪,牟振华就在大雨中督促陪伴其训练;“闭灯驾驶”等夜训课目时,牟振华更是与战友们一起让风油精、芥末油齐上阵,缓解因精神紧张带来的耳鸣鼻酸不适……自牟振华担任班长以来,“雷锋班”已向各连队输送了数名优秀战士在不同岗位建功立业,“雷锋班”战士全员达到优秀标准。班长牟振华也在旅教练员比武中获得第一名,被集团军评为“优秀教练员”。

然而,对于牟振华,高光时刻在磨炼的积累中显现——

也许是因为军人心中的信念感与“老班长”赋予的荣誉感,2019年初,部队抽选官兵组建国庆阅兵维和部队方队,面对严苛的身体要求和考核标准,牟振华坦言自己心里打怵,可一想到自己是“雷锋传人”,他毅然报了名。

“雷锋班”参加连队组织的战备训练 。张永进 摄
“新兵怕体能,老兵怕队列。”这是在部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集训队里的每一天,对牟振华而言都是浴火重生。平均每天11个小时以上的队列训练,让牟振华的脚上血泡相叠,老茧丛生。但每每想起雷锋把困难当成“纸老虎”的故事,他的心里便平静与踏实下来。

天安门广场前,牟振华和36名战友身着星空迷彩,一起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这一幕,成为他军旅生涯中不可磨灭的光辉。

“雷锋班” 开展雪地战术训练。谭长俊 摄
“苦中作乐”的故事不胜枚举。战士们每一次的“付之笑谈”,不难让人感受到,什么是雷锋在日记中写下的“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姚梦晨是“雷锋班”的一名战士,这名沉稳内敛的战士在雷锋精神的洗礼下“一战成名”。2018年秋天,刚刚加入“雷锋班”的姚梦晨参加实兵对抗演习,担任警卫任务,眨眼间,蓝军车辆在距他四五十米远的距离停了下来,跳出一人,举起火箭筒,向连指方向瞄准。还没等对方调整方向、准备击发的时候,姚梦晨一个箭步冲了上去,空手夺下了火箭筒,震惊之余,蓝军仓皇逃离……雷锋曾说过:“革命需要我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雷锋班”的战士记住这句话,脚步再没停下。

“有些事做了可能没有结果,还要不要做?”这是当今青年时常思考的问题,雷锋班战士苏宇航用坚持在“疲劳性骨折”下的一场场加练作为问题的答案。然而,新冠疫情的突然肆虐,这场让他准备许久的比武一推再推,最终也没有举行。后来有人问苏宇航后不后悔那样拼命,他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自己曾经咬牙拼搏过、坚持过。‘那一天’也许不会来临,但比武就是为了时刻准备着。如果能够给‘雷锋班’争荣誉,给雷锋老班长争光是我的荣幸,也是我奋斗的目标。”

据统计,军队改革以来,“雷锋班”扭住实战背景转观念,紧贴作战任务强素质,参与编写《机动行车指南》,掌握12大类21种车型装备操作技能,练就听声辨位排故障、无千斤顶更换轮胎等10种修理绝活,先后参加国庆阅兵、马里维和、国际联演等重大任务,有23人次在旅以上比武中摘金夺银,2人获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

赓续传承:让更多人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感动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雷锋班”战士们看来,他们赓续传承的是“雷锋老班长的那份真诚的爱心”。

60多年前,雷锋在抚顺百货储蓄所办理了一张存折,将每月节省下来的津贴存下来,以部队名义向社会捐赠。2010年,“雷锋班”战士以雷锋生前未支取的100元存款为基础,发起续存“雷锋存折”活动。

“雷锋班”战士在抚顺夏家堡慰问低保家庭
2021年初,偶然得知鞍山小女孩源源换心脏急需手术费的消息,牟振华立刻向党组织报告,经请示,以雷锋老班长的名义发出捐款倡议。当年4月,手术顺利完成,孩子父母热泪盈眶:“感谢‘雷锋班’,感谢有爱心的人。”像这样得到资助的还有:患尿毒症女孩雨含,患眼癌的女孩佳卉……全国21个省区市的灾区和单位都收到过以“雷锋”为名的捐款,惠及8000余人。

1960年6月,雷锋写了这样一篇日记:“因公外出,我在沈阳车站,我看见了一个老太太,在汽车旁焦急地徘徊着,像是有什么困难……我了解清楚后,立即请老人吃了饭……”

2013年,“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到北京出差,见到一位老奶奶在翻捡垃圾桶里的垃圾,毕万昌请她吃了顿肯德基。老奶奶说:“我84岁了,第一次来这里吃饭。”2015年,毕万昌再次在北京站遇到了老奶奶:“她一下子抱住了我,陪我去买票。跟售票员不断地说:‘这是个好人,这是个好人。’”

“像,太像了……”一次,官兵们在养老院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时,一位老太太浑身颤抖地指向牟振华。21年前,老太太的儿子在勇斗歹徒时不幸牺牲。丧子之痛犹如利刃,扎在老人心中21年。“如果觉得我像您儿子,我就给您老人家当儿子。”牟振华紧紧握着老人家的手。

此后,牟振华经常视频问候老人,逢年过节就拎着慰问品去看望“妈妈”。院长告诉牟振华,自从认了他这个儿子后,老太太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当有人来“雷锋班”参观,战士们首先会走到班级北侧的长桌前,为大家介绍“雷锋班”的三件传家宝:“修鞋机”“理发箱”“节约箱”。雷锋在空闲之余,会带着修鞋机、理发工具走街入巷为百姓义务修鞋、理发。他还找来木盒,把平时闲置的螺丝钉、丢弃的牙膏皮等留存起来,变废为宝。

2021年9月,“雷锋班”所在连队宿舍楼后多了一个爱心回收站。牟振华和战友们把矿泉水瓶、废纸壳搜集起来,新战士顾元超负责爱心回收站的管理,他们把爱心回收站的废品卖钱资助残障人士。一位残障儿童剪了一幅画,画中有树也有人。顾元超问:“你剪的是什么内容呀?”“叔叔,剪画里的这个人就是你呀。”顾元超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我以后一定要管好爱心回收站。”

“雷锋班”副班长叶子贵第一次做好事,也感动得一塌糊涂。2016年11月,他从沈阳坐飞机到合肥,在新桥机场,一位老人把老伴先送到门口,然后回去取托运的行李。他说:“奶奶,我过去帮爷爷拎行李。”“真孝顺,这是您孙子吗?”旁边一位中年妇女发出赞叹。那一刻,叶子贵瞬间脸发红,激动得眼泪几乎掉了下来。“我忽然感受到,老班长当年做好事也一定是快乐的。那一刻,我理解了老班长的快乐。”

时代在变,精神不变。“雷锋班”战士开设了:知雷锋云平台、学雷锋公众号、做雷锋连心网。

张阳,“雷锋班”26任班长,他发起了“微锋助学”活动。他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如果老班长还在,他一定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张阳联系了河南南阳市山区的黄营小学的黄晓峰校长,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们可以设立‘微锋奖学金’吗?只是金额不大,我们每次只能拿出几十元。”

黄校长满心欢喜:“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谁家的孩子也不差那50元、100元,但这奖学金可以树立孩子的信心,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虽然奖金不高,但孩子和家长们会为得奖而兴高采烈。”

 “微锋助学”已经帮助了17批学生。“捐款是快乐地奉献爱心,能帮人,奉献一分钱也是爱心。老班长当年帮助人,也没想到自己要有种精神被人传颂。他就是在一直坚守和奉献自己真切的爱心。我们也是这样,希望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

2015年,女孩小荣的父亲去世,正读高三的她几近辍学,张阳听说后,联系资助了她。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荣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

大一时,在食堂勤工俭学的小荣打电话给张阳:“叔叔,把资助我的钱给更需要的孩子吧,我在食堂勤工俭学,吃饭免费。每个月还有100元的收入。”张阳说道:“这点钱还不够你用来买学习资料呢。”

到了2017年,小荣读到大三,做家教,收入多了起来,“微锋助学”才在小荣的一再要求下,停止了对她的资助。2020年,张阳收到了小荣的信息:“张哥,我现在工作了,我也要像你们一样,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此,她加入“微锋助学”,每月捐款帮助贫困学生。张阳知道:“雷锋精神在她心里‘扎了根’。我们传承雷锋精神,是在温暖每个人,让大家都体会到雷锋老班长因为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快乐和感动。”

在“雷锋班”,学雷锋活动早已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他们代代传承,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走向世界:这是令人感动的伟大精神

奉献爱心是人类都会赞叹的优秀品质,雷锋精神经由“雷锋班”战士向海内外传播。

第8批马里维和分队“海外雷锋班”在马里维和营地举行授勋仪式
2020年8月15日,在引擎的轰鸣声中,中国第八批赴马里维和官兵乘坐的飞机,在一片广袤又荒凉的红土地上降落。

一天清晨,还在洗漱的战士们突然听到一声声巨响,事后查明,恐怖分子共向联合国营地发射了8枚火箭弹,距离工兵分队营区最近的一枚,在营区20米外爆炸。

环境危险,执行维和任务,构造工兵掩体时间紧、任务重,然而营区缺少焊工。

马里地处撒哈拉沙漠以南,热季酷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雨季多阵发性狂风暴雨,焊工施工条件的艰苦不言而喻。

叶子贵主动报名,高温之下,一根焊条没焊完,人已经发晕。叶子贵先喝水防暑,喝水不管用后便喝藿香正气水。“真的好用,喝下去就觉得头脑清醒。”

叶子贵的一身迷彩服被烫出大大小小的窟窿,手上虽然戴着防护手套,还是被四溅的钢花烫出了一层又一层水泡。叶子贵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完成了多项任务。

一次,他们接到紧急任务,要求21天内完成反恐前沿指挥所建设任务。面对厚达326页的全英文图纸,“雷锋班”副班长叶子贵和战友们对着词典研究建设图纸,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标注;拿着水平仪校准板房基底,把误差控制到微小范围内;顶着高温拧螺丝、铺线缆、构掩体,每个细节都精确到位、不差分毫。

那段时间里,大家每天都踏着朝露晨曦出发、顶着满天星斗回营,白天烈日炙烤如火,夜间蚊蝇肆虐扑面。“经常痱子叠着痱子,一天下来,厚重的防弹衣总被汗水全部浸透。”

400多个日夜,叶子贵和战友们战风沙、斗酷暑,高标准完成机场修复、掩体构筑、营区建设等任务。

一次,叶子贵和战友们同其他维和部队一起分工搭建弹药库,我方已经搭建完成,对方工作量还剩下不少。“他们的分工太明确了,负责下一道工序的人等上一道工序完成才干活。我们这边大家一起完成同一道工序。他们对我们的协作互助佩服不已,一直伸大拇指!”

维和地区蔬菜供应紧张。中国第八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有警卫分队、医疗分队、工兵分队。叶子贵利用周末捡来的废钢筋给战友们焊接了7个4平方米的蔬菜棚。“当地黄瓜长得飞快,两周就可以成熟一次。空心菜也长得很旺盛,给战友们解了缺少蔬菜之苦。”

在“雷锋班”战士执行海外任务时,他们一直有向当地传播雷锋精神的传统。

2004年,“雷锋班”21任班长李桂臣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在那里建了雷锋精神展示厅。

叶子贵和战友们先后两次向当地教育机构捐赠办公设备、文体器材和生活用品等“雷锋大礼包”,向他国维和人员赠送雷锋电影、雷锋日记。他们还在马里建设了海外雷锋精神展馆,联合国驻马里特派团代表来参观,当叶子贵讲到雷锋出差,在火车上做好事的时候,他们露出了赞赏的表情。

一位外军官员在留言中写到:“雷锋是一个令人心生敬意的伟大士兵。在战火和废墟里重建家园,我们需要这样宝贵的品格和令人感动的伟大精神,把我们的民族凝聚起来。”

一种伟大的精神可以跨越空间无远弗届地传播,雷锋精神如是。

一种不朽的精神可以穿越时间散发不朽的温暖,雷锋精神如是。

(付晓辉、姜自恬对本文写作亦有贡献)

>>>“永远的雷锋 永恒的精神”系列报道

毛泽东主席为何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写给《中国青年》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李翊(实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