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青春声|学校一般、家庭困难,这些毕业生求职难怎么破?

本刊记者 曹珊珊 中国青年杂志 2024-04-30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编者按

雪消风自软,梅花让柳新。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开好全国两会,对于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3年的春天,一批青春面孔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与两会代表委员们共襄复兴伟业,一批矫健身影活跃在参政议政会场,以勇毅前行的青春担当和两会代表委员们共谱时代华章。为及时报道好两会声音,推动青年优先发展,中国青年杂志全媒体开设“两会面对面”“代表委员微访谈”“两会青春声”等栏目,及时反映两会重要议题,共同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

两会青春声②
学校一般、家庭困难,这些毕业生求职难怎么破?
@文/本刊记者 曹珊珊

一般院校毕业生求职路上那些“坎”
2000年出生的张小海(化名)今年即将本科毕业,从去年12月至今,他已参加过5场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考试,投出了20多份求职简历,但至今没有“上岸”。进入3月,看着身边陆续有同学收到了考研复试的通知或是拿到了工作offer,一边继续投简历,一边等国考成绩的张小海陷入了恐慌。

求职难,不只是张小海一个人遇到的问题。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1158万人。2022年12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岁—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就业存量大,同期千万人竞争,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在一个遍地是“211”“985”“双一流”毕业生的时代,来自一般院校的张小海的求职路显得格外艰难,“大学时我有一些打工经历,但都是为了赚钱,对毕业后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助力。去年暑假经熟人介绍,我到一家专业比较对口的公司实习。尽管实习表现还不错,但最后HR很直白地告知我没有留用的机会,原因一是我是‘双非’院校出身,二是公司招聘一个硕士毕业生能享受到的政策优惠力度更大。”

遭受迎头一棒的张小海,大四一开学,就投了将近10家公司,大多简历都石沉大海,偶尔有面试邀请,面试过后也再无回音,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除此之外,走进校园里的招聘会偶尔也会让张小海碰一鼻子灰。“有一些比较好的公司到我们学校招聘就是走过场,很多HR在现场直接对我们说,已经在别的学校招满人了。”

张小海同班同学求职的情况也大多如此,所以班里很多人都准备考研或者考公,更有甚者两者在同时准备。张小海很果断地放弃了考研,他认为大部分“双非”学生本来就是因为学习不好才上了“双非”院校,很难考过那些名校生。即便进入面试,往往又因为“双非”的本科学历被歧视。“大部分‘双非’学生考研就像进入死循环,我们学校考研成功率真的不高。”

除此之外,张小海认为研究生毕业后依旧要面对就业问题。以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为例,据统计,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近474万,录取人数也高达124.2万人。“现在大把研究生毕业也找不到工作,或许三年后竞争更激烈。我是学信息工程的,做我们这行,3年的工作经验可能比3年的学历投入产出比更高。”张小海说。

低收入家庭不适合“慢就业”

至于为什么考编?张小海坦言“跟风”的程度比较大:“一是父母催促,二是好多同学都在考,至少笔试对我们这些‘双非’学生很公平,而且确实编制听起来稳定又体面。”

编制虽然很理想,但现实却很“骨感”。2023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虽然其中有过半职位只对应届毕业生开放,但这对于解决千万量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来说远远不够。浙江省202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仅有12.4%的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考编已然成为一条比较狭窄的就业赛道。

“你有最理想的工作吗?”《中国青年》记者问张小海。他沉默了一晌,回答道:“说实话,没有。我没有特别喜欢的职业,大学专业选信息工程就是看网上有人说这个专业好就业,我对工作最大的期待就是薪酬待遇标准比较高。”

张小海的家在山西某县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照顾家庭。“我知道父母培养我这个大学生挺不容易的,但有时候真的很羡慕别人的父母,有见识和能力早早帮他们的孩子规划好人生。我们班几个早就找好工作的同学,基本都有父母的帮忙。”

距离正式毕业还有三四个月,寝室里有一半室友已做好了“慢就业”的准备,开始商量毕业旅行,而张小海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失眠。前几天老师提醒同学们:“‘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马上开始报名了。”但张小海这次不打算继续“跟风”。“因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据我了解,‘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的工资并不高。我的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持我‘慢就业’,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在毕业前找到一份工作,哪怕工资并没达到我的理想目标。”

精准帮扶,多面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而共青团中央调研发现,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是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主要群体。促进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普通青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关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大局。

像张小海一样,许多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表现出了竞争力不足、就业自信心不足、职业规划意识不足、获取就业资源困难、家庭社会支持不足等就业困难特征。为此,今年全国两会上,共青团中央提交了团体提案《关于精准帮扶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提案》指出,要建立健全精准识别机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就业帮扶。

为困难学生提供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服务和差异化的就业帮扶,落实的最后一环大多在老师和学校身上。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辅导员黄玥分享了自己通过“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对帮扶的形式帮助困难学生就业的经验。“结对的目的就是能及时追踪帮扶对象状态,掌握学生的需求与情况变化。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求职时,心理压力大,遭遇打击时容易出现无力、摆烂等心态,需要我们及时帮他们疏导负面情绪,树立就业信心。有时候我甚至会陪着同学去面试,令人惊喜的是有些同学真的拿到了offer。”

近年来,受到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据悉,自2003年起,累计有41万名志愿者通过参与“西部计划”深入基层开展服务,“西部计划”已然成为中国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式。共青团吴忠市委调研时发现,比起非低收入家庭毕业生,低收入家庭毕业生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和基层地区”的人数比例稍高。

为给困难学生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共青团中央的《提案》建议要加大政策性、公益性岗位倾斜,拓宽定向支持就业渠道。合理扩大国家“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的实施规模,并拿出一定比例向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倾斜。

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中职就业率(含升学)持续在96%以上,高职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团总支书记王菡认为,职校学生的就业率高,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大,另一方面离不开他们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可能职校学生没有那么多必须得找一个‘体面’工作的心理负担吧。我认识的一些学生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开始了社会实践,比如从兼职快递员开始,后来到三四个人搭伙开一个快递站,只要自己勤奋,收入也不错。”王菡介绍道,“他们的就业观和就业方式,或许也能给很多执着于考编、考研的本科生一些新的思考。”

为引导毕业生就业多元化,《提案》提出充分发挥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引导先就业、再择业,纠正“精英化”就业偏差,引导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多元就业、灵活就业。

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两亿人左右。“90后”“00后”灵活就业者占比超过50%。为了减轻大量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共青团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保障力度,简便手续、方便衔接。

近日,浙江团省委完成的一份关于浙江省“0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局限,缺少社会资源支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对行业特点了解片面,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明显。调研显示,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83.1%的学生投递了简历,但是43%没有获得offer。

如何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共青团中央的《提案》指出,要拓展实习实践机会,帮助提升社会化能力。加大政策、经费投入,支持一般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机会。支持共青团更大规模地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全面推进实施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通过“第二课堂”引导低收入家庭学生广泛、多次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躬身实践中不断提高社会化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高质量就业打牢基础。


>>>“两会青春声”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是机遇,青年不能麻木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李翊(实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