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 | 疫情、雾霾、十四五……黄润秋“部长通道”首秀都说了啥?

伏波望族 环保圈 2022-07-08

如果不是疫情,黄润秋可能就不用走这次“部长通道”了。
5月25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2020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开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图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两会应该在3月份召开,那时候,黄润秋还是环境部副部长,走“部长通道”的应该是前任部长李干杰。
本来,“部长通道”的难度就比记者会要大,因为要和记者近距离接触,“部长通道”不能像记者会那样念稿子,所有回答都必须脱稿进行。这对刚刚履新26天的新部长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作为本届两会目前唯一一个走上“部长通道”的新部长,黄润秋的第一次“部长通道”之旅就是高难度的。视频采访,面对屏幕,看不见真人,缺乏互动……有过直播体验的人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的感觉,并不好受。
籍贯湖南,生在贵州,长期居住四川,黄润秋带有明显的西南口音,喜欢把“生态环境”念成“森态环境”。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显得有一点点紧张,不过很快,他就自己调整了过来。
“部长通道”上,黄润秋一共回答了4个问题,比其他部长都要多一个。疫情、十四五、雾霾、中央生态环保督察,4个问题都是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含金量颇高。
听黄润秋讲话,让人瞬间回想起上上任部长陈吉宁,两人都是大学教授出身,回答记者提问时也都像老师讲课一样,喜欢把专业的东西翻译成大家听得懂的知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谈到“大气容量”时,黄润秋就随手拿记者会房间做了一个比喻:
就像我们这个房间,本来可以坐一百人刚好合适。现在把这个房间的面积减少一半,变成一半的体量,那么要保持这个房间人的密度不变,也得减掉五十人。但是人没有减掉五十,只减掉了三十个,剩下的二十还得塞进去,这样人的密度就提高了,重污染天气就回来了。
29分钟42秒,黄润秋的“部长通道”首秀才结束,这个时长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记者见面会了。总体来讲,新部长的“首秀”非常成功,生态环境部也迎来了又一位出色的新掌门人,中国的环保事业前途光明。


01

“蓝天白云多了,绿水青山多了,幸福感增强了”
黄润秋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疫情的。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生态环境部将怎样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黄润秋表示:

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间,怎么样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这方面,环境部有3点考虑:

1、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

不能因为遇到困难、遇到挑战,就放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就回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去,那样多年努力的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
因此,环境部要做到“三个坚定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不动摇。原则不能改,方向不能变,力度不能减,标准也不能降。

2、统筹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把握战略定力”是战略问题,“把握节奏力度”则是战术问题。在战术上,环境部要更加注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到“五个精准”,即: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
为此,环境部出台了两个正面清单,一是“环评审批的正面清单”,二是“监督执法的正面清单”,目前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效果比较好,还将继续做下去。
总的来说,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环境部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精力用在精准上。

3、更加注重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帮扶。

从今年5月起,环境部已经陆续派出一些指导帮扶工作组,深入市、县、企业,帮助地方发现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一些当下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提高地方的治理能力。
另外,环境部还要送技术、送方案、送政策到企业,做到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提高污染治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
总之,在这个特殊的年份,环境部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统筹把握好工作推进的节奏和力度,既服务好“六稳”,支持好“六保”,同时又圆满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提到“十三五”,黄润秋透露,“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保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里,2019年年底已有7项提前完成。
这7项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Ⅰ-Ⅲ类的优良水体、劣五类水体。
以“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为例,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这一指标到2020年应该比2015年降低18%。实际上,到2019年年底,我们已经比2015年下降了23.1%,超额完成了5.1个百分点。
黄润秋表示:

总的来看,我们工作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完成情况也是比较好的,这和老百姓的感受也是一致的。这两年,老百姓普遍感受到周围的蓝天白云多了,绿水青山多了,幸福感也增强了。


02

“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到来”
不过,“十三五”规划中还有两项指标没有完成,一项是“单位GDP碳排放”,另外一项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
黄润秋说:

在看到我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我们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在一个低水平上的提升,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取得明显进展,但成效还不够稳固,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尽管因为新冠疫情和过节,人们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大幅减少,但还是出现了重污染天气。
黄润秋表示,“十三五”以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重污染天气在我们国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幅度降低。以北京市为例,2015年北京的重污染天数是43天,2019年北京的重污染天数只有4天,降低了约90%。
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污染物排放仍然偏重,一旦遇到不良天气条件的影响,重污染天很可能还会回来,春节期间的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就是典型案例。
春节期间,叠加疫情防控,整个社会活动水平确实降低了,排放也相应降低。降低的部分主要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如说交通出行、餐饮、建筑工地等。
不过,也有维持过去水平的,如冬季取暖,它是刚需;还有一些重化工行业,如钢铁、化工、焦化等,工艺不可能停下来,还要维持生产,这部分排放没有减下来。
环境部做了一个科学的测算,1月底到2月份,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社会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和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30%。
以上是春节期间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而大气环境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排放,二是容量,再来看看春节期间的大气容量。
春节期间,京津冀地区刚好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就是温度高、湿度高,没有风或者风力很小。
在这样一个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京津冀地区就会形成强烈的“大气逆温”现象。所谓“大气逆温”,就是上面的温度比下面的温度高,像锅盖一样把这个地方给扣起来了。边界层高度由正常的“1500米到2000米”下降到“600-800米”,降低了约50%。
综合测算,那段时间,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容量降低50%左右。
黄润秋说:

这边污染物减排只有30%,那边环境容量又降低了50%,这个空间要把这些污染物塞进去,只有提高密度、提高浓度了,所以重污染天气就出现了。

总之,环境部用“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来概括当下的形势:

我们国家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


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基于这“三个没有根本改变”,黄润秋认为,下一阶段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严峻。他表示:

我们目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还需要我们在“十四五”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继续攻坚克难。


03

“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环境部对“十四五”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要坚持“两手抓”,另一方面是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所谓“两手抓”,就是一手抓污染物减排,一手抓生态保护与修复。

1、污染物减排。

环境治理,源头防控,依然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以雾霾治理为例,短期内,是采取联防联控,做好大气污染的应急响应;中期看,要实施一些重大污染减排工程,包括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冬季的清洁取暖替代、减少散煤燃烧、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公转铁等;长期看则要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
今年,环境部还会启动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主要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围绕解决老百姓所反映的周围的、身边的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情况开展督察。

2、生态保护与修复。

要大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加强对生态保护的监管力度,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维护我们国家的生态安全。
同时,还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
除了这“两手抓”,“十四五”期间,环境部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要下大力气做的。
3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意见》中,提出了“七大体系”的建设,包括: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以及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
这七个方面的体系,涵盖了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到后果严惩,再到损害赔偿的全过程,形成了一个“全链条”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表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意见》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提出了系统性的安排,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黄润秋也表示:

我相信,到“十四五”末,我们这样一个完整的全链条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以后,我们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会有一个大幅度提升。



点亮在看,帮小编涨0.001工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