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碳中和、诸侯割据、混改潮!环保行业正在经历“大变革时代”

环保圈 2022-07-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山产业评论 Author 环保老兵

文章经授权转自:青山产业评论

作者:环保老兵


编者按:

上次见到“环保老兵”还是在今年4月的中国环博会期间,聊了好多行业性话题,感觉受益匪浅。他们长期从事环保行业的研究和咨询工作,能够下沉到基层,发现很多行业的真实问题,与我们这种媒体视角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观点非常有价值。

当时就听说他们正在酝酿一些大动作,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端午节刚过,“环保老兵”和“山少爷”的新号「青山产业评论」正式面世,环保行业又多了一个深度观察行业问题的阵地,这是行业之幸,也是所有环保人的福音。

认真拜读了创号的第一篇文章,感觉还是挺受启发的。碳中和、诸侯割据(也有人叫地方国资入场)、混改潮,其实都是近几年来行业内感受颇深的一些现象,但很少有人把它们放到一起来解读,然后得出“环保行业正在经历大变局”的结论。「青山产业评论」像是一个人工的大数据,把一些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有价值的线索汇集到一起,综合得出一个总体的结论。这就跳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藩篱,从更高的视角看清了环保行业的大势,高屋建瓴,把控全局。

对于大多数环保人来讲,平日里大家都忙于琐碎的工作,也正好缺乏这样的一个系统性眼光,来看清楚行业发展的长远性趋势。从这个角度讲,「青山产业评论」的文章极具价值,因为它正好弥补了大家的短板,提供了平日里思考不到的一些视角。

好了,话不多说,下面就给大家推荐这篇「青山产业评论」的创号文章——《未来5年,这3大变化将重塑环保行业格局》,希望能给各位带来启发。

最近和行业里不少朋友交流,我发现大家今年的心态变化那叫一个巨大,尤其是那些老江湖(成熟的企业家),他们敏锐的察觉到了环保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和以往不太一样,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说是太不一样的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今年环保行业的特点,那一定是“变革”二字。
这听起来有些与行业特质不符,对于一个连“变化”都是稀缺事的行业来说,“变革”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身边经常有朋友调侃环保行业是传统行业中的传统行业,有个很好的朋友,他告诉我,自己有时候会半夜突然惊醒,我问他为什么,是不是PPP项目又停工了,他说不是。
一番交流后发现,原来他是因为自己经常梦到公司每年几个亿的收入,用的技术竟然是一百年前的,而且这技术还不是自己独家秘密,所以一梦到这就会把自己惊醒。
公司每年近3亿的业绩,核心技术支撑竟然是100年前的开源技术(很多做技术的朋友应该意识到了,这里说的是活性污泥法这类“古老”的技术),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拿着这样的商业计划书去融资,投资人多半会认为此人非傻即疯。
之前还真有投资人说过,如果你不想创新还想发财,那就是去做环保,当然这是一句私下调侃的话,不能当真。
不过,对于一个还在大范围应用50年前甚至100年前技术的行业来说,“变革”的确是最稀缺的东西。
但与行业底层技术的“稳定性”相比,环保行业的外部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变化,称其为百年之大变局不为过。
这些变化之大之多,足以在未来5年重塑环保行业的格局,没错,现在开始5年足以有翻天变化。


01大势之变终局之战提前打响


1.环保的终局之战:碳中和
自从去年底开始,环保行业开始频繁的出现一个关键词:碳中和。
和其他热点不同,这个热点没有很快退去,甚至今年上半年多次出现热度叠加上升,就连小区里负责垃圾回收分类的志愿者老阿姨都开始拿碳中和来说教大家要自觉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工作。
因为所有人都在谈,这件事很快就变成了房间里的大象,大家潜意识里已经开始忽略它了。
其实碳中和的重要程度早已超越了热点和风口的概念,那碳中和的重要度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用一个词可以较为准确的形容:中国最大的政治。
当下碳达峰、碳中和,已然成了中国最大的政治,同时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贸易阵营的最大政治问题。
碳中和的明线是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升级,但其背后的暗线是国际贸易第一阵营的入场券,有了这张入场券,你的东西才能用相对公平的价格和待遇卖给所谓的发达国家。
在发达国家的制造成本和科技创新这两道护城河都面临崩塌的情况下,碳中和已经成为未来世界贸易和国际竞争的全新和更高的维度。
换句话说,碳中和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用来封印那些冒头的发展中国家的为数不多的相对体面的手段,如果这个也不足以构建护城河,那剩下的就只有枪炮了。
所以,一旦我们失去环保的优势,那就意味着我们国际竞争力的维度缺失,而竞争维度的缺失是致命的。
在这场世纪之战中,环保人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丝毫不比攻克芯片难题要弱,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这场生态环保战役,从国际局势的长期性来看,有一战定乾坤的作用。
所以,只有用“最大的政治”这个词才能较为准确的描述其正在以及日后会产生的变革性影响。
2.我们为什么要提前“参战”碳中和?
在美国学者自己写的《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他们坦率的指出:
国际上的竞争从来就毫无公平可言,你想要上牌桌,就要遵守牌桌上的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只有强者才有权制定和修改。
我们要做的是先上牌桌,缺的功课,私下补上,为了在未来不下拍桌,我们就必须把输在起跑线上的时间赢回来。
碳中和这场环境的终局之战,我们提前在国内扣动扳机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3.碳中和是环保行业最大的势
对于环保行业而言,这也是和我们相关的最大的那个大势。
眼下大家都是做环保,但未来环保行业只会有两类企业,一类是不符合碳中和大势要求的企业,一类是符合碳中和要求的企业。
环保企业首先要环保,这不仅是行业对自己的底线要求,也会是碳中和大势下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回看我们当下的技术储备,是完全跟不上趟的,这是一个大的挑战,也是未来十年竞争的最大机遇。
来自碳中和的竞争维度,放在国际上有效,放在国内也依然有效,这是大前提和小提前的关系,我们要想在国际上赢得碳中和优势,那我们就必须在国内的每一个局部让符合碳中和的企业上,让不符合的企业下。
对地方政府而言,碳中和也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投资、管理等方方面面。


02势力之变开启“诸侯割据”时代
当下环保行业的竞争局势,像极了“战国时代”。
诸侯林立,锣鼓喧天,各省市环保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突然”涌现在你的朋友圈里,这俨然已经成了国央企们的一次超大规模转型,这种方向相同、步调一致、力度巨大的转型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这种突然涌现的超级势力,对行业的发展来说不是一种变化,而是一种变革。
年初有位徐州的读者,毕业后干环保快20年了,也算是该见过的市面都见过了,他在一次还算正式的会议上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当时让我很难回答:
江苏成了江苏环保集团,为什么徐州又成立徐州环保集团,是不是未来每个市都会成立自己的环保集团?
到目前为止,目前全国省级25家环保集团中,各省政府、部门就直接持股了17家环保平台。
除此之外,各地市一级别的环保集团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和挂牌之中。
就在民企还没琢磨清楚到底该如何和省级环保集团打交道的时候,市级环保集团已经开张,面对如此多的”超级上游“,未来如何开展业务,这将会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的学问。
可以预见,重点省、市集团化运作环保项目已是必然趋势。
这背后不仅仅是政策导向的问题,而是中国的环保产业大到且紧迫到足以装下全世界的环保企。
威立雅和苏伊士组团参赛,是环保企业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自身增长的迫切需求,也是对中国环保市场的敬畏。
说到这,可能会有朋友担心“诸侯割据”时代的环保产业,市场化会不会是个问题?
这种担心其实是毫无必要的。
因为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一直是个问题,无论是往前看20年还是往后看20年,这都将是个问题。
环保产业的市场化问题的解决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发展中解决。
这个产业的发展提不了速度,市场化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而如今的从中央到省市、从民企到混改企业、从内资企业到外资企业的踊跃参与,对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解决,一定是大有益处的。
能搅动环保这坛水的一定是数量庞大的大玩家和超级玩家的参与,只有水动了,浪起了,小玩家才有更多机会,这个产业才会加速演进。
“诸侯割据”时代的特点不是固守边界,划线而治,而是硝烟四起,群雄逐鹿。
未来5-10年,中国环保产业一定是精彩无限,波澜壮阔。
关于“诸侯割据下的中国环保”,老兵后面还会单独写一篇更加详细的阐述,弄清这点,对未来在环保行业用正确的姿势开展业务很有必要。


03角色之变改名大潮的背后


1.改名就是生产力
从去年2月开始到现在,已有近30家环保企业对自己的名字下手。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改名都是一件大事,但对于绝大多数改名而言,背后的原因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自己的名字已经成为阻碍自己进步和前进的绊脚石。
环保行业当下的改名潮,尤以国央企为主,更名的背后,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轻盈的灵魂已经装不下鸿鹄之志。
如果再往深处看一层,这改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新的时代。
名字的背后是定位的重塑,是生态链的分化,是游戏规则的重新制定。
环保行业的混改还在继续,现阶段的混改是捞大鱼,而环保这个江湖上有看家本领的小鱼小虾才是这个生态里的有机力量,捞完大鱼还要捞那些厉害的小鱼。
至于最后会捞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混改这项改革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捞少了,干活不得劲,捞多了,小鱼小虾也捞,最后生态的活跃度一定会下降,长期看并不利于产业创新和发展。
2.两大核心角色
但无论如何,混改潮进展到现在,环保行业生态的两大核心角色越来越清晰:
一种是现在的各路环保集团们,以及正在琢磨着要不要也改成名为环保集团的各地方水务、环卫、城建等口子的地方隐性大佬们,这类角色主要负责项目投资,本质上是个带项目投资的环保运营商;
另一种则是具有较强环保科技属性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和被混改的企业,这类企业本质是技术供应商或者叫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看起来是挺美好的构画,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各司其职。
但,结局真会是这样吗?
现在行业里已经有人开始担心,这种分工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会不会好景不长,这些带着钱袋子的集团们最终是不是要吃掉上下游,自己搞起一条龙服务。
坦率的讲,这是很多民企甚至一些地方性国企的担心。
从当下环保行业的实际来看,虽然投资运营和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分离已被迫成为中国环保的一个大趋势,但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不少国央企进入环保行业后,并没有把自己的角色简单的定位成项目投资运营商,而是想吃掉整条产业链上的利润。
有人可能会说,没什么好担心的,被收编了岂不是更好?
这是站在被收编当事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站在整个行业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守好各自的本分
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或者细分产品的国有化,这都很大程度意味着,这个细分领域或者细分产品在当地的竞争已经结束。
国央企的收购和民企之间的并购行为是有关键差异的,前者的并购意味着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彻底整合,游戏结束;后者并购更多的是能实现对供给侧能力的优化,游戏会继续,如果游戏无法继续,那一定会被约去喝咖啡,接受反垄断调查。
当然,这里并不是在一棍打死国央企的并购和一条龙战略。
中国环保产业崛起,一定会伴随少数几家(注意,不是一家)超级环保巨头的诞生,体量会超过威立雅和苏伊士之和,并且能够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环保巨头们掰手腕。
但我们诞生的巨头不能仅仅是体量上的大,对于一个工程与科技并重的行业,既大又强才是关键,能在资本和技术上实现对国际巨头的赶超。
而能诞生这种巨头的土壤,一定不会是死气沉沉的市场和生态,它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充分的竞争,这是孵化巨头的必要条件。
要在比西方发达国家短一倍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大的环保产业,而是一个大而强的产业,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
否则我们凭什么在大幅压缩时间的情况下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唯有技术创新,做大做强。
对于民企来说,这也就是巨大的机遇。
在环保领域,如果说民企还有存在的必要性的话,那就只有两个字,技术。
更准确来说是具备显著竞争优势的技术以及技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在专精特优上狠下功夫。
守好本分,就能找到位置。有了自己独特的位置,就拿到了这趟环保高铁的车票。
找准定位,卡好生态位,遵守游戏规则,剩下的就是享受这个环保大时代的红利。


04写在最后物换星移的时代
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十四五开局之年聚齐的这些变化,很有可能是促使中国环保产业提速和变革的关键因素。
这些变化很难用好坏来做判断,因为这取决于主要受益者会如何利用这些变化(变现?or变革?、做大?or做强?),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一定会对中国环保产业的格局产生重大乃至颠覆性的影响。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就在你我的浑然不觉中,时代已物换星移,完成了变迁。
现在身边仍然还有朋友会疑惑焦虑,是不是选对了行业,我的答案依然没有变化:
往前看40年往后看40年,当下无疑是一个环保的大时代,行业大幕才刚刚拉开。
借用一句丘吉尔的名言,“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只是开始的结束。”
当然,在这样的大时代,与强者为伍,与智者同行,才对得起自己,不辜负这个时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