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碳排放降低,污染物也少了!碳中和会让环保企业“失业”吗?

伏波望族 环保圈 2022-07-08

作品来源:环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主编




黄润秋部长出席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部长已经很久没有出席过新闻发布会了。
前任部长李干杰当政的时候,几乎每年“两会”都会与记者见面两次,一次是走“部长通道”,一次是在梅地亚中心的记者见面会,引发过不少关注。
不过,去年4月新任部长黄润秋上任以后,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两会”压缩;一方面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环保问题似乎也没那么着急了。所以黄润秋部长除了去年“两会”走过一次“部长通道”以外,再就没有参加过新闻发布会了。
直到昨天,8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这才是黄润秋部长上任以来第二次公开和记者见面。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可能是由于见面机会不多,黄润秋部长一上来似乎还有点紧张,出现了几次口误。不过,他很快就调整过来,进入了状态。
例如,在谈到“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时,黄部长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成都。
众所周知,黄部长履职环保部之前,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副校长,曾长期在成都工作生活。
他说,自己在成都生活过30多年,都没见过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景象。但是这几年,却不断地有同事和朋友给他发来图片,或是发微信朋友圈,显示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户边也能拍到西岭雪山了,而且清清楚楚。
“如果你运气好,偶尔还能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贡嘎雪山,这就是大气环境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黄润秋说。
这个形象的例子,非常贴切地说明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成就,感觉很恰当。事实上,今年7月环博会成都展召开的时候,我们在成都也看见过西岭雪山的照片,确实非常美。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碳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也少了

当然,作为环保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黄部长说了哪些与环保产业有关的话题,对环保产业未来趋势有何判断。
昨天的新闻发布会,黄润秋部长一共回答了9个问题,内容分别是:“十三五”、蓝天保卫战、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碳市场、洋垃圾、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四五”、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公众参与。
这里边,与环保产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对“十四五”工作思路的介绍了。
黄润秋表示,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作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十三五”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变成了“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从‘坚决’到‘深入’,两字之差,我理解这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黄润秋说。
如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
战略层面,关键就是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上还是高碳的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的产业结构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发力,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既降碳又减污,从而实现减污和降碳的协同增效。这是总抓手。”他表示。
黄润秋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和传统污染物的排放是同源的,都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所以,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增加绿色能源的利用,在降低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就降低了传统污染物的排放,这就是“一石二鸟、协同效应”
所以,降低碳排放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
减污降碳,协同推进▼

看完这段话,我心里的触动其实还挺大的,黄部长的意思就是——随着碳排放降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在源头上转型升级,传统污染物的排放也将随之减少。
也就是说,传统上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企业,即将面临“失业”的尴尬。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说,以前开汽油车,需要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污染物。但以后都变成新能源车了,没有尾气排放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尾气净化装置了。
再比如,以前电厂烧煤,需要脱硫脱硝、超低排放什么的,这就是环保企业的用武之地。但将来燃煤电厂慢慢少了,风电和光伏发电多了,对于超低排放设备的需求自然也就小了。
这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虽然很多人都觉得是环保企业的利好,但对于一些传统环保企业来讲,其实也是个危机。如果再不改变思路,还是守着以前末端治理的老一套,慢慢就将被市场所淘汰了。




环保企业如何转型发展?

怎么办?环保企业如何才能克服碳中和带来的危机?
►一个思路是转型,从传统的末端治理,逐步参与到前端的过程管控中去。
例如,清新环境正在做“环保与节能的协同创新”,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变成为电力客户、工业客户做过程当中的管控,包括资源利用方面、节能方面等,甚至还要走到前端的控制。
去年,他们进行了一次大的并购,花了8个多亿收购了一个余热利用资产包,其中包括18个余热发电厂,就是希望能够在提高能效、节能减排上有所突破。
4月2日,清新环境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碳达峰、碳中和、降碳与减污协同”方面开展合作▼

事实上,工业流程的低碳化改造,本身就是碳中和重要的细分领域之一。其中包括电气化、能源替代、原材料替代等,这里面可供环保企业发挥的空间还很大,有很多技术亟待突破。
►第二个思路是资源循环利用,特别是在固废和污水领域。
比如,威立雅现在已经不称自己为“环境企业”了,而是叫做“世界资源管理者”,其含义就是对于所有能源材料的管理,尤其是二次能源材料的管理。
从大方向上讲,只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于一次能源的使用(一次能源大部分都是化石能源),就能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污水这一块,有企业正在尝试把从生活污水中收集进来的,过去看成是有害物质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技术、运营、节能降耗工作等,达到各项能源、资源的再平衡。
例如,首创股份已经在北京东坝建成了一个试点,未来将对公众开放。
首创东坝再生水厂▼

还有传统的资源再生利用行业,现在也是焕发了新的生机。以电池回收为例,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预测,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
►第三个思路是碳捕集与碳封存(CCUS)。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调查,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20%-40%。
而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报告2020》认为,水泥、钢铁和化工行业属于最难脱碳的行业,如果不采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这些行业几乎不可能实现净零排放。对于这些减排难度较大的行业来说,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最成熟,成本效益最好的选择。
不过,碳捕集目前依然在成本高、成果小的早期阶段,美国目前有38个CCUS商业设施,占全球总数过半,年二氧化碳捕获量约2500万吨。中国目前仅部署10个示范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量约200万吨。
总的来说,无非就是源头减少、末端处理,以及末端利用三个大的办法,与传统环保产业的思路也差不太多。




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好消息是,总体来看,碳中和对环保企业来讲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就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万军在今年4月的“2021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说的,中国的环境治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锅出”。
在国外,发达国家是先完成了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然后再完成环境治理,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最后才开始应对气候变化等等这样一些工作。
而在中国,所有的事情都是“一锅出”,既要推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明确提出来,此外环境治理任务还没有完成,生态保护修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上是多项任务的协同推进。
4月19日,由慕尼黑博览集团等共同主办“2021中国环境技术大会”在上海举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万军做主题演讲▼

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中国不可能不要经济发展,单纯为了环境治理,或者碳中和,把工厂什么的都关停了。
如果是那样,才是环保企业的噩耗呢,工厂都没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环保治理了。
既不能关停工厂,又要实现环境改善和碳中和,怎么办?只有一条路——依靠技术,把工厂治理好,让它既能正常生产,又能降低排放。
这里边,就是环保企业的用武之地,如果你有先进的技术,能够实现污染减排,或者降低碳排放,还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那肯定会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另外,目前来看,碳中和虽然无处不在,但主要还是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影响比较大。相对于环保行业来讲,也就是大气治理领域,以及工业治理领域的影响较大,对于传统的市政环保市场、污水处理市场影响似乎还没那么大。
就像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所说,“十四五”期间,除了在战略层面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外,在战术层面,还要做到七个字——减污、降碳、强生态
其中,“减污”就是降低污染物排放,它又可以概括为九个字——提气、增水、固土、防风险
而这些,也将是环保企业的机会。比如,“增水”就是要增加好水,增加生态水,改善水生态,这里面就有污水资源化的空间
总的来说,碳中和对各个产业肯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环保产业自然也不例外。但如果把握得当,转变思路,这未尝不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关键还是在于技术,只有拥有好的技术,能够解决市场的难题和痛点,才能真正构筑起企业“护城河”来。
只有技术,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 全文实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生态环境部,2021-08-18

  2. 两会闭幕,怀念黄润秋部长的“部长通道”,环保圈,2021-03-11

  3. 掘金碳中和,环保大佬都在忙活啥?环保圈,2021-03-03

  4. 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机会——5大产业链与18个赛道,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2021-07-13

  5. 环境规划院万军:“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重点方向都有啥?环保圈,2021-04-27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保圈" 的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圈,任何单位及个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百家号等公开传播平台上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需经本平台授权,并注明"来源:环保圈"。违反上述声明者,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如需申请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021-235211713、欢迎更多思想者加入环保圈特约撰稿人队伍,申请请添加微信:maweihui0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