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25期环境茶座:能源基金会主任刘欣发表致辞

蔚蓝地图 2024-01-28


9月21日,第25期环境茶座在京举办。来自政府、学术界和环保社会组织的代表共同回顾十年来中国大气环境治理的历程,高度评价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所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同时对“双碳”目标下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进行展望。


本期茶座由中国环境记协主办、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人民日报、人民数字、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中新社、第一财经日报、中国企业报等媒体记者参加茶座,并和与会嘉宾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能源基金会主任刘欣在会上发表致辞。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

项目主任刘欣

清洁的空气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最根本、最广泛、最公平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深度体现。


我曾经在政府内从事大气环境管理工作超过十五年,又来到国际组织从事空气与气候协同治理工作4年,参与了奥运蓝、APEC蓝、阅兵蓝、北京蓝到蓝天处处有,蓝天常常在的整个过程,非常自豪能参与到中国的大气治理改善的进程中。


过去十年,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大气治理取得显著成效,PM2.5浓度下降56%,其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效果之显著前所未有,是世界环保史上的一大奇迹。据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开展的相关研究,2020 年PM2.5 长期和短期暴露的健康风险较2013年分别下降20%和41%,实施中国清洁空气行动措施带来的累计协同碳减排量24.3亿吨,超过了同期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累计增长量(20.3亿吨)。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增长69.7%。实现了环境效益、气候效益、健康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


能源基金会作为国际慈善组织,一直致力于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和提高能效等措施,推动实现空气质量改善、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形成了清洁空气综合工作组,制定了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驱动力,推动中国实现世界领先的空气质量战略,希望在中长期实现中国PM2.5 10ug每立方米以下、臭氧100ug每立方米以下的目标,并由此驱动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战略目标指引下,通过和生态环境部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支持科研单位开展了空气气候健康协同增效的中长期和十四五战略路径设计、减污降碳行业减排路径优化、城市与农村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以许可为核心的污染源现代治理体系建立、推动公平转型和向世界传播中国治理经验等领域开展了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和能力建设项目,有效推动了政策进程。其中特别支持IPE开展了蔚蓝地图为核心的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健康地图、蓝天路线图报告等工作。显著提升了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效果和能力。


进入十四五,双碳目标为生态文明战略赋予新的内涵,国家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对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而大气治理也进入深水区,面临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臭氧污染反弹叠加PM2.5浓度基数仍然巨大,重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范围和持续时间上午根本性转变,影响了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的进程。

二是结构化的污染仍然没有完全转变。

三是中国超半数已达标城市达标后面临继续改善动力不足,而目前标准与WHO新的指导值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制度机制和技术路径仍不明晰。


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PM2.5和臭氧协同改善为目标,以坚决打好消除重污染天气、控制臭氧污染及柴油车治理三大攻坚战为工作主线,推动各项污染物在年均浓度和日达标率上全面达标。

· 加强臭氧污染生成来源解析、转化与传输的研究与分析,完善排放清单,提出臭氧和PM2.5协同达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 完善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活动组分排放清单,严格控制交通、炼油石化和家具、印刷等溶剂使用行业排放;

· 将前体物氮氧化物作为控制化石能源燃烧的重要指标,既要控制排放量,更要从源头降低NOx产生量,加大煤量、油量总量控制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力度;加速部署零排放清洁交通客货运体系;在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二)中长期要建立基于健康保护的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防治体系。

· 在标准设定上,要尽快开展空气质量标准实施评估,并根据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

· 在评价方法上,要适时调整优化达标评价方法,将对一地区的多站数据平均评价调整为最大浓度单站评价,最大限度确保绝大多数地区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保护公众健康。

· 在治理理念上,应考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等低不发达地区在收入水平的上的差距,将治理资金和政策进一步向这些地方倾斜,尽快减轻这一地区污染对脆弱人群的健康危害。


(三)建立完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对策机制。

· 一是应进一步强化能源结构转型对减污降碳的全局作用,以三大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指导,推动能源生产侧低碳化和消费侧电气化;

· 二是尽快梳理整合碳评与许可证、标准与法规、管理与监察等针对污染源的协同管控要求,依法依规高效治污减碳;

· 三是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实施一批重点减排工程:推动重点区域电炉短流程占比达到25%,转炉废钢利用比提升至20%;发展绿氢为原料的绿色氮肥工业;在VOCs治理中加强甲烷与非甲烷总烃的协同控制;加大占移动源排放总量三分之一的非道路机械的的减污降碳;推广靶向保温、光储直柔、生物质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散煤的技术路径,创新商业模式,确保清洁取暖改造减污、降碳、经济、便捷。


(四)推进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与气候多元治理体系。

· 构建生态环境公共政策领域政府与NGO合作机制;

· 加强NGO等社会机构参与环境管理的能力建设,提升机构议题项目开发、管理沟通及交流对话等能力,发挥社会机构监督管理的积极作用。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第25期环境茶座:能源基金会主任刘欣发表致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