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许渊冲

2017-02-20 许渊冲 译匠

2017年2月18日播出的《朗读者》,邀请了译界泰斗96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许老在节目中给大家分享翻译趣事及人生故事。许老先生以崇高的匠心精神,一生专注翻译事业,着实让人敬佩。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合辑,为大家推出关于许老的一些干货内容,更多译界匠人大师的故事,可以回复“译匠”至译匠公众号查看更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022an65jg&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译界泰斗许渊冲做客《朗读者》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书销英法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1938年入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应征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1958年开始将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法文,堪称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国内外先后出版中、英、法文作品160余部,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     亚洲翻译家。同年,获北京大学大雅奖。


其中代表作有:《诗经》、《楚辞》、《中国不朽诗三百首》、《汉魏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选》等;《西厢记》、《埃及艳后》、《昆廷·杜沃德》、《雨果戏剧选》、《红与黑》、《包法利夫人》、《人世之初》、《约翰·克利斯托夫》、《追忆似水年华》以及《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中国翻译百误》等。


2017年元月(96岁)应《朗读者》制作人董卿的邀请,亲临录制现场,趣谈翻译与人生。


在节目中许老动情地读起下面这首诗《别丢掉》,赤子之心,真挚感人,节目中每每谈到翻译时也是激动不已。



许渊冲:什么是好翻译


二十年前,翻译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红与黑》译本的论战。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把译本分为“等值”和“再创造”两类。当时有学者在香港翻译会议上说:“‘等值’类指译文句子结构与原文形式比较贴近,并较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再创造’指译者对原文的形式与结构进行了艺术变动。译文中注进了译者的个性。读者选择的结果如下:选择‘等值’类的占78.3%,选择‘再创造’类的占21.7%。说明喜欢‘等值’的读者占大多数。”把译文分成“等值”和“再创造”两类对吗? “等值”的译文不需要再创造吗?“再创造”的译文不等值吗?这都需要举例研究。我们先来比较《红与黑》第一章第一句的两类译文:


1.(等值)维里埃尔(Verriere)这座小城可以算是弗朗什-孔泰那些美丽的城市中的一座。


2.(再创)玻璃市算得是方施—孔特地区山清水秀、小巧玲珑的一座小城。


第一种译文的“维里埃尔”完全是音译,但原文前半分明是玻璃的意思,所以第二种译成“玻璃市”,比起音译来,哪种译文和原文更等值呢?音译没有传达任何意义,要说等值,恐怕远远比不上再创的译文吧。第一种译文说“美丽的城市”给人的印象是城市的建筑美丽,并不包括山水在内,但是《红与黑》第一章同一段接着就描写玻璃市的山水,而且原文分明说的是“最美丽”,这就可以包括山水在内,可见第一种译文翻译的只是一句之内的字,而不是全段之内的“意”。至于“小巧玲珑”,1950年我三次走过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发现那里的小城真是“小巧玲珑”,所以这个再创的译文不但是译了原文的字,而且译出了原文的“意”,使读者更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译文比起第一种来,哪种更和原文等值呢?恐怕第一种只是形式上等值,而第二种才是内容上等值吧。


也许一个例子不够,我们再看第二例吧。两种译文分别是;


1.(等值)我喜欢树荫。


2.(再创)大树底下好乘凉。


有学者认为第一种译文“句子结构与原文形式比较贴近”,但有没有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呢?笔者认为没有,因为原文上下文中,市长高傲地把自己比作大树,他说“喜欢树荫”,正是因为他这棵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第二种译文其实更传达了作者的原意。


这场关于《红与黑》翻译的论战给翻译界留下很大影响。随后几十年间,形式上对等的翻译理论一度流行,如社会科学院有学者提出“形似而后神似”论,北京大学有学者提出“最佳近似度”,复旦大学有学者提出“紧身衣”译论等,多是西方对等译论在中国的延续,但真正等值的创译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其实,西方翻译界提出对等译论,因为西方语文如英、法、德、意、西等,据电子计算机统计,约有90%可以对等。而中国语文和西方语文不同,据电子计算机统计,只有不到50%的语汇可以对等。那不对等的一半怎么办呢?朱光潜、钱钟书二位的答案是:“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联系到翻译的艺术上来,就是说:文学翻译的最高原则是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而又不违背原文的内容。西方的对等论只要求“不逾矩”:是低标准;中国译论要求“从心所欲”,是高标准。


下面举个例子说明。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气势雄伟,“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三个“一截”,英美译本、北大出版社译本都译成 piece,不能表达原词的雄伟气势。中国翻译公司却译成:


I’d give to Europe your crest.(山峰或顶部)


And to America your breast.(山腰或中部)


And leave in the Orient the rest.(山脚或余部)


这才能表达原文世界大同的理想,传达原文的意美;译文有韵,传达了原文的音美;译文整齐,传达了原文的形美。


再举一个例子,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中的名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美国诗人恩格尔和他夫人聂华苓的译文是:


They like uniforms,not gay dresses.(她们喜欢军装,不喜欢花哨的衣服。)


这是相当典型的西方对等译文,也符合中国“形似而后神似”的要求。但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对等,内容上是不是对等呢?原诗形式上的“武装”在内容上表示的却是英雄主义。富有意美;“爱”,和“不爱”有重复的音美;“红装”和“武装”有对仗的形美。原文的“三美”在对等派的译文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怎么能算等值的译文呢?那么,中国学派的译文又是怎样传达原文“三美”的?我们看看中国翻译公司的译文: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她们)敢于面对硝烟,不爱涂脂抹粉。敢于面对硝烟。表现了女民兵的英雄主义,这是意美;英文face当名词是“面孔”,当动词却是“面对”;powder当名词是粉或炸药,当动词却是抹粉。“面孔”和“面对”在英文是同一个词face,“抹粉”和“炸药”也是同一个词powder,所以译文也有重复的音美;“面对硝烟”(face the powder)和“涂脂抹粉”(powder the face)的译文对称,又有对仗的形美。这样译文就传达原文的“三美”了。这就是中国学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个例子。到底什么是好的翻译,怎样的翻译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读者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许渊冲:译道独行侠;内容来源:文汇报  作者:江胜信


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


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


爱人照君想陪他一起骑,他不肯。许渊冲一向喜欢独行。77年前的1939年1月 20日,正在西南联大读一年级的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许渊冲每天下午要骑一个小时自行车。


他后来走上翻译之路,提倡音美、形美、意美“三美理论”、“以创补失”等翻译之道。译界争鸣,他时常遭反驳,甚至被贴上“文坛遗少”、“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等恶名。许渊冲崇尚勇士精神,好比试。一部外国名著动辄数十种译本,比如《红与黑》就先后有赵瑞蕻、罗玉君、郝运、闻家驷、许渊冲、郭宏安、罗新璋、张冠尧等二三十人译过,不同译本孰优孰劣?


在旁人的评价语中,“各有千秋”、“见仁见智”是常用词。许渊冲较真,不喜欢这些词儿,“总得有个高下的嘛!”


干脆,他来比较,他来下结论,结论是:我比别人译得好。有人背后笑他:“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许渊冲一脸不屑:“那也要看我的瓜到底甜不甜!”


“瓜”到底甜不甜呢?他近两年收获了三枚非常硬气、足够牛气的“鉴定章”:一是国际翻译家联盟的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许渊冲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二是国家汉办、北京大学共同设立的“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三是由国家文化部等单位评选的2015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这些大奖又将印上他的新名片了吧?他向来喜欢在名片上自我推介,比如“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遗欧赠美千首诗,不是院士胜院士”。


去拜访他的这天,我看到他那间简陋而拥挤的书房、卧房兼会客室内,墙边那个若干年前从二手市场15元淘来的书架上塞满了旧著新作。一问,已达120多本,我便开了句玩笑:“那您又得修改名片了吧?改成‘书销中外百廿本’吧!”“哦——哈哈!这你都知道呀!”他欢快得像个小孩儿。


“我是狂,但我狂而不妄,句句实话。是120本就是120本,我绝不说成200本。”许渊冲将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改成“自豪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认为“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他声如洪钟,表情激越,一双青筋凸现的大手在空中比划着,不时朝自己竖起大拇指。 


尽管业界对他张扬的个性颇有微词,对他的翻译之道也不尽认同,但他在中英法三种文字之间互译之创举及业绩之丰硕确无可辩驳。


在1999年为陈占元、许渊冲、郑永慧、管震湖、齐香、桂裕芳等译界“六长老”举办的半世纪译著业绩回顾座谈会上,时任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的柳鸣九先生如是评价许先生,“在中译外这个高手才能入场的领域,他是成就最高的一人……他的自评(编者注:指‘诗译英法惟一人’)并没有任何水分,没有任何浮夸,既当之无愧,何不当仁不让?


“我是‘当之无愧,当仁不让’,这8个字可不是我自己说的。”许渊冲很强调这一点。但你们不觉得么,这8个字其实在任何人说出口之前就早已经嵌入他的内心。以内心为指引,译道上纵然独行,也从未迟疑。 


赶路时,他选择轻装上阵,名声之重暂时卸下,一如橱顶那蒙尘的“北极光”奖牌。夜间10时至次日凌晨4时,夜幄之下,携着轻盈灵感,他在莎士比亚名著中恣意神游。忘掉年龄,忘掉2007年因罹患直肠癌“最多只能活7年”的医学判断,许渊冲在“北极光”盛誉之后立下一个大志向:“我要把莎士比亚全集译完!”


年逾九旬挑战莎翁全集


莎士比亚可不是那么容易译完的。莎翁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 (编者注:另一说是38部) 和3部诗歌,共计40部作品。广为人知的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四大悲剧和《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四大喜剧。 


凭一己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一块让人望而生畏的硬骨头:一是量大;二是莎士比亚时期的英语太过古典,今天读起来很费劲;三是双关语多,如何做到像原著一样含蓄又传情达意,这对译者功力是极大考验。


在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梁实秋,1931年至1968年,他用整整38年才译出莎士比亚全集,该套全集的文字风格是早期白话体,在“信、达、雅”翻译标准中,他首要遵循的是“信”;第二位立此宏愿的是朱生豪,在1944年12月病逝之前,他用近10年时间呕心译出莎翁剧本31部半,准确说,朱生豪留给今人的是一套莎士比亚“准”全集,这套散文体的“准”全集译得相当精心,用词遣句讲究平仄、押韵、节奏,处处流淌着音乐美;第三位是方平,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对莎剧《亨利五世》的翻译,无奈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使翻译计划停滞,此后才得以接续,一直译到2008年去世,至此译完莎翁三分之二作品。2014年,方平驾鹤西归6年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由他主译的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种种艰辛令人唏嘘。今天,许渊冲——这位九旬老人,怎敢放此豪言? 


许渊冲自有他的路数——化整为零,只看脚下。“我不去管它到底是37部还是38部,我就一部接一部译,一直译下去。”而每一部,他又化解为每一页、每一句。一天至少译出1000字,否则不睡觉。


如此聚沙成塔,就有了让人吃惊的成果。今年4月12日,在45届伦敦书展开幕式上,许渊冲翻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共同推出。该丛书包括四大悲剧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柳芭》。翻开《李尔王》,说到子女见钱眼开的那一段,许渊冲的版本是“父亲穿破衣,子女就不理。父亲有了钱,子女露笑脸。命运是娼妇,嫌贫又爱富”,而此前广为流传的朱生豪的版本是“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 


在伦敦书展上同时推出的还有许渊冲中译英的汤显祖《牡丹亭》。1616年,莎翁和汤公先后逝世。400年后的伦敦书展上,这两位中西方戏剧巨擘因为许渊冲的“牵线”,竟有了一次跨越语言、跨越时空的“相遇”。


就在莎翁和汤公“相遇”时,许渊冲转身离开,继续他和文字的约会。他接着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如愿》。《如愿》即《皆大欢喜》,许渊冲认为把书名译成《如愿》更为妥当,因为“有些恶人并不欢”。


许渊冲近影


“中和之道”和“以理化情”


他怎么可以如此高产呢?许渊冲以“习惯”二字轻巧作答。《谈习惯》,这是西南联大《大一英文读本》选编的课文,作者是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讲的是“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许渊冲的很多习惯已经持续经年甚至是大半辈子:比如从高中起天天记日记;从大学起每天起床后译一首诗;从退休起20多年来夜夜工作五六个小时……年年如日,既是习惯,也是定力与信仰。


为许渊冲的定力和信仰增加过沉甸甸砝码的一个人,当属哲学家冯友兰。1939年8月2日,许渊冲在联大听了冯友兰一堂关于“中和之道”的讲演,并做下摘记:“一个人可以吃三碗饭,只吃一碗半,大家就说他‘中’,其实要吃三碗才算‘中’。‘中’就是恰好的分量,四碗太多,两碗太少……”


许渊冲曾以为,事情做到一半就是“中”,听了冯先生的讲演才明白中和之道是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每天翻译1000字,既能保证翻译进度,又不耽误吃饭睡觉,这便是许渊冲践行的“中和”。


许渊冲又为冯友兰的另一篇讲演做了摘记:“看见某甲打某乙,我们愤愤不平,但事后也就算了;如某甲打的是我,事后还是会愤愤不平的,这就是为情所累。应用哲学就要学会‘以理化情’,这样才能有情而不为情所累。”这话对许渊冲可谓“对症下药”。


许渊冲爱生气,好争论,有人干脆送他绰号“许大炮”。他和赵瑞蕻辩论《红与黑》“谁红谁黑”的问题,同许钧讨论等值翻译和再创翻译的问题,对冯亦代反驳陈词滥调的问题,向韩石山回击自信与自负的问题,与江枫、陆谷孙、王佐良等激起“形似”与“神似”的论战……


每次口舌相争或笔墨相伐,许渊冲均是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一旦喷完写完,他又用冯友兰的“以理化情”成功疏解情绪。这时,他就天真到心无芥蒂以致“敌友”不分了。


比如,许渊冲在出版《追忆逝水年华》回忆录之后,毫不避嫌、乐乐呵呵给老同学赵瑞蕻赠书,并在扉页题字,“五十年来《红与黑》,谁红谁黑谁明白。”再比如,写完对韩石山的回击文章之后,许渊冲一时找不到发表的地方,竟一个电话打给韩石山,说想发表在韩主编的《山西文学》上。韩也不是俗人,欣然应允,两人成了忘年交。


我本来不大理解许渊冲小孩子般的天真。那次去他家,我突然理解了。机缘是我对许渊冲说了句:“您的军功章有照君老师的一半哪。”他不干了:“怎么可能! 我出了那么多书,难道她占了五六十本?”一番振振有词,大意是尽管爱人把他照顾得蛮好,但和出书扯不上关系。我们认为不需要扯明白的,他都得扯明白,何消说那些他认为一定要扯明白的事呢! 


对他而言,较真是必须的,但较真之后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日子——爱人还是爱人,老同学还是老同学,“不打不成交”还是“不打不成交”……


中国译者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4月22日,《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汤显祖戏剧全集》中译英的特别报道,报道比较了外国人白之(Birch)和中国人汪榕培的译文,认为“两个译本各有特色,但明显可以看出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解和感受上的深浅之别”。


这让许渊冲联想到《英语世界》2015年第三期的一篇文章,该文提到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一个观点,“中国正在花钱把中文典籍翻译成英语,但这项工作绝不可能奏效,没有人会读这些英文译本……译者始终都应该把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绝不该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能够中译英、英译中、中译法、法译中恰恰是许渊冲的得意之举,他被宇文所安触怒了。 


和宇文所安持上述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汉学家葛瑞汉。许渊冲质问:“葛瑞汉的英文10分,中文5分;我的英文8分,但中文10分,算下来哪个更好?”他又略带讥诮地反问:“你说没有人读这些英文译本,那你干嘛读我的译本呢?”


冯友兰曾说“了解越多,意义越大”。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了解,中国人自然比外国人多得多,许渊冲因而认为,中国人的译本要比外国人的译本强。


他拿李商隐的《无题》举例,里头有两句:“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葛瑞汉英译的大致意思是:“一只金蛤蟆咬着锁,开锁烧香吧;一只玉虎拉着井绳,打上井水逃走吧。”


对此,许渊冲的评判是:“葛瑞汉对诗毫无了解,所以译文毫无意义。”这两句诗,恰恰描述了诗人和富家小姐的幽会——金蛤蟆是唐代富贵人家大门上的门环,咬住锁表示晚上锁门了;早晚烧香是唐代人的风俗,为的是祈天敬神;玉虎是辘轳上的装饰品;“牵丝”是拉起井绳的意思;“汲井”即打起井水,唐代人都是天一亮就打水,以备全天之用;“入”和“回”之前省略的主语是“我”。


所以中国人译本的意思是:“天晚烧香锁门的时候,诗人进门了;早晨拉井绳打水的时候,诗人回家了。”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和富家小姐是偷偷约会,怕人发现。原诗中“烧香”的“香”和“相”同音,“牵丝”的“丝”和“思”同音,“香”和“丝”暗示“相思”。“葛瑞汉哪懂这些。”许渊冲说,“难怪他翻译得很可笑。” 


许渊冲又给宇文所安纠错:“他译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把‘老马’译成了‘年老的官员’,其实原意是老马有识途的智慧,而不必取其体力;他又把李白《月下独酌》的‘行乐须及春’翻成The joy I find will surely last till spring(我发现的快乐肯定会延长到春天),把‘趁着美好春光及时行乐’的意思理解错了。”


六经注我,内心强大 


许渊冲推崇冯友兰,其实推崇的是可用于佐证自身的观点。他不迷信任何人,永远只取他认为对的那部分。


对鲁迅,许渊冲不赞成他倡导的直译,却将他《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的“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拿来,提出了自己在翻译领域的“三美理论”。


对钱钟书,许渊冲多次提到钱师的勉励,比如钱曾在回信中夸他“译稿成就很大,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但钱认同罗伯特·弗罗斯特提出的“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许不这么看,他认为译诗不是“有失无得”,而是“有得有失”,如果能像薄柏用英文翻译希腊文《荷马史诗》一样“以创补失”,那就是“得多失少”。


对朱光潜,许渊冲觉得朱师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很有道理,翻译不也是这样的么,“不逾矩”求的是真,“从心所欲”求的是美,合起来便是“在不违反求真的前提下尽量求美”,但“不逾矩”是消极的表述,许渊冲骨子里更赞同贝多芬所说的“为了更美,没有什么规律是不可以打破的”。 


各路名家的观点就这样被许渊冲自由采撷,颇有点“六经注我”的意思。他像说绕口令一样阐述着自己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但不一定是大家常常知道的那个道理。翻译之道是可以知道的,但并不是直译之道。” 


能够“六经注我”的人必然有颗无比强大的内心。杨振宁曾为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写序:“我发现他对什么事都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就和60年前我们在一起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差不多……”能够让许渊冲的天性在数十载光阴中不被磨损,爱人照君功不可没。



许渊冲与爱人照君坐在北大未名湖畔。 


照君是个有故事的奇女子。她原名赵军。1948年,15岁的赵军来到西柏坡,从事密电码工作。第一次见毛主席时,主席问她叫什么,她答“赵军”。主席说:“昭君是要出塞的嘛!”从此,她将名字更改为“照君”。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照君前途光明,“什么工作都任我选”,但她选择了读书,因而认识了从巴黎学成归来教书的许渊冲,两人于1959年结成伉俪。


近六十年来,无论是逆境顺境,无论是爱人被造反派打板子还是成为出版社的香饽饽,照君对许渊冲的崇拜与爱慕像恒星一样永放光芒。许先生耳背,我每回给他家打电话都是照君老师接,她总是用最饱满的情绪,最华美的辞藻,热切赞美着自己的“男神”,“他太不简单了!”“他真是一个奇迹啊!”“你想想,他做的事还有别人能替代吗?”


上天是如此眷顾许渊冲,让他品尝到事业和爱情的极致滋味。许渊冲本来就是一个自信、张扬的人,再加上这六十年被爱人捧着、护着、信着、敬着、赞着,他的感觉岂不好极了。90多岁敢向莎士比亚全集发起挑战,这绝对是需要舍我其谁、睥睨群雄的豪气的! 


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


照君还有个旁人一眼能看出的特点——美。


这一点是极符合许渊冲口味的。许渊冲在回忆西南联大生活时,毫不避讳自己对好几个美丽女同学的爱慕之情。


一次,他和朋友吴琼、何国基、陈梅、万兆凤步行去黑龙潭,一路上谈起选择爱人的标准,大家提议用26条标准,每条用不同的英文字母开头,比如“能力、美丽、性格、学业、平等、家世”等。许渊冲最看重“美丽”,为此和更看重“性格”的万兆凤、何国基争论不休。 


许渊冲对美的偏爱应是他“三美理论”的发端。在他家书桌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幅老友写给他的字,“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


对音美、形美、意美的追求,许渊冲从未游移过。许渊冲说,“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里面谈过,读林纾的译本,觉得有吸引力,甚至好过其他一些比较‘忠实’的译本。这说明钱先生理智上求‘真’、情感上爱‘美’,这就是他的矛盾,但我不矛盾。”钱钟书感叹“美丽的妻子不忠实,忠实的妻子不美丽”,将许渊冲的译文称作“不忠实的美人”。


“不忠实”的原因,是许渊冲很强调翻译的“再创”。例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许渊冲看到前人将“依依”译成“softly sway(微微摇摆)”,把“霏霏”译成“fly(飞扬)”,总觉得“在辞藻意境上同散文没有区别”。自己动手的时候,他把“依依”理解为依依不舍留下眼泪,而恰巧“垂柳”的英文是“weeping willow”,法文是“saulepleureur”,都有流泪的意思;他又把“霏霏”译作“大雪压弯树枝”,使读者能看到士兵战后回家的形象。


许渊冲的再创翻译有人叫绝,有人责难。许渊冲的解释说:“西方的翻译讲究对等,一个字对一个字,它们主要文字的词汇有90%是对等的。中文与其他文字不同,只有一半对等。对等虽然不违背客观规律,却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许渊冲难得谦虚地表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三美理论’是个理想状态,我愿意朝着它努力。”


许渊冲把对翻译从“知之”、“好之”上升到了“乐之”的境界,他陆续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西厢记》和《牡丹亭》等译成英文或法文,既追求工整押韵,又追求境界全出,把中国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叔本华说过:“最高级的善就是美,最高级的乐趣就是美的创造。”许渊冲每天享有的,不正是最高级的乐趣么?


【作品欣赏】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Alone in your bed-chamber you would gaze tonight,

At the full moon which over Fuzhou shines so bright.


Far off, I feel grieved to think of our children dear,

Too young to yearn for their father in Changan here.


Your fragrant cloud-like hair is wet with dew,it seems;


Your jade-white arms would feel the cold of clear moonbeams.


When can we lean by the window screen side by side,

Watching the moon with tears wiped away and eyes dried?(许渊冲译)


许渊冲先生解释:第一行译文用了would,我觉得更能表明“闺中只独看”是诗人的想象,不是描绘客观的现实。译文每行都是十二个音节,大体整齐,更能传达原诗的“形美”。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译文要求“形似”,结果显得不够精炼,而且节奏也不全是抑扬格。這点我有一个解释,既然原诗并不是一平一仄的,那么译文也不一定要一抑一扬;但从格律体英诗的观点看来,自然还是尽可能符合英诗的格律更好。总而言之,我认为译诗和译散文不同,主要是译诗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从译文中看,原诗的“三美”并不是不可传达的,自然传达的程度有所不同。這就正如绘画一样,画中的人物风景和真正的人物风景也有所不同,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人物和风景是不能画的。


许渊冲先生以此译文与路易•艾黎所译的《月夜》(杜甫)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目的在于想解释“诗可译不可译?”這个问题。至于诗可译不可译,我到认同许先生所说的译诗有得有失且有所创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所得”大于“所失”,那就不能说译诗得不偿失;同时,如果“所创”大于“所失”,那就可以说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On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 it’s raining hard,


My heart is broken on my way to the graveyard.


Where can I find a wine-shop to drown my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许渊冲译)


许渊冲先生认为:此译文未译出“清明”二字,這是有所“失”;但是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清明时节”的内容,這是有所“得”;衡量一下,还应该说是“得不偿失”的。第二句的“断魂”二字没有译出来,這是有所“失”;但是用了通俗的“心碎”,這是有所“得”,這里应该是得失相当。第三句无所“失”却有所“创”,这应该是得多于失。不过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因为原句含蓄,虽有“借酒消愁”之意,却无“借酒浇愁”之辞,译文明说:“消愁解闷”,那不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了。换句话说,为了传达原文内容所有、形式所无的东西,破坏了原诗含蓄的风格。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如果实践的结果是:用含蓄的译法能够引起英美读者的共鸣,那自然应该保存原诗含蓄的风格;如果不能,那就只好舍风格而取内容了。


以上部分内容摘选自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接下来看看中译法的一些作品。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Le grand vent se lève, oh! Pour chasser les nuages.

Régnant sur la terre, oh! Je reviens au village.

Quels héro graderont, oh! Mon pay d'âge en âge?


这首译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运用了法国人熟知的亚历山大诗体格律,即每行有12个音节,主重音在第6音节和第12音节,第6音节后是中顿,并采用AAA连续押韵法。亚历山大诗体是法国诗歌中的主要诗体,它对于法国人恰似唐诗之对于中国人,反是读过书的几乎人人是耳熟能详的。可以说该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传达了“意美,音美,形美”之三美境界。法国人读起来同样朗朗上口,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魅力。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Le soleil baise la montagne,

Le fleuve perce la campagne.

Pour voir un pasage plus beau,

Il faut monter encore plus haut.


这首诗是典型的意译。为了以诗译诗,达到美得效果,原诗中某些字句没有直接译出来。许老师的意译可不是随意乱译,而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选词考究。如第一节中的“baise”,原意是“亲吻”,用这个字来描写原诗的“依山尽”,就使语言更有感染力。第二句中选用“perce”是穿越、穿透的意思,用来描写黄河入海就很有力度,读起来,让人联想到大河的激流穿过原野,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注入大海的景观。最后两句,许老师从法文的韵体需要,用换词的方法译成的,同样体现了原诗作者表达的登高远望,激励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译文还严格遵照法文诗的韵律,即“4行诗句,为8个音节”,采用AABB押韵的格律原则,使译文听起来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最后再来欣赏几首关于春的译作。


春晓

Spring Morning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处处闻啼鸟。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夜来风雨声,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花落知多少。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春夜喜雨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杜甫


好雨知时节,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right;

当春乃发生。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随风潜入夜,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润物细无声。

Mute, it wets everything.

野径云俱黑,

Ov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江船火独明。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晓看红湿处,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花重锦官城。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相思Love Seeds

王维


红豆生南国,

The red beans grow in southern land.

春来发几枝。

How many load in spring the trees?

愿君多采撷,

Gather them till full is your hand;

此物最相思。

They would revive fond memories.


江南春

Spring on the Southern Rivershore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Orioles sing for miles amid red blooms and green trees;

水村山郭酒旗风。

By hills and rills wine shop streamers wave in the breeze.

南朝四百八十寺,

Four hundred eighty splendid temples still remain;

多少楼台烟雨中。

Of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mist and rain.


关注译匠,回复关键词:

航空翻译 | 法律翻译 | 金融翻译  |  医学翻译 | 菜单翻译  | 同传专题  | CAT | abbyy |  FQ  |Lingoes | Trados |  memoQ  | 实验组 | 墙测试 | 经典译著

置顶译匠,每天涨本事:

学习、翻译、观世界

深耕各专业领域的语言翻译

正事请联系:xperception@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