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十九大担当同声传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7-10-31 译匠

内容源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月18日清晨,魏启荣的闹钟响起时,窗外天光还未亮。因为前一晚睡得安稳,此时还不到五点,魏启荣已经精神饱满地起床整理行装,准备从二外出发,乘坐快速公交2号线前往央视,参加党的十九大对22个阿拉伯国家直播的同声传译工作。


央视阿语同传间


清早的交通很顺畅,六点钟刚过,魏启荣到达了央视。作为与央视阿拉伯频道有长期合作、参与过多次重要会议同传工作的魏启荣,仍然不敢有丝毫马虎,迅速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1


3小时24分28秒 同步传递“中国声音”


每逢重大会议,魏启荣都会与央视阿拉伯频道的另一位高翻进行合作,提前安排好任务分工,熟悉稿件。但这一次,当十九大相关的80页翻译稿件拿到手里,留给魏启荣和搭档来翻看的时间已极为有限。很快,魏启荣将身上的通讯设备拿出,进入了阿语同传间开始试音。


魏启荣在同声传译


“传译这一行,不仅需要智力,更需要体力、耐力。”进入同传间,就意味着完全的投入与封闭,会议期间不允许离开一步。意识到即将面临的会是一场“艰苦的战役”,魏启荣将一瓶水放在距离自己较远的位置,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动,并调整好心态,悉心关注着会场情况,静静地等待会议的开始。尽管曾参与过“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的同传工作,此时看着十九大会场里庄严肃穆的景象,这位“身经百战”的同传“老将”内心仍荡起了激动、兴奋的波澜。


上午九点,会议正式开始。总书记的声音一响起,就通过信号被同步传译到了世界各国。此时的魏启荣也在专心地感受、揣摩着搭档的翻译,以求保持二人翻译术语、语速的前后一致。直到19分22秒,魏启荣开始了十九大的首译。“只要进入工作状态就是全神贯注、高度紧张的,完全会忽略身边的一切”



2


精准应变 译出“话外之音”


在同传的过程中,魏启荣需要时刻关注总书记的表情动作,并对现场情况及时反应。“要尽量与总书记的讲话速度保持一致,即便有时会因为缩略语翻译因素等造成表达速率的差异,也要尽快做出合适的调整,跟上总书记的节奏;如果观众鼓掌,要尽快精准的完成上一句的翻译。”


会议中间有过很多次的鼓掌,每到一个鼓掌节点,作为翻译的魏启荣情绪也会跟着波动。当总书记谈到住房等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时,全场的党代表们会用掌声回应。“作为译者,听到这些话其实也很激动,但翻译的时候仍需要镇定、平稳。”


魏启荣说,在同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陌生的词汇是很正常的,与讲话者速度合不上的问题也可能出现。有时候,讲话者的语速较快,或者使用的缩略语较多,上一句话还没有完全翻译完,下一句话就开始了。这些就要考验翻译的语言功底和临场应变、精准定位能力。


中国-阿拉伯国家环境保护论坛翻译工作


“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的闪米特语族,汉语属汉藏语系的汉语族。”魏启荣解释说,阿拉伯语主要是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词的语法关系和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属于综合语;汉语则是用词序和辅助词等词外手段表示语法意义,属于分析语。“在用这两种语言互译之前,应该对它们的语法差异有完全的、正确的了解,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3


给学生最鲜活的课堂


星期一早上七点五十,人文楼533教室已响起了魏启荣就已经走进了人文楼533教室,准备开始大三年级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铃声响起,她面带温和的微笑,回顾上堂课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几种翻译方法是什么吗?”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堂上


目前,魏启荣在二外教授本科学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课程与研究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同声传译课程。在魏启荣的学生眼里,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总会包含大量新鲜的同传实例,让他们收获良多。阿语15级的杨光说:“魏老师人超好,还很幽默,会跟我们分享她自己的翻译心得,也包含一些翻译的趣事。”


因为阿语教师的工作和传译这一行有紧密的联系,魏启荣用过的传译资料,只要没有保密要求的就会给学生看,“让他们看到最鲜活的东西,知道现场翻译是怎么一回事”。


同时,魏启荣会将自己的翻译经验总结出来,不断改革、更新自己的教案,将之运用到教学当中,这也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当学生们出去考试、面试回来,反馈说我教的东西真的派上了用场,我会很开心。”了解到自己的课程真正适应了学生们的需要,魏启荣觉得很有成就感,在她看来,这也正是她做同传工作带给课堂最实用的内容。



4


每天50个新词 十九大同传背后的“厚积薄发”


魏启荣接到要去十九大做同传的通知大概是半个月前,但在接到通知前,她已经早早开始了准备。“因为很喜欢口译,并且和央视长期合作,我并不知道自己会接到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就随时做好被召唤的准备。”


每天听阿语广播,看阿语翻译相关的文献和订阅号是魏启荣的日常习惯,在得知自己被委任十九大同传的工作后,魏启荣更加大了自己学习的强度。“回顾十八大的报告、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十九大之前,几乎所有的关于政治领域的专业术语。这部分是非常大块头的工作。”魏启荣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她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平日里自己也会主动去背。“每天记50个见到的新词是很正常的状态。”


通过阅读新华社、人民日报阿拉伯文版的网站、客户端等了解新词汇,比如“八项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等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日积月累,在十九大的同传过程中,魏启荣才能游刃有余,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当自己背后下了功夫,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有了信心,在面对那么多人的评说时,才会有定力,有胆量一次又一次接受翻译任务。”



5


情生外语 结缘翻译


在魏启荣看来,自己能够将同传工作做好的秘诀就在于热爱,热爱阿语、热爱翻译,更热爱同传。


魏启荣的家乡在内蒙古满洲里,初高中都在学习俄语,高考后,却选择了二外阿语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当时的魏启荣对阿语和阿拉伯国家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自己想要尝试新的语种,开学后,她却有点“懵”了。


“第一次上阿语课后,班里好多女生都哭了,我们之前并不了解阿拉伯语,低估了它的难度和复杂性,尤其是一个字母加上不同的发音符号后有13个发音。”回想起初到大学的模样,魏启荣有些哭笑不得。但最终,班里十九个人都坚持了下来,“当时大家都拿出了高考的劲儿来学习”。


参加埃及总统访华传译工作


大二时,魏启荣获得国家奖学金,去埃及留学十个月。到埃及后,魏启荣感觉到自己在阿语学习的路上有漫长的路要走:“当地的广播听不懂,报纸那么多新单词,心里会有落差。”发现问题后,魏启荣开始主动弥补,每天读报纸,背生词。“读过的第一张金字塔报,在标注了密密麻麻的单词注解后,整个报纸版面已经面目全非,在埃及努力学习了十个月之后,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毕业后,又留学苏丹硕博连读,她说自己不愿意放弃努力四年的阿拉伯语专业。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感受当地的语言环境对培养语感、了解当地人的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很有帮助。


能够成为翻译对于魏启荣来说是一个意外收获。“在国外学习时,我经常会扮演翻译的角色,国人有需求,我可以充当沟通的桥梁,慢慢觉得通过翻译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困难,很有意义。”渐渐地,魏启荣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翻译工作,2008年底回国之后,院系也会经常安排她在一些外事场合里做翻译。“能做到现在,真的很感激学校给我提供的各种翻译机会。”


在二外初识阿语,热爱阿语,到再次回归二外的阿语课堂,将阿语传译与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自己每次接受同传工作,就像一个孩子走出家门,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学校的荣誉。”魏启荣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有分量,更有温度。也正因所背负的责任感,她更加注重自己翻译的质量,不断追求突破,提升专业能力。


近期学习推荐(点蓝字了解):

夏威夷口译冬令营

口译同传冬令营 - 上海站

或回复“选专业”至译匠公众号对话框查看全部课程


口笔译业务邀约、商务合作、人才招聘和课程报名,请回复“联系”(或“搞事情”)至译匠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