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伦多华裔老夫妻:用古老的方式相爱

2016-09-09 Jenny 加拿大第一生活

在我居住的街区,有一间小超市是一对亚裔老夫妻在经营的,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样子,慈眉善目。


其实我第一次见到他们就有很特别的印象,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们并没有什么亲昵的言行举止,事实上我似乎都没听到他们俩有什么对话,但我就是感觉得到这是一对很相爱的老人。



不过,由于这个区里华人非常少,他们和顾客也都是用英语交流,所以一开始我真的没想到他们是来自中国的。直到前几天,我看到他们在用电脑看国语电视剧,才知道原来是同胞长辈。


很自然地,就攀谈了起来。由于我对他们有着最初的相爱印象,所以可能就有了一种想听他们故事的心理,下意识地把话题往这上面引,于是,我听到了一段结缘于47年前、并在风雨中共同走过34年的爱情故事。


其实我现在下笔的时候,发现这段爱情好像并不像现代人所向往的爱情那般浪漫,比如,他们从没说过“我爱你”,也没互相送过什么特别的礼物,用语言来表述它的时候也有些平淡,但它为什么仍然这般让我感动呢?


想起了曾从网上看到的一句诗:我用古老的方式爱过你。是的,这是一个古老方式的爱情故事。




在发表这个故事之前,作为一个记者,我提出,给他们拍几张照片,希望他们提供早年的合照,越多越好,以及,我还特别地表示,会在文章里注明他们的小店的店名和地址,因为我觉得这样或许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客人。


他们笑着摇头,拒绝了我所有的提议,“不要发照片,都这么大年纪了。”,“这小店也不用宣传,总不能让人大老远地来这买东西吧,客人怎么说都是这附近的人,多也多不了多少,少也少不了多少。”


我又问,那在文章里怎么称呼你们呢?他们相视一笑:“就叫建国和向华吧。”——我必须承认,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是真名还是假名。


古老的故事总是有点长,我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耐心看完它。

 

相识那年:

同一个村里的知青,他19她17

 

1969年,19岁的建国和17岁的向华坐着轰隆隆的火车,伴着周围知青们的哭声、笑声,从同一个北方城市来到了陕北,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他们被分到了同一村子里,此前两人从未谋面。


建国的心情是兴奋的。他的父母都是工人,父亲脾气有点大,建国没少挨打,所以盼着“逃脱魔掌”,再加上不上学不上班的生活确实无聊,又对农村充满好奇,在那时候农村被形容成热火朝天的新天地,建国读书不怎么样,力气可有的是,他期待自己在农村能大有可为。



向华的心情则主要是难过和不安。父亲在“文革”时被打成了右派,经常被抓去批斗,她这个“黑五类子女”自然也是被欺负和嘲笑的对象。虽然在家乡城市,父母也给不了她多少庇护,但是毕竟在父母身边还是会有些安全感,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她害怕会有更猛烈的“改造斗争”在等着她。


但后来的事实让她很意外,陕北老乡真的很淳朴善良,他们好像就是把知青们视作孩子,在他们眼里没有对“黑五类”子女的恶意。在那样一个年代,大概只有他们没有“成分之见”了。


回忆到这里,向华落了泪,她说:“陕北老乡们给了我久违的人情温暖,我一辈子感激他们。做知青的那段日子我过得比在家乡舒心多了,虽然做农活真的很累很累,生活也非常清苦,经常饿肚子。”


可见,精神的力量有多么大。




而建国注意到向华,也是源于一种精神力量。有一天吃过晚饭,建国走出窑洞,那时候天很冷,人们都窝在家里,外面静悄悄的,建国看着天空出神,那晚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突然他听到了一阵乐曲,虽然不太连贯不太好听,不过还是吸引了他。


他循着声音,在女知青窑洞附近,在月光下,他发现有个女孩正一个人坐在土坡上吹口琴。建国怔住了,以前他从没见过女生吹口琴,他一直觉得那玩意儿是属于男人的。而且,她吹得一点也不好听。


这个口琴还真是属于男人的,他是向华的父亲。当初她离家时,父亲对她说:“你会的钢琴小提琴都不能带,那就把口琴带去吧,自己试着学着吹,有音乐陪伴你,总会快乐一些的。”



建国没有声张,第二天晚饭后他又站在了同样的地方静静地听,第三天、第四天……那成了他每天最盼望的事情,而耳畔的口琴声也从不好听到好听起来,直到天气暖和点了,晚饭后出窑洞的人多了,向华有些羞涩,琴声也就消失了……


但其实,向华早就觉察到了他这个“潜听者”,只是她也没有声张。


两个人都悄悄地在通过别人的呼叫,记住了对方的名字。


建国一向粗枝大叶,平时好交朋友,不管男的女的,也都是和他差不多性格的人。向华很不一样,但就是对她,他变得心细起来。他养成了偷偷帮助她的习惯,比如,干有些农活的时候,他就一定是排在她前面,然后故意放慢点动作,让她可以不用手忙脚乱的,这样后面的人就不会再嫌她手脚慢,大家骂的只是他……


时间长了,他俩也有了很多说话的机会,向华觉得这个大男孩傻傻的,人很好,但和她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比如音乐,比如读书,他都说不出什么。那个时候,她其实在心里悄悄地喜欢了另一个男知青,相同的家庭出身,样貌也好,但那人却很清高,也忧郁,向华觉得他难以走近。


而建国,当然也没有那么傻,他还是能感觉出来她的心不在他这边的。他很难过。但是,却仍然习惯性地悄悄照顾着她,安慰着自己:只要不分开就好。


青春,就在这些青涩的、苦的、甜的、累的、迷茫的岁月中溜走了……


因为她,他爱上了读书

也因为读书,他们重逢了


1977年,向华回到了家乡城市,她父亲的问题被平反了。同一年,全国恢复高考,已经25岁的向华考上了某师范大学。


而27岁的大龄男青年建国还在陕北务农。他一直没得到招工回城的机会,母亲退休后,则由他的哥哥接替了工作。何时他才能回到家乡城市,没人知道,也许再也回不去了。


他和向华也失去了联系。从他得知她要回城的那一刻,他就觉得自己和她完全没可能了。




村里有个姑娘喜欢他,她家里托村长来找他提亲,村长说如果他留下来,将来说不定可以接替当村长。姑娘很朴实,他跟自己说:也许这样的媳妇儿才适合我。可是,总也做不了决定。


1979年,他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匆匆赶回见了父亲最后一面,悲痛万分,但也因祸得福,接替父亲进了一家肉联厂上班。


工作之余,很奇怪地,他突然喜欢上了读书。起初他只是想,为什么她那么喜欢读书呢?书真的那么好看吗?然后,别的工友在打牌的时候,他却抱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时不常地还要查下字典,人家都笑他硬装文化人儿。




这些书都是他从收废旧书报的一个老人那里“收购”来的,后来,他不用再查字典了,就开始常去书店看书、买书,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了书上,因为这个,周围人都不理解他。第一次走进书店那天,他冒出一个念头:会不会碰到她呢?随后就自嘲地摇头,这个城市那么大那么多人,书店也有那么多,怎么可能呢?!


然而,缘分就是这么的不可思议。1982年的一个星期天下午,在一家书店门口,他和一个姑娘擦身而过,那姑娘突然回身打量着他,他一愣也回看着她,然后两个人都同时指着对方:“是你!真的是你啊!”

毫无防备的,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一个大男人,就这么地哭,他意识到了后觉得不好意思,低下头赶快擦去眼泪。她则静静地看着他,心里有一些甜。这几年,她其实经常想起他,想起他对自己的好。艰难岁月里她曾经并不钟情的一个人,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她反而觉得他弥足珍贵。只是茫茫人海,她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


这种心境下的重逢,这样的两个人,不在一起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亲朋好友不震惊也是不可能的。


那之前,两家的老人都操碎了心,因为这两人都老大不小了却对婚姻大事不上心,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人结婚都是比较早的,哪有30多岁的儿子、女儿还在家耗着的。


可是,得知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了,两家的老人还是不乐意。向华的父母反对是可想而知的,那时向华已经在某中学当老师,她和建国无论是学历、工作还是家庭背景,都实在是相差太远,她父母都觉得她是把感激当感情了;而建国母亲则觉得这样高攀来的媳妇不是真正过日子的人,她认为儿子就应该找个同样条件的姑娘,比如她老同事的女儿就不错……


不过建国、向华却是铁了心了要结婚,建国说:“妈,您这辈子的小儿媳妇就只有她这一个,您看着办吧。”;向华也是非君不嫁的态度。最后,两家老人都很怕自家的这头“犟驴”真的会光棍一辈子,也就只能答应了。


1982年秋天,他们结婚了。周围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桩婚姻。

 

风雨中,幸好有你

咱俩再也不说对不起了,好吗?

 

没有单独的住房,新房安在了建国家。


向华其实是个在人际关系方面非常简单的人,没有多少讲究和心思,觉得就是“我对你好,你对我好”就行了,但老辈儿人都比较多“理儿”,而向华也有点小个性,不愿意去刻意讨好婆婆。


另外,生活习惯方面也有很多不同。所以,这婆媳俩虽说并未明着吵架,但也真的不亲近,尤其是婆婆,对向华有一肚子的不满,经常给她脸色看。


建国知道媳妇儿一肚子委屈,他很心疼,觉得是自己对不起她,虽然他总在母亲面前帮她说好话,但也没多大用,固执的母亲终归是不喜欢这个儿媳妇的。


为了逗向华开心点,建国经常骑着自行车带着她到处遛弯儿,给她唱歌,给她说“自编单口相声”,给她表演杂耍……建国说,向华很好哄,不管多生气多难过,他一逗她就笑了。但是越这样,建国就越觉得对不起向华。


婆媳间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结婚几年了,向华一直没有怀上孩子。虽然两个人去医院检查了都没问题,但婆婆就总觉得是向华有问题,认为一定是因为这个儿媳妇年龄大了不好怀孕。


那时国家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建国哥哥有两个女儿,老太太抱孙子的念想只能全放在建国身上了。一开始婆婆还只是指桑骂槐,到后来,就开始逼着儿子离婚。


向华先是觉得气愤,但时间长了她也慢慢怀疑自己有问题,想到不能给建国生个孩子,她就内疚地哭,哭着说对不起。建国说:“你别这么想,那兴许还是我有毛病呢,如果命里没孩子,咱俩就更要相依为命了。”


但婆婆一再的施压,有一次,向华终于忍不住跟建国说咱俩离婚吧。建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冲她发了脾气,也做了一个决定:租房子搬出去住。



他们在一个四合院里租了一套小小的一居室,向华真真正正当起了主妇,虽然工作很辛苦,每天回家还要忙着家务活,精打细算着柴米油盐,心里却满是欢喜。


婆婆其实还是在不依不饶。好在婚后第五年,1987年向华生下了儿子,婆媳关系才终于得以缓解。第二年,向华在学校里分到了房子,一家三口有了温馨的小窝。


一切,似乎都在向美满的方向发展。


然而,1993年,建国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他被下岗了。在现在看来,丢份工作已经没那么可怕了,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失业简直是场灾难。向华的工资也不高,儿子也快要上学了,开销越来越大,建国想到自己也没什么一技之长,还能再找到什么工作?他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再次深深觉得对不起媳妇儿。


向华安慰他:“咱家没有你想得那么差,你看我们有房子,我有稳定工作,钱省着点花,没问题的。”


其实,一直以来,向华的父母都想在经济上给他们帮助,可是建国不愿接受,向华也不愿意,她说:“我是觉得,如果总想着依赖别人,那自己的日子也不会过得踏实。”


建国自然是不能闲在家里,他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机会,但是他年龄偏大,就算是保安这种不需要太多技能的工作,人家老板也不肯用他。最后,只有一个建筑工地的包工头愿意用他,也同意他晚上收工后回家过夜。


他乐得不行,但也知道不能告诉向华实情,因为她不会同意他去干这种重体力活的。他跟她说新工作是在工地上做饭,就像当年在知青窑洞里轮流做大锅饭一样,轻车熟路。向华看他高兴的样子,也就没有多想。


那段时间,每天一大早,他就出门去上工,到了工地,把穿着的衣服仔细收好,换上工装,晚上收工后,他把手、脸都洗干净了,再穿上自己的衣服回家……包工头人不错,不克扣、拖欠工资,虽然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建国很知足。


他跟着包工头从一个工程到另一个工程,这一干就是1年多,因为他“演得逼真”,向华一直也没发现破绽。直到1995年的一天晚上,她接到了一个焦急的电话,原来累了一天的建国在工地附近遇到了车祸。



她哭着跑到医院,建国正在被抢救,从包工头那里她知道了一切,眼泪哗哗地流,她恨自己太粗心,对他不够体贴。


建国醒过来,看到向华,也哭了,说:“媳妇儿对不起,又拖累你了。”,向华哭着摇头:“不,是我对不起你。”,两个人哭成一团,心里都充满自责,最后,向华擦去眼泪,对他说:“以后,咱俩都不说对不起了,好吗?”

 

老来飘洋过海

你在哪里,哪里就有温暖的家

 

因为那场车祸不属于工伤,医药费不能报销,但包工头很为难,他是真的同情建国,也怕他们会找他闹。建国明白他,就和向华商量,向华说:“那就算了吧,我们自己出。”


因为这笔医药费,家里的一点积蓄也全花光了,还借了向华父母一笔钱。


也因为他们的这种出乎意料的不吵不闹的态度,让包工头心存内疚和感念。


出院后,向华不准建国再出去工作,她说:“你如果不想我难过,就在家好好养身体。”,然后顿了顿又说:“你放心,我们能把日子过好。”


她去买了一台缝纫机,那之后的几年里,一家三口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她亲手做的;他们也没有去外面吃过饭……但是,他们的儿子告诉我:“我妈妈做的衣服,比商场卖的还好看,爸爸做的饭,比餐馆里的还好吃。”


说起这个儿子,本来夫妻俩算是中年得子,按理说应是万般溺爱,但是他们却没有特别的惯着,他俩也和很多有孩子的夫妻不一样,一直都是像小两口一样甜甜蜜蜜。他们的儿子跟我说:“我从小就知道,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是,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也是爸爸。


我问他觉不觉得失落?他说从没有过,甚至长大成人后,他很羡慕父母的这种感情,希望自己将来和媳妇儿也是这样的。


向华说:“孩子将来会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一辈子陪着我们的、和我们最亲的,只有老伴。”


1998年,当年那位包工头找到了建国,告诉他自己得了重病,想把自己的业务、人脉都介绍给他。包工头说:“3年前我有愧于你,而且我也觉得你靠谱。”


建国做上了包工头。他也和自己曾经的包工头一样,是个从不克扣、拖欠工人工资的好包工头……


他们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到加拿大读研究生,建国说:“去吧,好男儿志在四方,爸妈供你。”。这一来,本来不多的积蓄也花了一大半,好在儿子争气,成绩优异有奖学金,毕业后顺利找到了一份政府工作。


在拿到移民身份后,儿子提出要给他俩办父母团聚移民,他俩起初是不同意的。可是儿子说:“爸、妈,我知道你俩年纪大了不想离开家乡,但是我真的想和你们至少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有什么事儿,我能马上赶到。否则我真的要考虑回国了。”


老两口听了心里很是触动,他们商量了一下,觉得应该让孩子安心,让他安心地生活在适合自己的地方。


于是,2年前,老两口移民到了多伦多。现在儿子还没有结婚,他们就住在一起,建国说,等儿子结婚了,他们就搬出去先租套小公寓住,让儿子一家有自己的生活。




儿子说要给他们好好养老,让他们不用再考虑经济问题。可是向华说,孩子也是普通工薪族,以后生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趁着我俩现在身体还不错,就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再说有事做,生活也更有意思。”


他们先去上了LINC班,努力学英语,向华本来就有英语底子,每天两个人规定拿出两个小时用英语对话,慢慢地,建国也能够应付基本的英语听说了。


接着,他们用积蓄和贷款盘下了这间小店,已经快1年了,生意比想象的好,也没遇到过什么大麻烦,虽然几乎是全年无休,不过倒也不觉得很辛苦。“这里空气好,对人身体好,不容易觉出累。”他们总结说。

老两口跟我说,他们的设想是:“再干上几年,然后在附近小镇上买个小房子,过过看山看水的日子。”




我希望,也相信,他们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