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好书推荐│《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个体的苦难史

2016-12-15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1

内容简介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2

推荐理由

        现在很多人在提倡口述史,如果找一个它与纪实文学的界限,或者是因为后者更注重记录个体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如同作者自陈,她在小心翼翼的撷取、珍藏这些“感受”。和宏大而冰冷的历史相比,这未尝不是由个体构筑的另一种真实。同是,自己也融入成为真实的一部分。

         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的故事串连而成,彼此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作者无异于怎样系统和完整的展现一场人生浩劫,她关注的是个体在严酷的环境中所展现的善与恶、意义与虚无、绝望与希望、信仰与冷漠。最令人触动的是书中记录的细节,每每为之唏嘘、哽咽。如标题隐含的深意,死亡抑或爱情,其中本质上是关系的断裂带给人的伤痛,无不说明人无法单靠物质而存活,人生在希冀着更高更深的安慰者。

        人往往会对过往的苦难讳莫如深,因为人是更愿意躲藏在自己构筑的愿景里。但如果不对过往心存一些敬畏,便无法解释现实的世界,无法认清自我在时间经纬度上的支点。如同人不愿意被未来之人看成是梦,并企图在幽暗冰冷的现世发一声叹息。如今,作者上下求索的一番苦心,不仅要记录死亡,也要记录他们如何活着,他们的伤痛和希望。“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渊明自挽之词中的句子,如果仅此而已,我们不需要记住什么,活着好像不会死,死了好像从来没有活。但在虚空的虚空之中,有个声音,将来这一切都有意义,这一切都要再次呈现他的价值。记忆存于永恒中。

        作者为何要关注别人的伤痛?或者换个说法,我们有没有必要再去反复揭开、探视别人的伤疤,于我有何关系?难道我们只需要记住自己的伤痛、自己祖宗的伤痛、自己民族的伤痛、自己国家的伤痛?关注别人的伤痛是我们可谓之“人”的一个起点。

3

精彩段落

1、我时常觉得,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事实呢,这只会掩盖我们的感受而已。从事实当中衍生出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令我着迷的。我会试着找出这些感受,收集这些感受,并将其仔细保护起来。

2、有人这样对我说,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我们将生命的价值看得太低了。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个体。他只是想在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他也许之前只是个无名小卒,如同背景一般毫不起眼,而现在,忽然间,他当上了主角。这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渴求。我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们的意识形态又是什么?你得到了一个用死亡换取人生意义的机会,还能够被后人敬仰。你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这样的死亡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样的死亡能换来不朽。

4

馆藏信息


文案 ▏李以超   

编辑 ▏焦白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