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农家少闲月 棚里人倍忙 出头岭镇尝到产业扶贫的甜头
2月2日至2月7日,天津市委网信办按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组织全市网络媒体开展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以蓟州区为起点,第一站来到了以生态农业著称的出头岭镇双河湾和顺农场。
一串串鲜红欲滴的草莓摇摇欲坠,一朵朵硕大饱满的食用菌长势喜人,一束束鲜嫩的香椿布满枝头……2月2日,蓟州区的气温接近零下3℃,田野里一片凋零,但位于出头岭镇双河湾和顺农场的生态农业大棚里内,却绽放着绿意和生机。
双河湾农业精准扶贫试验示范园区位于蓟州区出头岭镇西部,是一个集休闲、观光、采摘、示范为 一体的高标准农旅结合农业园区。2015年,出头岭镇一次性流转该村的600亩土地建成了双河湾农业精准扶贫试验示范园区。园区投资达1200万元, 一期工程建成了38栋日光温室大棚、1栋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用于种植羊肚菌菇、白灵菇、香菇、草莓、香椿、猕猴桃等菌类和果蔬品种。
天津市国林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陈国华为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引进的花菇,采摘期是6个月。质量上乘的花菇市场价可以卖到每斤15元左右,园区的批发价格也要在7元以上。一个菌把的产量在一斤半左右,销售额在20元左右。一个大棚可以装3万把儿。2017年仅一个食用菌大棚的纯利润就达到10万元。此外,和顺农场的白灵菇、香菇等品种,因肉质肥厚,口感鲜美,不仅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常客”,更是吸引不少回头客前来采摘、购买,不仅提升了出头岭镇的农产品收益,同时刺激了当地的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基地始终坚持研发,技术涵盖了原料生产、新品种培育、食用菌存储,废菌棒利用等各环节,实现了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从而有效提高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均衡、融合发展。
随后,记者走进草莓种植大棚。与以往土地覆膜的草莓采摘大棚不同,这里的草莓“长在空中”。一排排四层高的白色草莓架是和顺农场的特色产品——立体种植。陈国华告诉记者:“去年蓟州区库区办对示范区加大政策扶植,草莓大棚内新设置了草莓支架,使得草莓产量在原土地面积上增加了一倍。支架上的补光灯保证草莓在冬天,阴雨天可以正常生长。”
在走访过程中,农场里一座“土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陈国华对草莓的无土种植技术的介绍,解答了记者的疑惑。这些粉碎了之后的废菌棒,其实是草莓生长的“营养土”。废菌棒再利用之后可以用作有机肥料,不仅废物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又改善了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只要是架子上草莓熟透,无需清洗,可以直接采摘食用。采访中,陈国华随手采摘一颗草莓咬下一口,红色的果肉露出来,渗出浅红色的汁水,为草莓的品质打了“广告”。
陈国华说,现在大棚平均一天的采摘量能达到 600斤到700斤。而眼看马上就要迎来春节假期,工人的采摘量将增大,游客采摘生意也将红火起来。
双河湾生态农业示范区作为精准扶贫试验示范园区,让村民切实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村民土地流转以后,村民一口人一年可以收入1300元的土地承包费。同时,村民还可以到大棚里打工,一人每月采摘收入在2500元至2800元。曾经以传统种地为生的三口之家,如今搭上“大棚种植”这辆“致富快车”,年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出头岭镇镇长张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出头岭镇先后实施了种植结构调整、万亩基本农田改造、设施农业提升等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绿色指数和科技含量,规划出了一系列特色农品产业带,创新发展模式,使高效生态农业得到有序开发和持续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正是在这种优化的产业体系下,出头岭镇的双河湾生态农业示范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新浪天津记者 景然 闫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