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大灾变与体能的进化》

继续者 张付老师 2021-11-03

背景】

体能理论是伟大的工具,掌握后,你可以把受伤者的康复体能,一般人的健康体能(减脂塑形只是健康体能的子集),以及格斗体能(全接触近身对抗应激体能,格斗技术本质是格斗体能的子集),奥运会项目的顶级运动员专项竞技体能,现代战争士兵的战术体能,慢性疾病者慢病体能,整合到一个大系统中。有了体能基础理论工具,你可以自己组合构建出各种专项的体能训练体系。

有人问,这些体能理论是怎么得出的?一方面来源于广泛一线实践;二方面来源于跨领域体能的比较研究;三来源于高度和视角,从整个动物界的体能进化研究体能的演变规律已经多年,得出的规律是更一般的,更实用的,更有迁移性的,更富哲学意义的,可以打通人文社会学科信息系统的。


《大灾变与体能的进化》

作者:继续者张付

早在震旦纪(距今6.2亿~5.4亿年),多孔动物门、刺胞动物门出现。

随后是生物多样性大爆发的寒武纪(距今5.4亿~4.9亿年),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纷纷出现,此时动物界空前繁荣,当时最高等的动物大多是以水中体能模式为主,但是某些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靠斜纹肌蠕动,已经可以在水底陆地行进;某些节肢动物,横纹肌驱动,外骨骼支撑,关节肢转动,已经可以在水底陆地行进;这为以上动物的登陆做好了体能准备。

紧接着,大灾变到来。

第一次大灾变:奥陶纪末期大灾变。

寒武纪之后,是奥陶纪(距今4.9亿~4.4亿年)。此时的地球,海洋覆盖面积比当今版图大,此时的大陆叫做:冈瓦纳大陆。

奥陶纪初期,海洋动物非常繁荣,比如:海百合Crinoidea(棘皮动物)

巨型鹦鹉螺Orthocone(软体动物)

三叶虫Trilobites(节肢动物)、

笔石graptolite(半索动物)

此时已经出现了原始鱼类,比如无颌类鱼(现今也有无颌类动物,比如七鳃鳗)。

然后,奥陶纪大灾变降临,造成地球85%的物种灭绝,在动物界大灾变中排名第二。

大灾变的原因尚无定论。有研究认为,当时的板块运动,冈瓦纳大陆不断向南极移动,从而影响了洋流变化,造成物种灭绝。

也有人认为,来自6000光年外的伽马射线照射地球,1/3的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杀死了大量浮游生物,生物链从底层崩塌,形成生物灭绝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直影响到食物链顶端。大气层中出现大量二氧化氮,遮住阳光,气温迅速下降,低温对已被破坏的食物链系统造成二次伤害,继续灭绝大量物种。

第一次大灾变后的体能进化

——裸蕨植物登陆,横纹肌称王,有颌鱼崛起

奥陶纪之后,是志留纪(距今4.4亿~4.1亿年)。受奥陶纪大灭绝影响,一些动物躲进受大气层变化影响较小,温度也更恒定的深海,比如生活在海面200米以下的鹦鹉螺。由于深海压力更大,它们的体型比它们的祖先更小。奥陶纪的巨型鹦鹉螺可达11米,生存在浅海;而志留纪它们的后代们只有不到2米,移向深海。动物界对抗大灾变,或许从巨型鹦鹉螺开始,就有了小型化进化的倾向,这在恐龙灭绝时进化成小型的鸟类,巨型劳亚兽灭绝时进化成中小型劳亚兽,也有体现。

志留纪,接替软体动物巨型鹦鹉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是海蝎子

海蝎子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的一种动物。这也凸显了,在适应环境上,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有更高的优势,这取决于节肢动物的横纹肌体能系统,远比软体动物的平滑肌体能系统高等。在人类智能出现以前,动物界的进化完全取决于由基因决定的更强性状,这些性状宏观上就表现为本书的中心——体能(广义体能)

志留纪,生物圈更为关键的一个飞跃是:裸蕨植物Psilophyton登陆

裸蕨植物化石

本书没有考虑植物的体能问题,认为植物没有自主意识的运用身体的能力,但植物靠“被动的扩散”,或许是第一类批量登陆的物种。生物在自身的生存区间,追随物质和能量而动,陆地富饶的物质和能量不会让生物错过机会,即使是植物,也要逐利而进。

虽然志留纪的裸蕨没有进化出真正的“根”,但通过茎的分枝形成了毛发状的“假根”,裸蕨植物可以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可以脱离水边生存。

植物的登陆意义在于形成新的陆地生态环境,动物界是逐利的,“逐水草而居”,随后植食性的节肢动物(或许还有植食性软体动物)开始登陆。这便是动物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登陆。

动物历史中有三次重大登陆时刻,第一次为: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平滑肌蠕动体能形式登陆;第二次为:节肢动物,横纹肌驱动,外骨骼支撑,关节肢转动的体能形式登陆。这两次登陆或许是按照动物的层级,先平滑肌驱动体能登陆,后横纹肌驱动体能登陆;也有可能二者都在志留纪发生。

【关于平滑肌蠕动体能形式;横纹肌驱动,外骨骼支撑,关节肢转动的体能形式,相关定义与规律,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相关体能著作】

目前发现最早登陆的节肢动物,是多足亚门中的一种。

有的登陆,水中的生态位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节肢动物门的水蝎子作为水中王者,而有些动物在为未来的“篡权”蓄积实力。

这些动物便是志留纪时期出现的脊索动物有颌鱼。早期的有颌鱼,比如盾皮鱼

体型最大可达4米,头、胸部覆盖骨质甲片。脊索动物进化出了以内骨骼支撑,以横纹肌作为动力的体能系统。相对于软体动物平滑肌驱动体能系统、节肢动物外骨骼支撑横纹肌驱动体能系统,脊索动物的这种体能系统应对环境能力更强;内骨骼结构造成脊索动物的体重量级可以从几克大到几十吨,这使得脊索动物有更多变异的可能性和生存空间拓展的可能。内骨骼支撑的横纹肌体能系统,从脊索动物的圆口类一直沿用到最高等的人类。

【关于广义体能;脊索动物内骨骼支撑的横纹肌体能系统的相关知识与规律,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相关体能著作】

志留纪有颌鱼除了具有脊索动物的内骨骼横纹肌体能系统,更进化出了下颌结构。

在有颌鱼出现之前,无脊椎动物最高级、最复杂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的一个形象比喻是,像一组精密的剪刀。而脊椎动物特有的“颌”,则更像一把钳子。在粉碎食物的过程中,钳子更具优势。

脊椎动物的内骨骼横纹肌体能系统,外加脊索动物的第一性运动:口的运动“咬”的出现。为未来脊索动物登顶生态位顶端奠定了基础。

此时生态位的最顶端可能还是节肢动物水蝎子一类的物种,虽然脊索动物代表未来,但是初代的新产品通常都没有顶配的旧产品更强大。然而,体能进化的路径一经改变,未来大局的扭转,也便展开了。新事物的出现,总要和旧事物并存相当长的时间。且开始时,初代的新事物通常规模很小,不如充分进化的旧事物,有时还要受到旧事物的压制;但因为基础结构与进化路径的不同,当新事物开始迭代进化时,旧事物终将丧失统治地位,只能寻找新的变种生存空间。——这条规律,不仅适合动物的进化,体能的进化,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化迭代。

世界进入泥盆纪(距今4.1亿~3.55亿年)。有颌鱼揭开了“鱼类时代”的到来。

【关于有颌鱼类软骨鱼与硬骨鱼的体能比较,以及进化先进程度比较,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相关体能著作】

第二次大灾变:泥盆纪晚期大灾变

这次源于西伯利亚超级火山的爆发,喷涌岩浆的规模甚至达到了约3000亿m³,这是黄石火山群的300倍;其规模是2010年苏佛里耶火山爆发的上万倍。

岩浆杀伤;随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降雨被火山灰酸化为酸雨;海水也被污染、酸化。

火山灰的积累,在大气层中形成厚厚的“火山灰云”,阻挡几乎所有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气温持续下降。不见阳光的世界,酸化的降雪,可能持续了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最终使泥盆纪物种持续灭绝时间达到了200万年以上。

泥盆纪大灾变,消失了地球物种的72%。

然而,就像生物界第一次大灾变——奥陶纪大灾变过后,出现横纹肌动物占领生态位,鱼类崛起一样。本次大灾变使地球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为陆地植物的发展带来机会,也为进一步陆地动物的进化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二次大灾变后的体能进化

——巨虫时代,脊索动物登陆,陆地霸主合弓纲

第二次大灾变后的体能进化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石炭纪,第二个是二叠纪。

志留纪时,节肢动物从海洋登陆,虽经历了泥盆纪大灾变,但并没有完全消灭这些登陆的节肢动物,它们发展到石炭纪(距今3.55亿~2.9亿年),演化出了一个繁荣的物种群,并统治了陆地生态位,被称为“巨虫时代”。

泥盆纪之后的石炭纪,名字来源于这个时期蕨类植物的兴盛,并在之后形成了地层中的煤炭(目前50%的煤炭来自于石炭纪)。

石炭纪繁茂的蕨类植物,光合作用释放了大量氧气到大气,此时陆生植食动物尚且稀少,千万年量级的积累,使得空气含氧量极高,达到了35%。志留纪登陆的节肢动物的一支演化成了昆虫,而且是体型巨大的昆虫。比如翼展达到1米的巨蜻蜓

志留纪时的某些有颌鱼,发展到石炭纪,逐渐进化成了两栖动物,这些两栖动物逐渐发展,由海中登陆,这便是体能进化中的第三次登陆——脊索动物,脊索与内骨骼支撑,骨骼肌发力,鳍状肢爬行登陆。比如两栖类的始祖——鱼石螈

它们的尾鳍像鱼,体表有鳞,但长有四肢。

石炭纪的陆地生态位霸主是陆生巨型昆虫和两栖类。一些巨型昆虫具备了失重体能模式飞行能力,将生存空间拓展向三维空间;两栖类同时具备了水中体能模式和陆地地面体能模式,在体能上拓展了单纯水中动物的生存空间。

石炭纪后的二叠纪(距今2.9亿~2.5亿年),一批早期的羊膜动物(包括:早期合弓纲动物以及蜥形纲爬行类)逐渐登上动物界舞台。其中,比如合弓纲盘龙目

它们体表鳞片较少,皮肤比起爬行动物,更像之后的哺乳动物。早期的合弓纲动物和蜥形纲爬行类,可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两栖类祖先,但是彼此已经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了。在二叠纪,早期的合弓纲动物在与蜥形纲爬行类的竞争中胜出,成为陆地生态位的霸主。这些早期的合弓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适应陆地生活,并以陆地地面体能模式作为其体能的基本形式,具备强大的口的运动(第一性体运动),具备强大的位移运动(第二性运动地面体能模式),具备强大的陆地交配能力(第三性运动),具备强大的攻击能力(第四性运动)。

【关于动物界的第一性运动,第二性运动,第三性运动,第四性运动,的相关知识与规律,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的相关体能著作】

第三次大灾变:二叠纪末期大灾变

二叠纪末期,地球生物圈再次发生了大灾变。目前灾变原因尚且不明,有学者认为是陨石撞击所致;还有人认为除了陨石撞击,还有西伯利亚超级火山爆发的加成作用。总之,人类对于灾变过程以及引起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已经有了部分研究。

无论是陨石撞击还是超级火山,二叠纪末期地球大陆的形态都有利于灾难在陆地的扩散,因为当时的大陆,是各大洲彼此更靠近的盘古大陆,没有大洋的阻隔,灾难更容易在大陆上传播,也更容易席卷各种陆生生物。同时由于盘古大陆面积过大,不利于洋流和内陆地区的雨水,造成盘古大陆内陆地区是广泛的荒漠,不适合当时的大型陆生动物生存。

晚二叠纪,一颗直径在45公里到60公里之间的巨大陨石(是恐龙灭绝那次陨石的两个数量级大)撞击了南极威尔克斯地,巨大的冲击波、热辐射、尘埃云、酸雨……灭绝了地表绝大多数生物。估计有超过96%的物种灭绝,其中超过90%的海洋生物和超过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相当于把地球上的生物圈重置了一次。

这次大灾变如此猛烈,由于盘古大陆是一个基本的整体,冲击波可以更快的传播。

西伯利亚地区地幔与外地核交界处的一些不稳定区域被破坏,地表岩层受损。灼热的深层物质拱裂了地表的岩石圈造成持续的玄武岩喷发。玄武岩又点燃了当时西伯利亚煤层并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温室气体造成全球迅速升温,造成大量鱼类在温度升高的海水中很难正常发育,同时海水的升温使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食物链消费者的鱼类紧跟着死亡。

海水升温的结果是南北极的冰层消失,驱动海水流动的海洋热力差变小,洋流活动减弱,海洋面临缺氧状态,海洋养分流动性减弱。地球的大洋趋近于“一潭死水”。

海水缺氧的状态,使得海洋厌氧菌大发展,这些海洋厌氧菌大量释放代谢产物硫化氢,毒化海洋,同时导致大气毒化。

大灾变时期,海洋停止了大部分朝陆地输送水汽的过程,这导致盘古大陆上靠暖流提供降雨的地区很难再有降雨。

大洋的“一潭死水”,外加大洋对大陆水汽输送过程的严重阻断,使得二叠纪末期大灾变中,地球的水循环被彻底重置。众所知周,生命起源于水环境,地球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之所以有繁荣的生物圈,首先因为地球有优质的水环境和水循环,一旦这一基础性的物质条件被打破,生物圈的毁灭性灾变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的地球,大气含氧量下降到10%以下,气温上升到70℃甚至更高,酸雨持续了数万年。

看似第三次大灾变威力巨大,但是要消灭生物界是完全不可能的。DNA一旦形成,即使外面的蛋白质被杀死,信息的保留,决定着当环境适宜,信息会重新组织物质和能量。何况,海洋中的厌氧菌生命形式,因为这次大灾变反而繁荣了起来。

一些耐酸性植物也没能被万年的酸雨所毁灭。当一切恢复平静,重新建立地球的海陆水循环,这些活下来的陆生植物及其演化的后代们,用数百万年时间又修复了地球的生态。

第三次大灾变后的体能进化

第三次大灾变后,时间进入三叠纪(距今2.5亿~2亿年)。二叠纪末期大灾变终结了早期合弓纲动物的陆地霸主地位,蜥形纲动物崛起,三叠纪进入“大鳄时代”。

【补充】二叠纪与三叠纪的名字由来是:二叠纪的化石层剖面由红色砂岩和镁质灰岩构成;三叠纪的化石层剖面由白色石灰岩、红色砂岩及黑色页岩构成。

三叠纪,裸子植物崛起,而三叠纪的陆生代表有食草的肯氏兽,体长4米。

大鳄时代”的肉食类代表,比如:体长4米的角鳄,体长5米的引鳄(现代鳄鱼的远亲),

体长6米的波斯特鳄等

……三叠纪的陆上最强猎食者就是各种鳄类。

蜥形纲的鳄类生存体能超越了早期合弓纲单弓类动物(哺乳动物祖先),成为陆地食物链顶端。

蜥形纲的另一支,虽然体型小巧,比如始盗龙,尙对陆地大鳄够不成威胁,但是它们将在下一次大灾变后,发展成傲视地球的恐龙总目。

第四次大灾变:三叠纪晚期大灾变

此次大灾变与第二次大灾变类似,由于板块运动,大量的岩浆从美国东部爆发,随后温度上升、酸雨、火山灰云层、冰期。

大灾变之前相互靠近的盘古大陆,在大灭绝之后分裂成相对分散的大陆板块,已经初具现代大陆板块的影子。

此次大灾变,有超过70%的物种灭绝了,但这次仍然是前五次大灾变中破坏程度最低的,虽然此时陆生爬行动物中的大型鳄类灭绝或向小型化演化,一直演化成现在的鳄鱼。

但由于此次大灾变程度不深,保留了更多较大型陆生动物的基因,灭掉了大型鳄类,使得某些更高等的小型蜥形纲动物得以进化,最终形成繁盛的恐龙总目。

第四次大灾变后的体能进化

——地球上第二个全体能模式的演化支:

蜥类(sauria)演化支

三叠纪晚期大灾变后,时间进入侏罗纪(距今2亿年~1.45亿年)和白垩纪(1.45亿年前至 8000万年)。

此时,在动物界最为活跃的一个集团是蜥类(sauria)演化支,这个演化支又分为:鳞龙形下纲 Lepidosauromorpha,以及主龙形下纲 Archosauromorpha。

其中,蜥类演化支,鳞龙形下纲,鳍龙超目 Sauropterygia下蛇颈龙Plesiosaur类是全水中体能模式的大型动物。

蛇颈龙

 在水中体能模式中,最强食肉者可能要属沧龙(Mosasaurus),那要到白垩纪中晚期才能演化出这种水中霸主。它们的祖先是半水生的一种蜥形纲动物——崖蜥(Aigialosauridae)

由于在陆地体能模式中,它们竞争不过恐龙总目,所以转变演化方向,向大海进军,经过300万年演化成了达拉斯蜥蜴(Dallasaurus),脚趾变成蹼足以适应水下生活。

此时,它们的体型尙只有不到1米;但又经历了600万年演化,达拉斯蜥蜴体型越来越大,并最终进化为沧龙,称霸海洋。

蜥类演化支,主龙形下纲,恐龙总目 Dinosauria,成为了陆地体能模式的大型动物。迄今为止,恐龙总目中,已经发现的恐龙已超过1000种。

蜥类演化支,主龙形下纲,翼龙目 Pterosauria,进化出了飞行体能模式,拓展了三维生存空间。

翼龙目

蜥类(sauria)演化支形成了水中体能模式,陆地体能模式,和飞行体能模式,力跨海、陆、空,完整充满地球生物空间的一个演化支。

而地球动物界,具有海陆空三种体能模式的动物演化支,早在石炭纪或者更早,就已经被节肢动物门完成。节肢动物的横纹肌驱动外骨骼支撑的体能形式,可能是动物界物质能量信息最平衡稳定的一种,大量节肢动物在这一平台演化,至今节肢动物门也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最繁荣的一个门。但是,节肢动物太过简单,其身体遗传结构既不能继续增加身体的质量与体积,又不能进一步扩展动物的负熵,不能增加动物的信息量级,同时对于生存空间的扩展也是有限的。

在生物的进化演化史上,在四次大灾变的催化下,另一种具有海陆空三种体能模式的动物演化支出现了,这便是比节肢动物门更为先进的蜥类(sauria)演化支。

特别说一下恐龙总目(就是人们认为狭义的恐龙)其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鸟臀类包含两个分立的亚目︰Cerapoda和Thyreophora。前者分为鸟足次目(Ornithopoda)、肿头龙下目(Pachycephalosauria)和角龙次目(Ceratopsia);后者分为剑龙次目(Stegosauria)和甲龙次目(Ankylosauria)。鸟足类均为双足行走,但习性、体型大小、分布等方面差异很大,如禽龙类与鸭嘴龙类在这些方面有很大差异。与之近缘的肿头龙亦为双足行走,但头部圆顶形,额部高,颅骨肿厚。角龙的骨板仅见于巨大的头部,头骨后部的顶骨及鳞骨向后延伸成褶皱状的突起,用以保护颈部和肩部。——恐龙总目已经出现了两种陆地体能模式,比如两足恐龙类的Ⅱ型地面体能模式;以及四足恐龙类的Ⅲ型地面体能模式。

【关于蜥臀目与鸟臀目的体能与进化优势比较,动物界体能模式的通用定义与分类;人类体能模式的定义与分类,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的相关体能著作】

而Ⅱ型地面体能模式是恐龙后裔——鸟类的陆地体能模式;而Ⅲ型地面体能模式成为了所有四脚兽类都具有的体能模式。

同时,恐龙总目的食肉恐龙,已经确立了高等大型动物以牙齿“刺的攻击”和爪“斩的攻击”作为最高效的杀戮手段,刺和斩是物理至死所有大型动物最高效、最省体能,且武器配重最低的杀戮武器系统。这一手段一直沿用到了新生代食肉目那些顶级杀手的猫科动物上,甚至沿用到了人类借助工具的刺与斩属性的杀戮冷兵器与杀戮热兵器上。

【人类杀戮热兵器的刺与斩属性,参见继续者张付的相关体能著作】

第五次大灾变:白垩纪晚期大灾变

距今6500万年,小行星撞击地球(有人认为是彗星撞击地球),温度升高、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大气火山灰云阻挡太阳光;然后数万年地面几乎没有阳光,温度骤降;生物圈生态从底层大规模崩塌,然后波及食物链所有上层的动物。

第五次大灾变导致了75%~80%的物种灭绝,恐龙总目几乎灭绝殆尽,同时蜥类演化支中的翼龙目,沧龙科全部灭绝。

蜥类演化支横跨海陆空的全体能模式也随着对应物种的灭绝,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人们不必担心,由于第一类横跨海陆空全体能模式的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从来都是一种小而稳定的物质能量信息形式,从动物门的角度看,节肢动物门完全不惧怕6500万年前这次小行星碰撞,同时平滑肌驱动的软体动物门也不会被这种小行星灭门。

规律:通常,遇到动物个体与种群不可抗力的天灾,体型越小,生命形式越简单的类群,越有抗灾能力。

第五次大灾变后的体能进化

白垩纪末期大灾变后,世界进入新生代。在古近纪之前(白垩纪末期)的所有哺乳动物祖先们都体型很小,大多体长小于12厘米,与老鼠体型相仿的小型食虫捕猎者,比如摩尔根兽Morganucodon。

这些在白垩纪幽暗的树林里白天不敢和恐龙总目正面相遇,只敢昼伏夜出的夜行小东西们,虽然势微,但是它们优秀的基因代表了动物界进化的方向,它们足够优秀的扛过了6500万年前那次小行星碰撞。

尽管现在势微,只要代表了进化的正确方向,它们将占领整个世界,取代曾经那腐朽的大多数,成为最终革命的胜利者。哺乳动物崛起,站在了革命之巅,并统治了整个新生代,直到今天。

大灾变的后的恐龙总目DNA并没有完全从生物史上被删除,各种大型恐龙被灭绝,而一些幸存的小型恐龙改变了进化方向,一些小型虚骨龙Coelurus向鸟类进化。

虚骨龙

鸟类这种恒温,具有肺和气囊系统进行双重呼吸的动物,气体交换效率比哺乳动物高,气囊中充气也利于减轻体重比。这些结构不但使新生代大部分鸟类具备了远强于翼龙目的飞行体能模式,同时使鸟类耐低氧环境能力高于哺乳动物,一些现代鸟类可以飞到超过1万米的高空(比如黑白兀鹫,有记录约在11000米高空飞行)。

黑白兀鹫

恐龙的后裔——鸟类,成为了空中立体生态空间的霸主,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被新生代王者哺乳动物吊打。

新生代后,哺乳动物得以占据更多的生态位,并迅速演化出具备丰富多样性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物种来。在5000万年前就出现了早期的蝙蝠和鲸;此时哺乳动物纲已经寄节肢动物门,蜥类演化支之后,成为了地球上第三次横跨水中体能模式,陆地体能模式,飞行体能模式的动物集团。这种三栖全体能模式,在动物进化史上,成范围越来越缩小的趋势,叫做:继续者动物进化全体能模式缩小规律。比如节肢动物是“门”,蜥类演化支是略把“纲”大的范畴,而哺乳纲的“纲”在继续缩小。而且这种趋势可以缩的更小,因为在哺乳纲中,横跨水中体能模式,陆地体能模式,飞行体能模式的动物集团,可以更具体到新生代霸主:劳亚兽总目。在人类出现以前,劳亚兽总目是地球全体能模式生态位霸主;人类出现后(尤其是近100年),人类借助工具成为了地球动物界寄节肢动物门、蜥类演化支、哺乳纲-劳亚兽总目之后,第四次全体能模式动物集团,这符合:继续者动物进化全体能模式缩小规律。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人类,只是一个“种”。

顺便一提:先到优势。恐龙总目被挤出陆地和海洋霸主地位,最先将体能延展到高空,而且是全力以赴占据空中立体生态位;这使得后起之秀哺乳纲-劳亚兽总目-翼手目的蝙蝠们在白天完全刚不过鸟纲,只能像他们的白垩纪祖先小型夜行哺乳动物一样,被压制到夜晚。恐龙总目输了陆地和海洋,但是它们的后裔鸟纲,在白天空中立体生态位,像它们的祖先蜥形纲(恐龙)那样压制者合弓纲的后裔们翼手目。

【关于人类出现前,劳亚兽总目如何凭借超级体能成为地球霸主并压制灵长总目?关于人类的体能模式如何力压整个动物界,成为劳亚兽后的霸主?关于为什么体能的进化向着均衡和兼容两个方向前进?关于未来的继续者地球有机体学说。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的相关体能著作】

劳亚兽总目的陆生种类们,体能不再追求恐龙总目的粗犷与巨大,虽然早期出现过巨大型尤因它兽Uintatheriidae和戈壁兽,

因它兽

以及安氏中兽(最大陆生哺乳食肉类动物),

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巨型植食性动物的巨犀类Indricotheriinae

中间是巨犀类

但是这些巨大型也灭绝了,进化的今天,顶级的劳亚兽,向着体能素质的均衡和体能模式的兼容方向进化。而不是追求傻大憨粗,新生代威猛一时的傻大憨粗劳亚兽基本都灭绝了,今天的大象(非洲兽总目-长鼻目)、犀牛(劳亚兽总目-奇蹄目-席牛科)等巨大型哺乳动物也濒临灭绝,这是体能进化的必然趋势。

体能进化的方向,向着均衡与兼容的方向发展,是继续者体能进化理论的两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揭示了为什么力量、速度、体重均不如劳亚兽的灵长总目-灵长目会崛起,几乎分散于所有大洲,会抢占那些凶悍劳亚兽的生存空间;同时继续者体能进化规律也将揭示为什么人类是现今最强体能动物,可以崛起并一统动物界。

【有关灵长目崛起的新型体能模式是什么?有关人类崛起的新型体能模式是什么?均衡和兼容在体能中的意义是什么?生物界的智能是如何从体能中进化出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的相关体能著作】

距今4000万年前,如今在哺乳纲下面的各个目都基本出现。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虽然目前哺乳纲种类只有5000多种,不足动物种类的1/200,但无论从物质上的碳基有机物固定质量,能量上的富集,还是最重要的生物信息复杂度与量级,哺乳纲都代表着地球最高的进化等级。

第六次灾变:第四纪冰川灾变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在地球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 age),简称冰期。这种冰期在地球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纪-二叠纪和第四纪。

第四纪冰川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经向下延伸到较低的位置。

第四纪冰川期的气候,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灭绝比例小一些。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 15000~9000年。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变迁。

无论是总体能量量级还是对于整个生物圈的影响,第六次灾变的灾难烈度远低于前五次,但是第六次灾变杀死了大量陆生大型哺乳动物,空出的生态位,为中等体型的古猿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古猿的一支有机会进化成人类,并最终崛起。

第六次灾变前的体能进化

早在500万-800万年前,一部分下树的古猿利用树上攀爬进化出的拇指与四指对掌运动,拿起了地上的工具,手握工具的古猿开始了手脑配合精细操作体能模式的进化,这便是南方古猿,人科动物的历史从此开始。

【人科与动物彻底分开的体能标准是什么?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相关体能著作】

第六次灾变中的体能进化

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的时代。那些手握工具开始手脑配合精细操作体能模式进化的古猿,最终放弃了前肢作为位移移动工具的功能。他们继承了树上祖先背部肌群的强大,拉直了躯干;他们发达的臀大肌伸髋,结合背部的肌群,拉直了整个古猿的身体,并解放了双手——一个站立的古猿出现了,这便是能人(Homohabilis)

地球上也第一次出现了把前肢空出来专门使用工具的站立体能模式。站立后的古猿已经成为了地球生物进化史上体能最均衡最兼容的动物,同时这些人类祖先的古猿体能所发出的信息总量级,也是整个动物界最高的。以站立体能模式和手脑配合精细操作体能模式为基础,古猿们也进化出了第二信号系统——语言。

他们代表了体能进化的方向,即使他们早期还不强大,干不过劳亚兽总目,但是就像他们的白垩纪末期哺乳纲祖先一样,只要代表了进化的正确方向,它们将占领整个世界,取代曾经那腐朽的大多数,成为最终革命的胜利者。人类必将崛起,站在革命之巅,并统治了整个世界。

站立体能模式,也奠定了能人以及后来智人、现代人,其体能表现形式主要是与工具结合的,无论是生产体能,还是战斗体能。——人类的体能是与工具结合的体能。

以站立体能模式为主,并使用工具的能人阶段(200万年-175万年前),也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开始。

旧石器时代贯穿了整个第四纪。包括不同的人类演化时代。

1、早期猿人阶段(200万年-175万年前):能人(Homo habilis)在东非坦桑尼亚出现,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2、晚期猿人阶段(100万年前):直立猿人(homo erectus)从非洲扩散到中国、爪哇,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出现并迁移到欧洲。

4、晚期智人(新人)(Neoanthropus Homo sapiens sapiens)阶段(25万年-3.5万年前)。

【有关人类的站立体能模式知识,体能信息量级知识,信息交互如何进化出智能,人类为什么体能最兼容最均衡?体能的兼容指什么?体能的均衡指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的相关体能著作】

第六次灾变后的体能进化

第四纪冰川的恶劣环境,激发了人类制造并使用复杂加工性工具,也迫使人类用更精细的工具去捕杀各种大型哺乳动物,来延续自己的种族。

陆生大型哺乳动物大规模绝灭发生的距今 15000~9000年,正是第四纪的末期,也是人类旧石器时代末期与新石器时代初期的交界期。

大型哺乳动物的捕杀殆尽,也是催生原始养畜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些经历了第四纪严酷环境的人类,随着冰川的退去,正式进入以磨制石器、陶器、玉器、纺织品、早期农业和养畜业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的体能也由第六次灾变中(第四纪中)的使用简单工具体能,进化到无时不依靠工具的人器结合体能。同时,人类的体能出现了生产体能(农业、养畜业),生活体能(一般生活、文化、艺术、娱乐)与战斗体能的分化。按劳动分工,进行体能分化这种模式,从第六次灾变后的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而且随着人类工具时代的进化,这种基于劳动分工的体能分化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专项,甚至出现了职业病与预防职业病专项体能。

顺便一提,人类的战斗体能,从第四纪旧石器时代开始(200万年前),就已经完全是人器结合体能了。至于后现代兴起的徒手竞技格斗,那是完全与战斗无关的一种文娱活动了。

【人器结合体能为什么是人类体能的基本特征?劳动分工与体能分化的关系是什么?这对预防职业病有什么指导原则?关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工具时代,生产力发展和体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规律可寻?什么是继续者兵民一体体能?现代竞技格斗的体能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请参见继续者张付相关体能著作】

——————————————————————————————————————

《工业时代的武士阶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QzNDU2Mg==&mid=2650980471&idx=1&sn=44cdb7d8f935d182916789171d18bf11&chksm=84973d9ab3e0b48c1dc29c97bd9d710e4961e7ca3bd3e5019aafc7b9b6175d0cfbf168051442&token=131817744&lang=zh_CN#rd

大量摄入糖对人体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QzNDU2Mg==&mid=2650981144&idx=1&sn=fc92e278281566fef76cb93ec7ca678e&chksm=84973ef5b3e0b7e32cc8498556016795f07e6d5862054dfa530e4d069ee4aab0a10732bc7a21&token=131817744&lang=zh_CN#rd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