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代世家教育的当代启示

2017-07-19 韩昇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中国古代世家教育的当代启示

——《良训传家》新书演讲会


时间:  07月22日 周六 14:00-16:00

地点: 上海 黄浦区 上海书城7楼演讲厅(上海福州路465号)

主办:上海书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主讲: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开放式讲座,无需报名,欢迎参加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重视家法与国法、和睦乡里与宗族、孝敬父母、诗礼传家、修身齐家等观念,均在家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家训在个人、家族、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千百年来,许多著名家训,至今仍脍炙人口。


《良训传家》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作为载体将这些好的品德、重要的道理讲出来,点面结合、寓理于情,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


此次活动,韩昇教授将为大家解读家训中所提倡的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和道德修养,与读者一道从家训中汲取先人的智慧,传承先人的智慧。


【主讲人简介】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东亚世界史、佛教史和历史·遗传学。在国内外出版《隋文帝传》、《苍茫隋唐路》、《正仓院》、《家训一百句》、《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古代东亚史实考论》、《遣唐使和学问僧》。在百家讲坛主讲《寻找曹操》《风云唐太宗》《盛唐的背影》等系列,均取得很好的收视率,相关主题的图书也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可,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读者感召力。



家族长盛的奥秘:诗礼传家


文 | 韩昇


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三国]王昶《家诫》


大凡世人多喜欢追逐荣华富贵,追名逐利,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人性使然。中国古代的贤人圣哲对此并不反对,只是强调君子好财,求之有道。不管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遵循世上公认的道义原则,按法规挣钱,靠勤劳致富。


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一般的人挣了钱之后想着继续多挣,有公德事业心的人,挣了钱之后想着济世行善,这无关善恶,只是境界不同。


前一种人在世上占大多数,挣钱想越挣越多,事业想越做越大,被功利驱动着生活。他们中间难得有几个人想明白,挣钱不难,能够守得住才难。好多人发财了,短的转眼破败,长的子孙没落,钱财事业守不住,辛辛苦苦换来一场空欢喜。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极为常见。以王朝创业为例,每一王朝兴起的时候,风起云涌,豪杰并起,建功立业,一大批英雄豪杰成为开国元勋,这些家门气势如牛,非常风光。可是继续看下去,却发现他们大多以没落收场,有几家能够香火常在的呢?恐怕连1%都达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里,其实是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性趋利,第二是得利逐利,第三便是名利皆空。一句话,守不住。


这个现象不是用理论分析能够回答的,真实的事例最有说服力。在漫长的时代里,有没有哪些家族超越而出,经久不衰呢?


显然是有的,在汉朝就有一个家族数百年间受人敬重,经历多少次改朝换代、社会变动却巍然屹立。这家人姓杨,他们是如何起家的呢?


根据中国的百家姓传承,杨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这家杨氏崛起的真正机缘,还在推翻秦朝的大起义之际。有个名叫杨喜的人参加了义军,后来成为刘邦麾下的战将,在同项羽最后大较量的垓下之役,汉军十面埋伏,项羽一路败退到乌江边上,已经可以看到江东故土了,但被紧紧地包围起来。最后那一刻,汉军发起了总冲锋,率部冲在最前面的是五员汉将。项羽回头一看,把这五个人的名字全都喊了出来。项羽对他们说:“你们不都是我当年的老部下吗?听说刘邦下了重赏,杀我者封侯。念在我们曾经君臣一场,现在我就成全你们吧。”项羽不战了,拔剑自刎,这就是有名的西楚霸王自刎乌江。


刘邦出的赏格很重——封侯,它是什么意义呢?它和赏钱不一样,钱花光就结束了,而封侯却可以由子孙继承,非常稳定,家族跻身贵族行列。因此,刘邦真的下了重赏。冲上来的这五员汉将想获得这份重赏,哪里顾得上旧日君臣情义,将项羽大卸五块,一人扛一块回去领赏。刘邦真的大方,原来说好赏一个的,现在来了五个,他不计较,全都赏了。这五个人里就有杨喜,被封为赤泉侯。杨家崛起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的。


再往后,杨家在汉朝曾经出过宰相,也出过其他几个大官,但总的来看,官是越当越小,家族也越来越不起眼,更谈不上受人敬重。前面说过,权力是公器,不能私相授受与继承,光凭政治势力或者军功,就想代代垄断它,并且维持家门不衰,根本做不到。所以,杨家在西汉并不显赫,甚至日趋衰微。


可是到了东汉,这个家族突然出了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叫作杨震。人们发现杨震和他的祖上截然不同,不是以军功或者官僚的身份,而是以饱学之士的形象登场。他对于儒家经典,传统的天文地理,经史百家无不精通,让人钦佩。


他不追求当官,一辈子在家里安心读书,不求功名,热心教育,在家乡做善事,招收学生,教授子弟,培育了很多人才。


东汉朝廷知道杨震很有学问,多次征召,请他出来当官,可他不应召,安心做学问,就这样过了大半辈子。一直到五十岁时,他遇到清官,一再劝说他,有这么好的学问,应该出来施展才干,为社会做一番事业,实现胸中远大的抱负。杨震才出来当官。


从杨喜到杨震,经过了大约三百年,杨氏家族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军功家族变成文化家族。杨家在文化上达到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杨震的学问极好,时人把他称为“关西孔子”。孔子出生在山东,属于函谷关以东;杨震家乡在弘农,就是今日华山之下,属于函谷关以西,故世人称颂关西也出了个孔子。可见,在东汉时代,杨震的学问和人品多么受人尊崇。


杨震在荆州当过四任刺史,再到东莱任太守,经过地方官的历练,提升到朝廷,官至太尉,位登三公,尊贵无比。


杨震曾经当过地方官,负责一方,具体处理民间的事务,想托他办事的人很多。有一次,有人要求他办事,晚上揣着十斤黄金,摸黑来到杨震家里,悄悄送给他,并且跟杨震说:“请您放心收下吧,我来时没人看到。”可是,杨震跟他说:“这件事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天地神明不可欺,所以不要以为没人知道。”杨震坚决把这个钱退了回去。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四知”故事。


杨震与“四知”


杨震的清廉不是做给人看的,也不是怕贪污受贿被人检举揭发,完全是基于个人的操守。他恪守为官清廉的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儒家一直告诫人们要慎独。慎独就是在没人看到的场合、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没有人看见,失去外在的监督,内心中平时刻意抑制住的念头容易冒出来。那些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才做的事情,大概不会是什么好事。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轻则形成虚伪的人格,重则变成骗子,如果有权有势,更成为众人所指的衣冠禽兽,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说着自己也不相信的仁义道德,想着如何贪腐整人。无人之处见真性情,所以,儒家才这么强调“慎独”,把容易放出心魔的地方变成自我修炼的绝佳道场。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天地有正气,头顶有神明,做一个真诚的人,无愧于天地良心,哪怕做不了大官,发不了大财,至少心安,不怕夜半鬼敲门。所以,千万不要羡慕那些贪赃枉法、昧着良心发财的人得势风光,你听听他们败露以后的自白,才知道原来一直提心吊胆过日子,表面装神气,内心如惊弓之鸟。


杨震不收钱,他这个地方官就当得很穷,常常是粗茶淡饭,衣着朴素。有人跟他讲:“你自身当官俭朴不要紧,可也得替子孙想想,给孩子留点钱吧。”杨震笑了,回答道:“我当个清官,让后世的人见到我的儿子,就会说他是清官的孩子。我留给他的遗产就是这个,已经够丰厚了。”他追求的最丰厚的遗产是什么呢?口碑。


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梁]徐勉《诫子崧书》


古代家训说,留给孩子一筐黄金,不如留给他一橱书籍。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留那么多的黄金呢?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不够生活,我们想挣很多的钱,留给孩子打底,让他起步比别人高出许多。孩子很有钱,就不用受我们受过的苦,可以过舒适的日子,拿这钱去读书,去成就大事……其实,我们想太多了,没有经过磨炼,不曾吃过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压根就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这样呵护出来的孩子,十有八九会成为败家子,大手挥霍,坐吃山空。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给孩子留太多钱的原因。国内外有好多挣大钱的人,到晚年怎么处置财产呢?设立慈善基金会,把钱都给捐了。捐钱就是为了不留给孩子,好让他自己去努力拼搏。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太低估孩子了,我们能挣这么多的钱,做这番事业,就这么没自信,以为孩子就不行,就做不到?也许人家做得比我们还要好,做得比我们还要大呢。那么,我们更需要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做得更好、更大?那就是一定要有品德、有文化、有毅力。这就是为什么要留书的道理,让他自己好好读书,明事理,懂得怎么做事,磨炼成才,那么他一样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留书是最好的选项吗?也未必。我以为留很多书给孩子,还不如给他广结善缘。中国人总说要积德,积德也是在结善缘。你一生行善,帮助很多艰难困苦的人,别人有难、有急,你尽量去帮,能做尽量做。帮助别人有求回报与不求回报的区别,哪怕是心里隐隐有求回报的期望,做的可以称作好事;连回报都不想,帮了就当没这回事,那属于做善事。做了很多不求回报的善事,受你帮助的人是有感情的,他现在没有能力回报,心里会念着,有一天有了这个能力,就会想起是某某人曾经的帮助才有了自己的今天。也许这个时候你已经不在世上了,可是你的儿子、你的后代,还在社会行走,人家见到就想起这个人的父辈帮过我,大家都来帮你儿子一把,你一把我一把,众人拾柴火焰高,你儿子在这个世界上会活得很潇洒,很顺畅。而且,他心里得到善的滋润,也会行善,代代做善事,这样的家族一定绵延不绝。反过来,如果你一心只想着赚钱,路数不正,这里刻薄人家一下,那里骗人家一把,坑蒙拐骗,钱是赚到了,口碑却坏了。人家即使拿你无可奈何,背地里也会恨得咬牙切齿。这样的钱留给子孙不但没用,反而有害。你的子孙后人在社会上走到哪里,人家都会记得他父辈当年如何使坏,谁都想踩你儿子一脚。一人踩一脚,你儿子受得了吗?


杨震虽然清贫,可他实践了儒家提倡的道德,学问好是基础,人品高才是灵魂,留给子孙的是为官清廉的口碑,这是最大的遗产。注重眼前利益得失的人都看他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穷死了也没人同情,还不如同流合污捞取现实利益。然而,从更加长远的历史来看,杨震的声誉却是这个家族崛起的转折点,弘农杨氏因此冉冉升起,受到世人敬仰,子孙后代以他为榜样,传承优良家风,缔造了数百年誉满天下的家族。回望走过的路,人们不能不赞叹杨震留下的遗产真是丰厚!


杨氏家族从军功起家,到杨震这一辈完成了转型,变成一个文化名望家族。这一步很关键,权力和金钱是无法让子孙继承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要懂得花钱,把权力和金钱转化为人的培育,变成文化,打造门风,形成家族传统,这就是扎根。家训立意高,子孙家教好,对社会的公益道德贡献大,这个家族根扎得正,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管子》早就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看重眼前利益,那就种稻谷,只有一年。想长一点就种树,再长远就育人,不用担心你做的善事没有得到眼前的回报,给子孙耕种福田最是福气。所以,事情要朝远处看,心量便大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家族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常年浇灌与养护。


杨氏家族的第二个转变,是家族内涵的提升。古人告诉我们,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可以长存,不是权力,不是钱财,而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品行,高风亮节,让人高山仰止,成为楷模;立功是为民兴利除害,统一国家,开创制度,确立法治,垂则后世;立言是洞察天地人,大彻大悟,著书立说,启人智慧,导人向善。除了这三条,其他的都留不下。杨震对于杨家的最大贡献是立德。


杨震所处的东汉王朝,可谓命运多舛,大致从第三代开始,皇帝很年轻就死掉。皇帝死了,继承皇位的皇子年幼,只好请舅舅来辅政,太后垂帘听政。皇帝渐渐长大,可是舅舅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不肯把朝政交还给皇帝。皇上怎么办呢?朝中都是舅舅的人,他只好靠自己身边的人来夺权。皇帝身边主要是什么人呢?宦官。一群没有文化,身心受到残害,以致对社会充满仇恨和报复心的人,皇帝和他们一起密谋,发动政变,扳倒舅舅,夺回政权。皇帝完成这番事业后不久,年纪不大又死了,于是外戚重新掌权。这事情没完没了地重复,不停地循环,外戚和宦官每一拨人执政的时间都不长,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每一次变动必定伴随着利益重新瓜分,权和利紧紧捆绑在一起,全是私利,整个社会被扭曲了,受伤的是老百姓。所以,民众对此深恶痛绝,怨愤积多了就一定要爆发。


自从西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教育讲正义、讲公平、讲清廉,官员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培育出来的,因此他们对东汉的这种政治现状非常不满。


东汉宫廷内部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最终都要拿到宫外变现。例如皇帝小时候的奶妈,依仗着皇帝这座靠山,也要在政治上大捞一把,她要安插自己人在朝廷当官,为她收受贿赂,收揽钱财。奶妈也玩政治,是不是太过分了,可朝官不敢惹她。杨震骨鲠,站了出来,公开给皇帝上表,针砭时弊,指出政治要以贤为本,去除污秽。什么是污秽呢?宫里那些来路不明,出身低微,根本不按照正当的人事选拔制度提拔上来的人,诸如奶妈、宦官之类,都应该从官吏队伍中清除出去。杨震的上表直接打击了东汉掌实权的人,发出社会压抑已久的声音,鼓舞了正气,杨震成了东汉后期清流官员、年轻学子的领袖人物。


杨震的上表没有起到效果,因为皇帝是奶妈哺育的,他不敢处理此事。可是,杨震不屈不挠,接连上奏,为清明政治而呼喊。他的行为激起一大批清流士人拍案而起,共同抨击朝政。就在这时候,有一个清流人士又冲出来,给皇帝上表批判宫内争权夺利的乱政,言辞尖锐。可是,这人地位低,朝廷便将他抓起来,关进大牢,治个诽谤罪。杨震按捺不住,再次上表,说不能以诽谤治罪,批评得相当激烈。皇帝把这道上表压下去,没下文。但那位关在牢里的清流却被处死。这事情没有结束,朝中掌权的人早就想铲除杨震,便借着这个案子,到皇帝那里进言,称杨震因为此案而仇视朝廷,有怨恨之气,不能再当官了。他们合力将杨震罢黜,遣送回乡。


对正义的打压,把士人心中的好皇帝梦给揉碎了,连杨震如此德高望重的高官都遭禁锢,正压不住邪,那希望在哪里呢?杨震本人更是悲愤交集,他并不怕当朝权贵,之所以不断抗争,是因为相信皇帝被奸臣蒙蔽,驱散乌云就能重见太阳,可这回真让他心碎了。走到半路,他跟身旁的孩子说:“朝中有奸臣,我不能去除;宫内有佞幸小人,我也无力抑制,我这个官不起作用,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所以,我不想再活了。我死了以后,你们就用杂木做薄棺,拿一张布单盖住尸体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给我起坟修墓。”说罢,饮毒而死。


杨震的死在当时激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关西孔子、清流的中流砥柱死了,很多人为他鸣冤。大概一年以后,顺帝继位,他听从清流阶层的呼吁,恢复杨震的名誉和地位。平反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奔到杨震家乡,隆重悼念他,车马列成长队,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立了起来。


树立一个形象容易,屹立不倒才难。杨家声名远扬,这个家族难能可贵的是严于自律,表里一致,把儒家道德变成家庭教育,养育出一代又一代杨震式的人物,后继有人。


杨震的儿子杨秉也以学问见长,读书明理,不恋权势,有清高之风。杨秉家传学业,在乡村教授子弟,无意当官。后来清流人士呼吁他出来从政,激浊扬清。他当官以后,跟父亲杨震一样,上了许多奏折,抨击宦官用人走旁门左道,贪污受贿。有一次,他跟皇上讲如果再不整肃朝政,国家将会灭亡,一口气弹劾了几十个贪官。根据他的指名弹劾,一大批贪官被罢免,天下为之震动。


杨秉晚年退休,一生清白。他说自己有三样东西是不惑的——酒、色、财。要知道政坛上许多官员败就败在这三样上。


杨家给世人树立了什么榜样和规矩呢?杨震立下“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就是不能昧着良心做事。他儿子有“三不惑”——酒不惑、色不惑、财不惑,就是不被财色等物质利益迷惑,在任何场合都能把持得定,浩然正气。杨家就这样把优良传统一代代接力下去,在东汉之后成为天下敬仰的名门,哪怕再有权势的人,也以同杨家攀亲带故为荣。


西晋武帝的皇后就来自弘农杨氏。杨皇后早逝,临终前与武帝讲:“我死后,你是不是再娶杨家?”晋武帝如获甘露,欣然同意,所以他第二任皇后还是出自杨家。晋武帝为何如此高兴?他正在提倡以孝治天下,怎么建立自己的形象呢?杨家声望非常高,对于注重门风的士族社会,这件婚事本身就具有礼的意义。此后各个王朝的皇帝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从西晋以后的历朝历代,皇后嫔妃有很多出自杨家,各朝皇帝都以迎娶杨氏女为荣。杨家男子也是人才辈出,这个家族的社会定位确立下来,历经数百年,给人的印象是有文化,重礼仪,门第高贵。从军功起家到士族名门,几百年的积淀,杨氏家族成为转型非常成功的事例。


在杨震原墓址上修建的杨震公祠


这样的事例当然不止杨家,中国古代家训家教培育出来有格调的家族繁多,故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其文化传统更加深厚而悠远。下面再讲一例。


唐朝公认的天下名门,有崔、卢、李、郑、王,其中的王家出自山东琅琊,也就是现在山东临沂地区。这支王家最初也是靠军功起家,太古老的起源传说就不去考证追究了,其真正成为众人瞩目的名门,是从秦朝的王翦与王贲父子开始的。


王翦是很能打仗的将军,他把作战的本领传给儿子王贲,王贲也成为一代名将。他们父子两人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参与了灭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的战役,对秦的功劳非常巨大。不用说,这时期的王氏是一个军功权贵家族。


王家功勋卓著,位高权重,秦朝以后的王朝也任用他们家的人,但这个家族并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尊崇。所以,王家虽然代有人出,入仕任官,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多大的提升。


东汉末至魏晋时代,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造成官场乌烟瘴气,激起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要求政治清明汇成一股浪潮。面对政治腐败的官场,有品格的士人不肯同流合污,他们洁身自好,以自己的言行成为天下楷模,民间自发评选出一批清流官员,共相表彰,蜚声海内。在这些人中,王祥赫然在列。


在史书中,王祥被描写得颇具传奇色彩。据说他的后娘不疼他,甚至恨他,虐待他,干活不给饭吃,百般折磨,没事就诅咒他,还给他下毒,总想弄死他,就因为他不是亲生的。然而,王祥对后娘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没有怨言。有一次,后娘生了重病,医生来了,号脉开方,这帖中药需要用黄河的新鲜鲤鱼做引子。那时候已是冬天,冰天雪地,哪来新鲜大鲤鱼呢?大家急得团团转,一筹莫展。王祥二话没说,奔出家门,跑到黄河冰床上,解开自己的衣服,趴在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封。他的行动实在太感人了,连老天爷都给感动得大发慈悲,让冰融化,鲤鱼跳了出来。王祥拿着鲤鱼救活了后娘。这个故事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感人至深,纷纷传颂,以至被列为二十四孝楷模。在古代传下来的《二十四孝图》中,那幅趴在冰床上的图画,描绘的就是这位至孝王祥的故事。


这则故事如果完全当真,恐怕很有疑问,里面有很多人为编造的情节,目的在于强化孝的观念,以致不近人情。统治者对孝顺故事的人为夸张与拔高,无非是为了把它绝对化,导向愚忠。因此,被统治者绝对化的故事,不可信的成分很多,我们完全不必把它太过当真。那么,这则王祥孝顺的故事有什么价值呢?就家族演化史而言,它告诉我们王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军功权贵的形象被忠孝礼法所替代,王祥本人是饱学之士,更以卧冰求鱼来凸显道德品质的高尚,这同前面介绍的杨家转型如出一辙,就是这个家族在政治黑暗的时代逆势崛起,以文化和品格的崇高而受到世人的敬仰。剥去后来被统治者粉饰之处,还是能看到王氏家族的转型过程。这个转型是真实的,从王祥以后,王家就代出名士,东晋王朝最主要的拥立者王导就出自这个家族。


王导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完全是一位儒学政治家的形象,并非乱世中叱咤风云的武将。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原士族不愿意被外族统治而纷纷南下。当西晋主力在河南地区被匈奴和羯族的军队围歼之后,南渡长江的各支士族联合起来,在王导的主持下,拥立实力微弱的司马睿为皇帝,建立东晋政权。当时各支士族之间矛盾重重,相互瞧不起,对前途缺乏信心。幸好王导品德才识为人推重,凭借此声望把大家团结起来,才保住南方半壁江山和汉文化。王导的号召力很大,在东晋前期举足轻重,所以当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王家的影响力和东晋皇室司马氏可以相提并论。由此可知,此时王家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有多高。


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代,王家出了很多人才,例如思想家王述,竹林七贤的王融等,都是饱学之士,也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引领风骚。有这么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个家族一定要出更多大人物。


东晋时代,王家出了一位至今都备受推崇的人物——王羲之,号称“书圣”,成为中国书法的象征。王羲之在家族文化的浸染之下,很有才华,十分潇洒。当时东晋的掌权者郗鉴,有一个女儿很漂亮,想嫁给王家。郗鉴跟王家提亲,王家当然很高兴,因为郗鉴也是名士。这么好的姻缘,谁不想要?王家子弟听说要娶郗鉴的女儿,每个年轻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走出来让郗鉴的管家挑选。看来看去都不太满意,管家点点人数,发现王家的孩子缺了一位,便问此人在何处?王家人告诉他,在东墙下面袒腹高卧的那位便是。此人自己躺在那里,逍遥自得,对迎娶豪门千金丝毫不在意,不来争取这份好事。管家走过去打量,公子清秀俊朗,一下子就相中了。回去跟郗鉴说,王家子弟都来争当郗家女婿,就一位没来,非常洒脱。郗鉴听了汇报,当即拍板,就要这位。此人便是王羲之,而此事流传出去,成为美谈,便有了成语“东床快婿”。


王羲之一生当了什么官,做出多少政绩,有多少人记得呢?他在政坛上做的所有事情,全部加起来都抵不上他酒喝微醺时写下的《兰亭序》。“永和九年(353),岁在癸丑”,王羲之与朋友聚会于会稽山下,曲水流觞,饮酒写诗。王羲之酒后提笔,给诗集写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举目望去,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俯仰天地,感慨万千,奔涌于笔端,遂成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无人超越。


《兰亭修禊图》 明 文徵明 故宫博物馆藏

王家从军功到思想艺术的转型,已经枝繁叶茂,根深蒂固。世道再乱,只要家族教育的学脉没有被斩断,将文化传承下去,这样的家族必定有人物出现,让家门发扬光大。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家教家训则令家族传承下去,文化不绝,香火不断。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在家族祠堂大门见到高悬的巨匾,写着:诗礼传家。



*文章节选自《良训传家: 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6)。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良训传家: 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韩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6

ISBN: 9787108059994  定价: 39.00元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购买)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 | 2017年6月


▲ 点击图片阅读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良训传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