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嘉莹古诗词课:千古常新的古诗十九首

2017-12-11 叶嘉莹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内容涉及很多人生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写出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几种感情的基本类型。这些感情来源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然而,《古诗十九首》却独能把这些感情表现得如此低回反复,温厚缠绵,动人心弦。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千古常新的根本原因。


* 文章节选自《古诗词课》(叶嘉莹 著 三联书店 2017年12月刊行)。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第三课  古诗十九首


文 | 叶嘉莹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十分奇怪的一组诗,它们非常易懂却又相当难解,艺术成就极高却又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人人读了心中都觉得有所触动,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的缘由。这一组诗,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编者为它们加了一个总题——《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但与一般的汉乐府又有所不同。它们是社会中下层文人所作,作者年代相近却并非一人,各诗所咏的内容也没有一定的次序或关联。然而,这十九首诗实在是代表着五言古诗早期的最高成就,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历代诗论家经常将之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古诗十九首》在写作态度上十分真挚诚恳,语言也相当平易浅近,丝毫没有后世诗人那种争新立异、逞强好胜的用心,但其意蕴之深微丰美,却经受住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反复挖掘,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得或有所感。清人陈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诗选》中说: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说得极好。《古诗十九首》所写的内容涉及很多人生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写出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几种感情的基本类型。这些感情来源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然而,《古诗十九首》却独能把这些感情表现得如此低回反复,温厚缠绵,动人心弦。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千古常新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看一看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一作“中带”,但一般认为“巾带”较胜),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凡是好诗,在它的文字之中都含有一种感发的力量,“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两句就是如此。“东城 ”,指的是东汉首都洛阳城的东城,这很可能是作者来到京城洛阳后的第一个印象。你看他的口气:那东城的城墙不但 “高且长 ”,而且 “自相属 ”。“属”是连接的意思,他说那城墙之间相互连接,没有一个终端,没有一个缺口,连绵不断,一望无边。这个形象给人一种什么联想呢?一般来说,“城墙 ”对人起着一个隔绝和限制的作用;而都城,不但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也是大家追求功名利禄的中心。读书人到京城是来 “求仕 ”的:要想实现政治理想,首先必须为自己在朝廷中找到一个位置。可是,你打得进去吗?《古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青青陵上柏》中说,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然而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洛阳城中繁华富丽,到处都是高车驷马和达官贵人,他们自相往来,互相利用,结成了一个官场的圈子,对外来的寒门之士是排斥的,不接纳的。你看,这“自相索 ”和“自相属 ”的口气多么相似!在这十九首诗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这种人生不能得志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拿来互相印证。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是诗人感情上的一个跳动和变化。带有象喻性的形象也由城墙转变为 “回风 ”和“秋草 ”。“回风 ”,是一种从地面盘旋而起的迅疾的风,它带着那么强大的摧伤力量远远地席卷而来,整个大地立刻就被笼罩上一片肃杀之气。但“秋草萋已绿”的形象就有些不好理解 ——碧绿茂盛的草本来应该是美好生命的象征,为什么在这里也带有一种悲伤凄楚的气氛?一般认为,草木枯黄才能引起人的悲哀,其实并不一定。杜甫有一首《秋雨叹》说:“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但下边接着说:“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诗人落泪,是因为担心那美好芬芳的生命不久就要受到摧残。李商隐有一首咏蝉诗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诗人悲哀,是因为草木无情,在蝉悲痛欲绝的鸣声中居然还是这么碧绿茂盛。诗人的感情都是敏锐的,他们的悲伤,有时是因为对未来的联想,有时是因为当时情景的对比和反衬,有时甚至并无道理可讲,纯属一种直感。“秋草萋已绿 ”——你不必考虑任何理性的解释,那就是诗人看到碧绿茂盛的秋草在回风中摆动,而引起内心的一阵动荡,即所谓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南唐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这是一个诗人自己也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是说四季更迭轮换得这么快,眼看着冬天就要来到,一年的日子马上就要过完了。这是诗人对光阴消逝的感慨。在中国诗歌中有一个传统的习惯:一提到光阴的消逝,往往接着就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无常。屈原《离骚》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紧接着就是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所以你看,这首诗在感情和形象上虽然不断地跳跃,但诗人的感发在进行中其实是很有层次的。他从城墙、回风、秋草,直到大自然四时的变化,正在一步一步地把读者的感发引向他心中真正的情意。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两句,读者可以有深浅两个层次的理解。从浅的层次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寒冷的晨风使我进一步意识到暮秋已经来临,从而心中感到一阵悲苦;蟋蟀已经叫不了多久了,这使我联想到人的生命不也是如此短暂吗?如果仅仅做这样的理解,这两句诗也能够给你一种感动,而且这种感动与诗的主题是相合的。然而,有一件事情实在是很奇妙:在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语言的符号经过长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联想,而且只有属于这一文化传统之内的人,才熟悉这种联想。西方语言学的符号学家把这一类语汇称作 “语码 ”。中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中国的诗歌中 “语码 ”也特别丰富。这里的 “晨风 ”和“蟋蟀”,恰好就是两个语码。而且,它们又恰好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中两首诗的篇名。《晨风》见于《诗经》中的《秦风》,开头四句是: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 ”是一种鹞鹰类的猛禽,这首诗从晨风起兴,由此想起了心中所思念的一个人。诗中并没有说明这是一个什么人。《毛诗序》认为,这是秦国人讽刺秦康公不能继承秦穆公的事业,不能任用贤臣的一首诗。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穆公时代是秦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时代。联想到这个背景,“晨风怀苦心 ”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一个才智之士生不逢时的感慨!《蟋蟀》见于《唐风》,开头四句是:“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说,蟋蟀已经躲进屋子里来叫了,说明时间已经到了九月暮秋,如果现在还不及时行乐,一年的光阴很快就要白白过去了。《毛诗序》说这是讽刺晋僖公 “俭不中礼 ”,认为应该 “及时以礼自虞乐 ”的一首诗。那么,后面 “蟋蟀伤局促 ”这一句除了感叹生命的短暂之外,就又包含了一层何必如此自苦、不妨及时行乐的意思在内。这就是中国的古诗!它把对时代与政治的感慨、与个人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而表达得又是如此温厚含蓄,不露锋芒!


既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人的青春又是如此短暂,那么该当怎么办才好呢?诗人说:“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荡涤 ”,是冲洗的意思。冲洗什么?冲洗那一切加在你身上的限制和拘束。人生如此短暂,你为什么总是要说的不敢说,要做的不敢做,要追求的不敢追求?你何苦又给自己加上这么多自我的约束?应该注意的是:这两句之中其实存在着一种矛盾和挣扎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也正是《古诗十九首》所涉及人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青青河畔草》一首,描写了一个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的女子,结尾两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所谓 “难独守 ”,说明她现在还是在 “守”,只不过心中正在进行着 “守”与“不守 ”的矛盾与挣扎。另一首《今日良宴会》说:“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意思是:我们曾经有过这么多的理想和追求,可是有谁能够真正如愿以偿?人生一世也不过就像大风卷起的尘土那样无足轻重,为什么你不寻找手段先去占住一个高官厚禄的地位?为什么你老是让自己过这种坎坷贫贱的生活?这也是一种 “守”与“不守 ”的矛盾。中国读书人很讲究操守,儒家主张一个人必须有所不为然后才能够有所为。可是,当整个社会都在堕落的时候,当你的理想和志意全部落空的时候,当你沦于贫穷与痛苦之中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你的操守吗?你是否也该不择手段地去追名逐利?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这个矛盾面前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和抉择。


南宋词人辛弃疾,一个志在为国家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豪杰,当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排挤,所有的理想与志意都不能实现的时候,他说什么?他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又是中国古人的一个传统:当他们在事业上失意的时候,往往就去向美酒和美人之中寻求安慰。好,现在我们的诗人也要放荡自己的情志,去追求一位美人了。可是你看,他写放荡的情志依然写得这么美,这么富于象喻性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中,提到美人,往往暗喻君子;提到衣饰的美好,往往暗喻品德的美好。你看诗人所追求的这位美人,既有“颜如玉 ”的本质美,又有 “罗裳衣 ”的服饰美,更有 “理清曲 ”的才能美。而且还不止如此,她与诗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内心感发的交流。何以见得?古人认为,音乐的声音是可以传达内心情意的,但只有知音才能听懂。“音响一何悲 ”的“悲”字,说明诗人已经听懂了乐曲声中所传达的情意。“弦急知柱促 ”,表面上是说琴弦绷得很紧,所以琴声十分高亢急促,但在实质上,这一句是在强调弹者和听者之间心灵上所产生的那种相互感应有多么紧张、强烈。——这话真的很难说清,也许只有直觉的感受才能够体会。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两句写得也很妙。马的奔跑叫 “驰”,而内心在不停地思量,也是一种 “驰”,当你的心在 “驰”的时候,手却在下意识地把头巾和衣带整理好,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此时你的心里所产生的是一种尊敬而严肃的感情。清末诗人龚定庵曾写过一首小诗:“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赋遂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道寻春为汝归。”王国维批评了这首诗,因为它字面虽然高雅,感情却十分轻佻。《古诗十九首》与此相反,它的语言虽然大多很浅近,但感情却极其真挚而深厚。诗人沉吟的结果是 “聊踯躅 ”——没有冒昧地向前,这同样表现了一种感情上的尊重与严肃。那么,诗人现在心中所想说又不敢说的是什么呢?是“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这两句仔细想来有点儿不合逻辑,但却正合诗人现在急于想把话说出来的心情。其实他是想说两个愿望:第一个是,我愿意和你化为一对燕子,永远双飞双栖;第二个是,如果我变成了一只燕子,而你还是你的话,我就愿意衔泥做巢在你的屋檐下,永远陪伴着你。由于诗人心中的感情还在 “驰”,而奔驰的感情是很难在语言上节制反省的。所以他就把两个愿望急忙地并成了一个。这在理性上固然不合逻辑,但从感情上却比较容易明白。


这就是《东城高且长》!它包含着丰富的象喻、多方的感慨、人生问题的沉思、历史文化的传统 ……诗中所蕴蓄的,比说出来的实在要多得多!对这样的诗,你很难用语言做出确切的解释,也无法摘取它的某一字某一句来说明它的好处。它外表浅明易懂,内涵深远幽微;它感发的生命丰富活泼,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


不过,在这一课结束的时候我要提醒大家:要想真正读懂《古诗十九首》,只了解这一首是不够的。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有一致性,但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你只有做到 “涵泳其间 ”——整个儿地被它们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才能得到那种温厚缠绵的味道,才能明白历代诗论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给予它们那么高的评价。但由于篇幅所限,本课作品选注只选了十九首中的六首供大家参考,其中有三首做了一些欣赏重点的提示。


【作品选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1〕,与君生别离〔2〕。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3〕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4〕。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5〕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6〕勿复道,努力加餐饭〔7〕。


【注】〔1〕行行:越走越远的样子。〔2〕生别离:指与“死别”相对的“生离”。〔3〕这两句,有人认为是喻不忘本,有人认为是喻同类相求,也有人认为是喻南北暌隔之感。〔4〕人渐瘦,所以衣带渐宽。〔5〕顾:念及;反:同“返”。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比喻邪佞之谗毁忠良,有人认为是比喻游子在外有所惑因而负心不归。〔6〕弃捐:可以指被抛弃捐舍,也可以指把悲哀丢开不要再提起。〔7〕此句亦可作自劝与劝人两种理解。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它的感人之处在于:明明知道相见的日子无期,相待的年华有限,但依然不肯放弃希望。“努力加餐饭 ”的“努力”二字中,充满了在绝望中强自支持的苦心,好像是想用人力的加餐来战胜天命的无常,以坚持等来那一线的希望。所以,这首诗所表现的已不仅是一种极深刻的感情,同时也是一种极高贵的德操。历代对这首诗所写的是居者还是行者,是逐臣还是思妇,一直有争论。但我以为,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深情和德操,无论对居者、行者、逐臣、思妇,或者是任何一个经历过离别痛苦,却仍然一心抱着重逢希望不甘放弃的人,都有着它永恒的真实性。另外,这首诗在语意和语法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点,而又正是这个特点,造成了这首诗对读者多种解说与感受的高度适应性,使意念活动的范畴更加深广丰富起来。这一点是我们欣赏《古诗十九首》时所不可不知的。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1〕,阿阁〔2〕三重阶〔3〕。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4〕杞梁妻〔5〕。清商〔6〕随风发,中曲〔7〕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8〕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9〕稀。愿为双鸿鹄〔10〕,奋翅起高飞。


【注】〔1〕窗格子雕的都是玲珑剔透的花纹。〔2〕阿阁:四面有檐的高大的楼阁。〔3〕三重阶:高楼有多重平台。〔4〕无乃:莫非。〔5〕杞梁妻: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的妻子。杞梁战死,其妻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这里用“杞梁妻”,是强调楼中歌者的孤独悲哀。〔6〕清商:乐曲名。〔7〕中曲:曲子的中段。〔8〕慷慨:内心的感动激发。〔9〕知音:能听得懂曲中情意的人。〔10〕鸿鹄:据《史记 ·留侯世家》载,汉高祖作《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


在这首诗里,美丽的高楼、始终未露面的女子、楼上传下来的弦歌声 ……很多形象都具有象喻的含义,能引起人丰富的联想。它与《行行重行行》的区别在于:《行行重行行》虽然也有很丰富的含义,但那些含义都是可以落实的,能够从语言文字上推求的,因而也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这一首诗丰富的含义完全在神不在貌,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对高飞远举的向往追求,也可以体会到一种甘于寂寞、处身高洁的感情和持守,还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寂寞中对寻求一个知己的向往。这些丰富的感发联想,可以把你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1〕当窗牖。娥娥〔2〕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3〕,今为荡子〔4〕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注】〔1〕皎皎:明艳照人的样子。〔2〕娥娥:娇美貌。〔3〕倡家女:指歌妓。〔4〕荡子:在外乡漫游的人。


这首诗中这个不甘寂寞、擅自炫耀的 “倡家女 ”的形象,也未始不可以使人联想成是一个男子的象喻。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做学问也好,干事业也好,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成名或是为了其他一些目的,他们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 “一失足成千古恨 ”的悲剧结局 ……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1〕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2〕。洛中何郁郁,冠带〔3〕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4〕遥相望,双阙〔5〕百余尺。极宴〔6〕娱心意,戚戚〔7〕何所迫?


【注】〔1〕斗酒:指数量不多的酒。《史记 ·滑稽列传》:“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2〕宛:指东汉南阳郡的宛县;洛:指东汉京都洛阳。〔3〕冠带:指顶冠束带的贵人。〔4〕两宫:洛阳城内有南北两宫,相去七里。〔5〕阙:宫门前的望楼。〔6〕极宴:穷奢极欲尽情宴乐。〔7〕戚戚:忧愁貌。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1〕。弹筝奋逸响〔2〕,新声妙入神。令德〔3〕唱高言〔4〕,识曲〔5〕听其真〔6〕。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7〕。人生寄一世,奄忽〔8〕若飙尘〔9〕。何不策高足〔10〕,先据要路津〔11〕!无为守穷贱,坎轲〔12〕长苦辛。


【注】〔1〕难具陈:难以一一述说。〔2〕逸响:不同凡俗的音响。〔3〕令德:指有美德的人。〔4〕高言:高妙之论。〔5〕识曲:知音的人。〔6〕真:指曲中真意。〔7〕俱未申:都没有说出来。〔8〕奄忽:急遽。〔9〕飙尘:暴风卷起的尘土。〔10〕高足:良马。〔11〕要路津:指重要的位置。〔12〕坎轲:车行不利,引申为人不得志。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1〕,遥望郭北墓〔2〕。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3〕,杳杳即长暮〔4〕。潜寐〔5〕黄泉下,千载永不寤〔6〕。浩浩阴阳移〔7〕,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8〕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9〕纨与素。


【注】〔1〕上东门:洛阳东城有三个门,最北头的叫上东门。〔2〕郭北墓:指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的墓群,东汉王侯卿相多葬于此。〔3〕陈死人:死了很久的人。〔4〕长暮:长久的黑夜。〔5〕寐:睡去。〔6〕寤:醒来。〔7〕阴阳移:指四时运行。〔8〕服食:指道家服食长生之药。〔9〕被服:穿着。

《古诗词课》 叶嘉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01

ISBN: 9787108060334 定价:58.00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购买)


全书共三十六课:上编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最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通过这三十六课,读者可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演进脉络,由此可以获得进一步一窥古典诗歌堂奥的钥匙,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每堂课后,均附有叶嘉莹亲自注释、简析的“诗词选注”,精解中国最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你进入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 | 2017年11月


▲ 点击图片阅读


艺术即为谎言,但是这种谎言能让我们领悟真实。——毕加索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古诗词课》,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