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去是故土,现在是他乡 | 蒙古国考察掠影(附:行程)

2018-01-26 罗丰 尔东强等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图文节选自《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罗丰 著 三联书店2018年1月刊行)。图文编辑:李猛工作室(微信ID:Studio_LiMeng),转载请与李猛工作室联系。



过去是故土,现在是他乡


请输入标题     bcdef

2006年我在哈佛访问﹐不得不忍痛谢辞蒙古国考察这一难得的机会。如今此书出版,书中见闻让我感羡不已。罗丰不仅是一位考古学者﹐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人,渊博而不囿于学科﹐对周遭的人、事﹑物,认知十分敏锐﹐因而常有独到创见,并时作惊人之语。这本综合记游﹑学术﹑怀古﹑思今的旅行杂记﹐最能表现我所认识的作者。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体认﹐“跨界旅行” 何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冲击。(王明珂)


读罗丰此书,仿佛多年前那个多雨的蒙古之夏,那种白天坐车飞奔,晚间在草地扎帐篷的野外生活,猛然间都在眼前重现。伊德尔河边飘着迷人药香的艾蒿,金色落日下的乌里雅苏台古城,末世般的火山熔岩景观,以及我们借助头灯,一边听雨滴敲打帐篷,一边写考察笔记的那些草原之夜。往昔已是异乡,因了这些文字,往昔都是美好。(罗新)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自序(节选)


文 | 罗丰


与以前的随意游荡有所区别,本次考察活动,罗新兄谋划了好长时间。从人员构成、野外路线,到交通工具、行囊装备、沿途食宿,都有考虑,想得仔细周全。整个活动历时半个月,过程中除我小有波折,全队并无大的周折,大家兴尽而归。


过往的旅行,我只有简单的记录,并无详尽的笔记。蒙古国考察略有不同,我觉得属于半专业考察,应该有合乎一定水准的日志,方可匹配,不虚此行。考察伊始,便将沿途所见与考察活动的大致情况,分别写在两个笔记本上。科布多会议上,大家群情激昂地领取了写作任务。回来后,却都是忙人,年复一年,大都不曾兑现诺言。在遭到罗新兄一本书序文中公开批评后,我有点挂不住,翻箱倒柜,找出笔记,翻开照片,又查点资料,每日抽空整理一点,断断续续持续两个月。事遇偶发,停下。一停又是多年。眼下,至那次活动已近十年,近日才腾出手来,续完。当时清晰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忘了许多。印象最深的只有蒙古医院和睡帐篷时脊背的酸痛。好在主要以整理日记为主,尚能勾连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方有当下的模样。


细说起来,我们对周边的兴趣并不大,尤其是那些落后于我们的国家。蒙古,就是典型例子。在对欧美包括日本的城市如数家珍的国人眼里,对自己的左邻右舍却置若罔闻。我们经常开玩笑,国人所知蒙古有两个地名,一是乌兰巴托,另一叫温都尔汗。前者拜小学教育所赐,后者则是一个著名的坠机案发生的地方。


蒙古,是一个值得现代中国关注的地方,与它的联系,可上溯至数千年前。强盛的蒙古帝国,从那里兴起,横扫欧亚大陆。百年前还是中国人的属地。过去是故土,现在是他乡。汉文化的影响消失殆尽,仅仅用了几十年。逝去的百年,蒙古发生的事情,超过以往许多世纪。又过了些年,我们步许多人的后尘,来到曾经熟悉的陌生国度。我们短暂来过,记录下一孔之见。


蒙古国考察团行程


蒙古国考察团行程图


第 1 日

7.11日程安排:


到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Ulaanbaatar),

参观苏赫巴托广场,

参观蒙古国立民族历史博物馆。


| 细雨中的苏赫巴托广场


| 成吉思汗巨型雕像

国庆节已经到了

伟大的成吉思汗雕像

却依然尚未落成

看来蒙古人并没有特意要赶在

节日前竣工的习惯


| 鹿

鹿是草原牧人熟悉的动物

突厥制造它时

明显要精致得多

〔尔冬强摄〕




第 2 日

7.12日程安排:


从乌兰巴托(Ulaanbaatar)启程,

前往哈拉和林(Harhorin),

行程380公里。

早晨出发,

途中看一些有阿拉伯文的石碑和穆斯林墓葬,

下午抵达哈拉和林。


| 从午餐处观远山、草地、羊群〔尔冬强摄〕



| 阿拉伯文墓地

矗立在色尔腾墓地上的

伊斯兰教信徒石碑

〔尔冬强摄〕


| 哈拉和林宾馆、蒙古包

远眺我们的宿营地哈拉和林宾馆

公路旁边的哈拉和林宾馆

由一幢小楼

和二十多顶蒙古包组成




第 3 日

7.13日程安排:


上午参观哈拉和林周边的文物古迹和额尔德尼召(Erdenezun)博物馆;

下午在考察巴彦高勒宫遗址(13—14世纪)、

被称作“杜尔布勒金古特”(中文意为“四方城”)的回鹘古和九姓回鹘牙帐城(Har balagas)

行程90公里。


| 规模宏大的额尔德尼召喇嘛庙


| 喇嘛教白塔

额尔德尼召内的建筑

都是民主化以后

重新建修的

这座藏式白塔

为仿元式建筑


| 鄂布尔哈布其拉

回鹘时代的遗存

海拔1499米

工地上空无一人

一些工具并未收拾

显然正在发掘


| 九姓回鹘可汗碑碑额

对九姓回鹘可汗碑上的

鲁尼文、粟特文的研究

实际上就是这两种

文学的学术史

最近日本学者

森安孝夫又在其中发现

关于景教僧尼的词语




第 4 日

7.14日程安排:


考察13世纪突厥毗伽可汗及阙特勤碑;

考察呼塔格山的突厥墓葬和希伯陶勒盖的文物。

行程150公里。


| 硅化木石堆〔尔冬强摄〕


| 梯卡文物保护仓库

土耳其与蒙古国合作项目

所修建的文物保护设施


| 文物仓库中的毗伽可汗碑

被雷电劈为数块的石碑

经土耳其人的仔细修复

重新竖立起来

只是并未移回原地


| 阙特勤碑

汉文文字出自唐玄宗之手

其中的隶书

很可能也是唐玄宗亲笔书写

史书记载玄宗善隶书


| 可汗墓前杀人石

比起长长排列的杀人石

我们明显不够用

〔尔冬强摄〕


| 突厥墓葬

上面是石块堆砌的封土

石堆下面一般是竖穴墓坑


|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过程示意图




第 5 日

7.15日程安排:


早晨从哈拉和林出发,渡过塔米尔(Tamir)河,

考察位于后杭爱省巴特曾格勒(Battsengel)县境内的“塔林赫日姆”(中文意为“草原之城墙”)古代遗址,

考察位于呼德根陶勒盖的匈奴墓葬,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考察位于绍勒毕乌拉的匈奴墓葬,在此露营。

行程150公里。


| 索勒比山匈奴墓地面的石围圈


| 匈奴墓地与北塔米尔河

蜿蜒流过的塔米尔河,似乎并不宽阔

远远望去更像一条银色的细丝带

大家都看出这条银带宛若一张弯曲的大弓

镶嵌在绿色的草原上

匈奴墓地就坐落在弯弓的曲径处

面对长河,背靠山冈,有序排列



| 匈奴人下葬时的场景复原图

匈奴人挖好墓穴后

用圆木堆砌摆牺牲

杀马以祭




第 6 日

7.16日程安排:


考察希波尔廷山口的鹿形石碑和石圈墓,

再进入后杭爱省省会车车尔勒格(Tsetserleg),

参观博物馆,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出发,到达巴彦查干山谷考察那里的

鹿形石碑、石圈墓和墓葬,之后在此露营。

行程250公里。


| 围着敖包转三圈慢慢地已成习惯〔尔冬强摄〕


| 雨天

博物馆所在地是座喇嘛庙

背后有一座小山

我们抵达时

烟雨笼罩着山顶

周围有许多常青的柏树


| 法轮

屋脊中间有一金色转轮

两侧各一昂首竖耳的金鹿

金色轮子代表法轮

两只鹿则表示众生灵在听法

这种形式是公元8世纪前后在西藏形成

后成为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造型


| 建筑

左右两侧,五开间二层楼房

青砖白墙,藏式风格

格子窗的栏板上通雕莲花图案

柱梁间密密排着三层木枋

枋檩下也雕花,显得华丽异常


| 蒙古包内景


| 蒙古包陈设平面图


|《蒙古一天》中蒙古包内景


| 博物馆内的鹿石

方柱形的鹿石

由田野移至博物馆

上面刻有太阳、月亮

下部奔跑的鹿被蜷曲在一起


| 鹿石



| 泰哈尔巨石

坐落在塔米尔河谷的巨石

远远望去

犹如一座纪念碑

早在突厥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 系着红带的狗


| 特勤河


| 索伦格廷达阪路边的敖包


| 准备晚饭

夜幕降临时

我们的厨师开始准备晚饭

〔尔冬强摄〕




第 7 日

7.17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越过绍龙高特山口,

到达扎布汗省的大乌拉(Ikh Uul)县境内,

考察那里的突厥时期的龟形石碑和祭奠建筑物的遗址,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继续前行到达扎布汗省的陶松臣格勒(Tosontsengel)县境内,

考察伊德尔(Ider)河河谷的墓葬和石圈墓,在此地露营。

行程250公里。


| 原野上空的彩虹〔尔冬强摄〕



| 火山熔岩、松树


| 乌古木尔胡须墓上的大石堆


| 胡须墓(3号)平面图〔刘文锁绘〕


| 在雨中

大雨中仓皇逃窜的我

被适时记录下来

〔罗新摄〕




第 8 日

7.18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到达扎布汗省的台勒门(Telmen)县境内,

考察伊德尔河河谷的鹿形石碑、墓葬、石圈墓和岩画,

在此地露营。

行程230公里。


| 033号鹿石〔尔冬强摄〕


| 橱窗上的蒙古国徽


| 鹿科动物标本

扎布汗省博物馆里

自然标本是一个重要方面

梅花鹿标本被安置在丛林之中


| 蒙古驿站图

帝国范围的扩大统治者要求迅速

了解帝国内部发生的一切

即使他们远在数千里之外

蒙古通往汉地的驿道

早在13世纪已经建立

拉施德说哈拉和林—北京

之间有37个驿站每处有一个人

道路上每天有六头牲畜拉的牛车

有五百辆之多在行走

〔尔冬强摄〕


| 关帝庙碑

断为两截的关帝庙碑

竖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

碑座雕刻有双鹿回头图案

〔尔冬强摄〕




第 9 日

7.19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到达扎布汗省的乌里雅苏台(Uliastay)市境内,

参观博物馆,  在此吃午饭。

下午继续出发,靠近奥特根腾格尔山(Otgon Tenger Uul)看看,

拍些照片以后返回,就近住宿。

行程230公里。




第 10 日

7.20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顺着宝尔赫河,

考察沿河的一些文物,在此吃午饭。

下午到达额尔德尼海尔汗(Erdenehayrhan)县境内,

考察那里的墓葬和石圈墓,在此露营。

行程250公里。


| 别看这堆小小的篝火,竟然足足燃烧了几个小时,当然及时地添柴火是必要的〔尔冬强摄〕


| 未能目睹的於都斤山

游牧人心中的圣山

常常出现在汉文史籍中

〔尔冬强摄〕




第 11 日

7.21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途中吃午饭,考察一些墓葬和文物。

下午到达扎布汗省的都勒伯勒金(Dorvoljin)县境内,

穿过县城直奔科布多(Hovd)市,在科布多市住宿。

行程320公里。


| 湖边悠闲的牛群〔尔冬强摄〕


| 驼群

前往科布多途中河谷里的驼群

草原上放养骆驼一连几天并不需赶回

因为不用每天饮水



|《蒙古一天》中烫马印的场景


| 带有“天”字的马印


| 科布多地区

9个蒙古部落的

马印图案


| 队员们的“科布多会议”




第 12 日

7.22日程安排:


上午参观考察科布多市附近的文物古迹,

下午考察科布多省曼汗(Manhan)县境内的

岩画、石器时期的山洞和匈奴墓葬等等,野外露营。

行程150公里。


| 广袤的绿色直扑山巅,没有色差的过渡,景色壮丽

〔尔冬强摄〕


| 噶尔丹

黑夜将至

噶尔丹的前途究竟在哪里

〔尔冬强摄〕




第 13 日

7.23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攀越阿尔泰山,途中吃午饭。

越过阿尔泰山,晚上进入布尔干(Bulgan)县境内,

考察一些墓葬和岩画,野外露营。

行程350公里。


| 转场的驼队已经远去,队员们却久久不肯离开

〔尔冬强摄〕


| 山谷里的绿树、溪水

黄色的花岗岩

壁上寸草不生

溪畔绿色的树木

与河水明暗相映




第 14 日

7.24日程安排:


中方学者通过边境进入新疆,

蒙方人员从边境口岸返回,

大约四天回到乌兰巴托。

行程2100公里。



| 蒙古高原上展翅高飞的雄鹰


| 考察工具〔尔冬强摄〕


| 记录本




考察路上一路相伴的各国队友:


罗新、张帆、郭润涛、刘文锁、

李肖、孙正军、胡鸿、敖其尔、

党保海、钢巴、尔冬强、丹青、

司机嘎那、柏清韵


结语



罗丰,1962年生,1978年入宁夏固原师专中文系,曾供职于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现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从事北朝至隋唐历史考古、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及北方游牧民族考古研究,著有《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等,获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



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

罗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59611 定价:69.00元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购买)



【相关专题】

蒙古国纪行:追寻漠北高原历史上的主人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 | 2018年1月

▲ 点击图片阅读

沉淀历史 唤醒时间 遇见自己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蒙古国纪行》,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