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尖:《幌马车之歌》完整了我对《悲情城市》的理解

毛尖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19-05-16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幌马车之歌》是蓝博洲竭尽前半生之力探索台湾20世纪左翼志士生命史的结晶,整本书以高度的克制和简洁介入历史叙事,轮番出场的真名实姓人物,从历史的硝烟中返还,有的自白,有的告白,有的坦白,共同拼出了一幅以钟浩东为主线的二十世纪前半期台湾左翼青年群像。在蓝书的影响下,导演侯孝贤据故事中的部分原型创作了电影《悲情城市》与《好男好女》。于是,书和影像,在演绎同一段历史时,便有了可探讨之处。作为侯孝贤影迷的毛尖老师,通过读《幌马车之歌》,更新了对两部电影的认识与评价,甚至有些惊惧地感到,电影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涂抹历史,不由发出时代需要蓝博洲的感慨。


在政治境况更为复杂的今天,重新打开《幌马车之歌》,触摸一段曾被掩盖或扭曲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台湾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在两岸历史的长河中所站的时空位置,从而作出自我反省与批判。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保马(ID:PourMarx),经作者授权转载。


《悲情城市》剧照


文 | 毛尖


我是侯孝贤电影的粉丝,电影课上到台湾篇,总会选侯孝贤,不过,我不太敢用《悲情城市》,虽然我喜欢这部电影。


《悲情城市》一直有根刺在我心头。电影中后部,梁朝伟扮演的文清目送同房难友吴继文、蔡东河赴刑场,随后监狱里响起肃穆的送行合唱,听不懂歌词,因为是用日文唱的。对国民党政权感到绝望的左翼青年,选择旧宗主国的流行歌曲来结尾人生,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还看了一些相关评论,发现连日本学者都对牢房的日文送行曲感到奇怪,田村志津枝调查说,九•一八事变第二年,由山田作词、原野为二作曲、和田春子演唱的“幌马车之歌”正式发行;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掀起了满洲热潮,这首“幌马车之歌”就是“歌唱满洲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歌曲”。


《幌马车之歌》谱子


这首很快成为日本军歌的《幌马车之歌》,在日本学者四方田犬彦、藤井省三的侯孝贤论述中,也都提到了,但也由此更加深了我的困惑,直到我的师兄罗岗送了我一本蓝博洲的著述《幌马车之歌》。最近,北京三联书店新推出增订版,又重读一遍。


历史与证言:非虚构的台湾往事——“幌马车之歌”系列二种新书座谈会  右起:毛尖、罗岗、陈建功、蓝博洲、赵刚、张慧瑜、舒炜


看了蓝博洲的书,才了解了这首歌的悲情脉络和前世今生,也因此默默给《悲情城市》去掉了一颗星,因为电影对这首歌的征用是去语境的。


这么说吧,发生在蓝著中的这首歌,是集合了历史桑变、时代印痕和个人记忆的一个深渊。面子上,它是书中男女主人公,台湾抗日青年钟浩东和蒋碧玉之间的一首“情歌”,按蒋碧玉的说法,是她在帝大医学部当护士时,钟浩东教她唱的。当时他们都以为是一首苏格兰民谣,唱的是乡愁,“黄昏时候,在树叶散落的马路上,目送你的马车,在马路上幌来幌去地消失在遥远的彼方”。钟浩东喜欢这首歌,因为词曲让他想起台南家乡,和钟浩东一起被捕入狱的左翼青年林书扬后来回忆,钟平时都是唱一些大陆左翼青年的歌,在处刑的早上大家一起为他唱幌马车之歌,只是因为他的夫人喜欢,“不是这样的话,谁愿意唱着日本的流行歌曲去赴死呢?”


左:病后初愈的青年钟和鸣(即钟浩东)

右:初识钟和鸣的少女护士蒋碧玉


林书扬说出了一个时代的难堪和愁痛,钟浩东和蒋碧玉的青春和爱情因此也就事关时代和历史,否则,用日语唱的歌曲,怎么会不知道是日本的流行歌曲呢?日本殖民台湾末期,台湾人听读写日语的理解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七,《悲情城市》中,日语就和闽南语、粤语、上海话混杂使用,钟浩东自己也是受日本教育长大的一代,按《幌马车之歌》中萧道应的说法,“我跟钟浩东,基本上就是日本帝国主义通过麻醉教育,刻意要培养成为‘皇民意识发扬’的一代人”,所以,尽管钟浩东从少年时代就自觉抵抗日本的同化教育,但日本和日文却是普遍又日常的存在,理解了这层,钟蒋的日文情歌也就没什么意外,钟蒋一代的辛酸也更浮出地表,但是,《悲情城市》中,对“幌马车之歌”的挪用,没有钟蒋爱情的前情提要和日治政治描述,便莫名其妙美化了台湾人对日本的感情,搞得“幌马车之歌”成了一曲日式乡愁。


《幌马车之歌》歌词大意

黄昏时候

在树叶散落的马路上

目送你的马车

在马路上幌来幌去地消失在遥远的彼方

在充满回忆的小山上

遥望他国的天空

忆起在梦中消逝的一年

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马车的声音

令人怀念

去年送走你的马车

竟是永别


蓝博洲的《幌马车之歌》则不至引发这种误会。整本书以高度的克制和简洁介入历史叙事,轮番出场的真名实姓人物,从历史的硝烟中返还,有的自白,有的告白,有的坦白,共同拼出了一幅以钟浩东为主线的二十世纪前半期台湾左翼青年群像。就像侯孝贤的电影《好男好女》所描述的,钟浩东蒋碧玉和他们的战友萧道应夫妇一起,九死一生回到大陆参加抗战,还把他们各自的头生子送人为了继续前行,抗战胜利后回到台湾投身教育,钟浩东赶赴基隆中学任校长,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反动很快让他们对“白色祖国”绝望而转向“红色祖国”,地下斗争没几年,他们便被捕入狱。一九五〇年十月十四日,钟浩东、李苍降和唐志堂三名志士,被宪兵枪决。


电影《好男好女》中蒋碧玉(左一,伊能静饰)向生父禀报要去参加抗战的剧照


作为国民党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时代无数牺牲者中的一个,钟浩东的历史,如果没有蓝博洲的打捞,现在应该还结着蛛网,甚至可能被彻底遗忘。而台湾二十世纪历史,如果没有钟浩东们的剧照,就是断裂的。在政治境况更加复杂的今天,重新打开《幌马车之歌》,用序作者赵刚的说法,我们将“重又看到他们,以及看到他们身后的无穷前行者身影,于是这将鼓舞我们意识到今天的我们也并非全然孤独无助”,赵刚因此说,蓝博洲挑战了历史终结论。


这个挑战的价值,今天可能还不明晰。而对于我个人来说,《幌马车之歌》完整了我对《悲情城市》的理解,也抚平了《好男好女》曾经带来的些许不快,换句话说,侯孝贤选了《幌马车之歌》中最凄凉荒谬的场景进行创作并且将之放大,而无论是“幌马车之歌”还是钟浩东蒋碧玉参加抗战差点被枪毙这个事,在蓝博洲笔下,都是有非常准确的语境和历史结构的。不知道侯孝贤有意还是故意,反正,看完书再去看《悲情城市》,看到结尾打出的字幕和《幌马车之歌》的时间表严重不符,我就几乎有些惊惧地感到,这么好的台湾导演,都在有意无意地涂抹历史,这个时代,实在太需要蓝博洲了。




幌马车之歌[增订版]

蓝博洲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3

ISBN:9787108052070 定价:55.00元


本书在寻访幸存者及其亲友并搜集查阅大量机密档案的基础上,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描绘了客家籍台湾革命青年锺浩东短暂而炽热的一生——从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到九死一生回国投身抗日,再到为改革台湾社会献身教育事业,直到最后为了台湾的解放慷慨赴死,为理想牺牲。


作者以众多类似的“锺浩东们”作为背景,在史料、记录、文学的交错纷呈中,力图将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被刻意湮灭甚至扭曲的台湾近现代史还原重现。在追索这些青年的革命事业与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本书向我们坚定地传达着历史深处所蕴藏的力量,借助这一力量,读者能以全新的视野去亲近那段充满伤痛与遗憾的海峡两岸的记忆。


本书曾被选为台湾地区1988年最佳小说(洪醒夫小说奖),1991年《联合文学》十大好书作家票选第一名,侯孝贤依据此故事中的部分原型创作了电影《悲情城市》与《好男好女》,并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


幌马车之歌续曲

蓝博洲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3

ISBN:9787108062512 定价:52.00元


本书向我们呈现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牺牲的三位台湾青年李苍降、蓝明谷、邱连球的生命故事。他们出生于日据统治下的殖民地台湾,不得不接受日本所实行的“皇民”和“奴化”教育,对于民族压迫有着切身的感受,自年幼起就具有强烈的抗日精神与祖国意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投身到抵抗外来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与自强的历史浪潮中,将自身的理想与祖国的解放、台湾的回归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看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因而在思想上主动向共产主义靠近并在台湾参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并因此最终在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被国民党情报机关逮捕、刑求直至处决。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 | 2018年7月


▲ 点击图片阅读


我们的文明建立在万千书籍的多样性上:只有像一只彩蝶从各种语言、对立与矛盾中吸食花蜜那样,不断在各种书页中游走追寻,你才能发现真理。——卡尔维诺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幌马车之歌二种,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