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斯坦伯格:“如果一个艺术家用一条线来画画会怎么样”?

汪家明 编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19-05-16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索尔· 斯坦伯格(1914 ─ 1999)是20 世纪最重要的漫画家、艺术家之一。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妙的构思记录下了他所经历的大时代图景,影响了许多后辈画家。斯坦伯格漫画的最大特点是细细的、无所不能的线条。无论是人物、衣饰、动物(狗、猫、马)、树木、花草、建筑物、马路、汽车,甚至草写的字母都能变成一根根线条,游弋在他笔下。那线条优美、流畅、轻灵、果断,单纯而又丰富。他是生活中美妙线条的发掘者。他告诉人们:线条无处不在,世界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将万物简化,重新定位,一切臃肿、含混、五色乱目的东西都变得清晰明了。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也许,当代没有一位画家能比斯坦伯格更多地了解所谓想象的原理;在漫画、海报等功能性艺术领域展现人类机智的漫画家斯坦伯格,是我们时代的大师……”


*图文摘自《线条:斯坦伯格的世界》(汪家明 编 三联书店2018-9)。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索尔· 斯坦伯格(1914 ─ 1999)是20 世纪最重要的漫画家、艺术家之一。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妙的构思记录下了他所经历的大时代图景,影响了许多后辈画家。他从不满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二十七岁起定居美国。由于作品的影响力,他被邀参加1946 年在MOMA 的“十四个美国人”艺术展;从20 世纪50 年代至1999 年,他因为长期给《纽约客》供稿而名声日盛,前后共为《纽约客》画了八十七个封面、一千多幅插图,成功将面向大众的插画推到了高雅艺术的高度。


1


斯坦伯格是犹太人,1914 年6 月出生于罗马尼亚南部布泽乌县的小城勒姆尼库瑟拉特。当时罗马尼亚正在逐步从使用儒略历转向格里高利历,有些混乱,所以他的具体生日至今有些疑问。他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姐姐丽嘉,姐弟俩的感情非常深。


“一战”结束后,斯坦伯格的父亲经营一个制作绘有彩图的纸盒子的小工坊,生意很好。那时候资源紧缺,他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玩具,就在父亲的工坊里玩一些做盒子剩下的下脚料,这些下脚料上有各种图案和印刷的文字。所以,后来当批评家们称赞他作品中非常有特点和个性的文字时,他说:“这些也不是什么伟大发明,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些东西。”他在学校说罗马尼亚语和法语,在家说意第绪语。他的两个舅舅以画商店招牌为生,一个姨夫开了家文具店,也卖书。他经常到那个文具店里看书。他最喜欢《一千零一夜》,因为里面描写了很多“几乎一丝不挂的东方女人”。


作为犹太人,年轻的斯坦伯格的生活出路并不多。在当时的罗马尼亚,犹太人被禁止从事很多职业。“一战”后的罗马尼亚大兴土木,重建在战争中损坏的建筑,建筑师成为不少犹太人的理想职业。斯坦伯格也是这么考虑的,但是很可惜,因为好几门科目很差,尤其是数学,他没能考上布加勒斯特大学的建筑系。学习了一段时间文科以后,他想要出国去读建筑,就说服了父母为他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和同学研究了不少欧洲学校,因为法国和德国生活昂贵,最后选定了意大利米兰的一所学校。意大利与罗马尼亚在语言文化上同源,也让他觉得这个选择不错。


2


1933 年9 月他来到米兰,在皇家理工学院学习建筑。他认识了一个当地的学生叫波兹,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话题,常常聊到深夜。他结结巴巴的意大利语成了障碍,两个人开始用法语交谈,有次讨论到“如果一个艺术家用一条线来画画会怎么样”的话题,斯坦伯格印象深刻,一生都未忘记。就这样,他们的交往持续了数十年。


斯坦伯格在米兰的时候几乎整天在外面转悠,但他不去外国人趋之若鹜的美术馆。他带着画夹子画速写,或者渴望地盯着街上食品店的橱窗,透过玻璃看里面的各种可口食物,也通过玻璃的反射偷偷看街上行走的女郎。透明(食物)、反射(女人)对他来说“是现实的象征,它们成为我的艺术,我的生活”。


他在米兰远离政治。他知道犹太人跟政治沾上边有多么危险。把自己融化在背景当中才是最明智的。


20 世纪30 年代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在罗马


他小时候尝试过在画布上画油画,但是松节油的味道让他恶心,他觉得他对这东西过敏,后来就敬而远之。这也许是他不去美术馆的原因之一,也许还是他一生只喜欢黑色线条的原因之一。


斯坦伯格在意大利生活贫困,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看不下去,说服他让他给当地的一个幽默小报投稿赚钱,没想到反响不错。他曾说:“我的第一幅画发表的时候我发现了我的天赋。画那幅画我只用了十分钟,但是在报纸上印出来以后,我痴迷地盯着看了几个小时。”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但是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也越来越极端。1938 年,意大利发布了 《种族宣言》,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通婚;犹太人1919年以后获得的意大利国籍一律吊销,犹太人不能雇用雅利安人当用人,犹太人不能保有一定限度以上的土地财产;所有六十五岁以下没有雅利安人配偶的犹太人都必须在四个月之内离开意大利,否则强行驱逐。而斯坦伯格这样的外国犹太学生被勒令一年之内完成学业并离开。由于禁止犹太人从事跟新闻有关的工作,所以斯坦伯格不能再发表漫画,生活来源也断了,只能在朋友们的接济下维持生活。此前因为忙于画画,完全荒废了学业,十六门必修课他只考过了一门,此时他竭尽全力,竟然在一年之内考过其他十五门课。虽然理科成绩只是刚刚及格,但是跟画画相关的课都拿到了高分。拿到建筑学博士学位证书的时候,他发现证书虽然由意大利国王认证,但是上面竟然写明他是希伯来人种(犹太人)——在欧洲,这张证书等于一张废纸,完全无法拿着它找工作。


就在这时候,罗马尼亚发生了政变,右翼分子建立了独裁政权,大肆迫害犹太人。斯坦伯格如果离开意大利回国,则必须服兵役,而他自己和他的父母都不希望在这动乱时代去当兵。他开始认真考虑怎样离开欧洲。当时,斯坦伯格的朋友、在巴西从事出版工作的斯威特正在把他的画作卖给美国杂志,如《时代周刊》和《纽约客》,南美的杂志也对斯坦伯格的画感兴趣。他建议斯坦伯格去美国,并竭尽全力帮他想办法。与此同时,斯坦伯格在美国的亲戚们也在筹划他移民到美国的事情。他的两个在美国的叔叔都愿意担保,并出钱。


但斯坦伯格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意大利政府让他马上离境,一方面他又没办法得到所有的手续去美国。他每天想方设法去办各种签证、公证。虽然大家都在尽力帮他,但是无济于事:他的罗马尼亚护照过期了。他觉得1941 年是他一生中最差的一年,简直就像一个噩梦。他不敢待在自己那里,就藏在他的某个女朋友房间里。因为他知道警察的搜查通常是早上六七点,所以就每天早上很早起来,骑着朋友给的自行车,早早地出门,好像自己是一个要上班的普通米兰市民。


有一天,他还是被抓起来了。他被关进了米兰的监狱,后来被送到了集中营。不过当时意大利的集中营和德国纳粹的集中营不同,他们只把人拘禁起来,并没有要消灭这些人。不久,他终于收到意大利的犹太人移民援助会给他发来一封信,告诉他他的葡萄牙签证办好了。就这样他自由了,坐飞机去了里斯本,从那里他上了一艘去多米尼加的美国邮轮,带着他的小行李箱,箱里放着从不离身的速写本和黑水笔,还有两美元。


到了多米尼加不久,斯坦伯格就得了疟疾。在与疾病斗争的日子里,他的朋友和亲戚继续为他移民美国奔走,请各种名牌杂志的编辑写信,甚至吹嘘说他是欧洲著名的艺术家。


斯坦伯格1949 年的作品

 

3

 

1943 年在亚洲战场作战的美国军队急需插画师,一是给文化程度很低的士兵用图画来解释战术和器械,二是给战地的当地人画一些宣传材料。新移民斯坦伯格被选中,成为美军战略服务局下属的“中美合作所”的一员。这年2 月18 日他刚办好参军的各种文书,第二天就宣誓成为美国公民。他被派往中国。

 

“二战”结束后他回到纽约,继续画画。《纽约客》开始不断地发表他的创作,其中包括他在亚洲期间画的画。他说他在中国和印度期间画的画与以前不同,“我就像一个摄影师,把看到的东西如实地画下来”。


斯坦伯格画的《纽约客》封面

 

有好几家出版社要为他出画集,因此他甚至不得不处理各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在起初很多年里,他的经纪人一直是出版商斯威特。斯威特收取比一般经纪人高很多的中介费,这让《纽约客》杂志的编辑们为斯坦伯格感到不平。可是斯坦伯格感恩斯威特在他被困意大利的时候帮他逃出欧洲,总是原谅他的作为。不过,斯坦伯格对书的质量和装帧非常计较。他坚持他所有的出版物都必须能够提高他的声誉。他给出版社的条件也比较严苛,如果没有他的许可,不可以做任何改动。他在美国最初出版的两本画集名为《线条素描》和《生活的艺术》,这两个题目实际上概括了他的艺术特色:线条和生活。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斯坦伯格的画风逐渐丰富起来,或者极简,或者极为繁复,但不管多么繁复,有时仍旧只用一根线条。



除了为杂志画插图、出版图书,斯坦伯格还画了不少海报。与一般海报的写实插画完全不同,他的画是把海报对象结合进去的非常有趣味的插画。读者们都把这些海报当成了杂志内容的一部分,兴致勃勃地阅读。比如给爱默生电器画的海报,一名相貌平平体型臃肿的女性坐在床上吃着早餐看电视,电视屏幕里有一名男子在对着这名女性翻白眼……斯坦伯格的其他收入也非常可观。美国最大的贺卡公司每年预支给他一万美元。他每天都收到许多要求合作的信件和电话,有的甚至让斯坦伯格自己随便选择题材,自己定价格、定交稿日期。

 

斯坦伯格的创作曾受到从乔治· 修拉、保罗· 克利的绘画作品到古埃及艺术,从公厕墙上的涂鸦到手工刺绣的复杂影响,它们都可以吸引他的兴趣并给他养分。

 

他也喜欢用各种方式将“自己”放入画中,有时是以他常见的男人侧脸形象出现,有时则是猫、狗、金鱼或是从几何化的男人脑袋中小心翼翼探出头的兔子。这个躲在斯坦伯格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我永远是置身事外的、古怪的、消极而忧虑着的。

 


六十一岁那年,姐姐丽嘉突然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得了抑郁症,断断续续,直到八十五岁离开这个世界,也未能摆脱这种极为痛苦的疾病。但他一直没有放下画笔。美国艺术评论家哈罗德· 罗森伯格称赞他是“一位用图像写作的作家、一位构建言语与声音的建筑师、一位草绘出哲学沉思的画者”。而对斯坦伯格自己而言,他仿佛一直都还是他自画像中的那个小男孩,在自己的世界中施展魔法。








线条:斯坦伯格的世界

汪家明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9

ISBN:9787108063908 定价:69.00元


《纽约客》漫画大师斯坦伯格首部中文作品集,贡布里希推崇的艺术家


斯坦伯格的漫画名作八九十年代常常刊载于国内的《读者》和《青年文摘》上,他独有的简练、奇诡的线条,流露出当代都市人敏感、冷峻的幽默感。当年遥望是纽约,现在如见北上广。斯坦伯格《线条》中的世界是辽阔安静的,具有哲人般的魅力,这本首次推出的中文作品集,让他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完整地呈现,他孤独的内心也许能在中国读者中赢得更多的知己。


━━━━━


▲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18年10月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线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