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变迁(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五季第三讲)

2015-10-22 白谦慎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sdxxc@vip.sina.com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五季】

从傅山到吴大澂(共三讲)


时间:9月20日(周日) 14:30-16:30

地点: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主讲:白谦慎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第三讲】

从吴大澂到毛泽东: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变迁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率湘军出关与日军战于东北。战败后被罢官。也就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一年,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诞生在湖南。本讲从吴大澂和20世纪革命领袖对印章的不同态度来分析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历史性变迁。



我在第一讲就说了,我关心的是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从傅山讲起,昨天讲了吴大澂和他的圈子,讲了晚清的政府官员,今天我顺着前两天的演讲,来讲讲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一些变化。


去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今年是乙未年,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这场战争跟吴大澂直接相关,因为吴大澂是中方的统帅之一,带兵到东北跟日本打仗。由于中方失败,导致割地赔款,也引起了国内极大的震动。很少有人关注,这场事件对中国艺术可能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其政治影响历来的研究非常多了,我今天试着讲讲对艺术的影响。这些影响不见得是直接的,可能是间接的。


甲午战争还在进行期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以武力推翻满清为目标。中国的读书人变得越来越激进。马关条约签订的两年后,吴大澂的友人江标印制了寰瀛通问之笺。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具有改革思想的读书人的危机感。可以看到这场战争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的冲击,我想研究的人很多,此后还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最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等。


我们关于中国书法在20世纪变迁的描述,从吴大澂(一位直接参加了甲午战争的官员)开始。



主讲人 | 白谦慎

*据现场实录整理


吴大澂的印章收藏与儒将梦想



吴大澂 (1835-1902)


吴大澂是苏州人,1868年进士,甲午战争爆发,他在湖南任巡抚,主动请缨,率湖南军队赴东北与日军作战。1850年代,曾国藩率湘军和太平天国打仗,湖南军队很勇敢,虽然老一辈将领不在了,但老将的孩子有的在湘军里当将领。吴大澂不但是晚清高官,还是著名的学者、收藏家、鉴赏家,在文化领域内,吴大澂涉及的面很广,成就也很高。当时文化界的一些重要人物跟他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 吴大澂著《古玉图考》


这是他的著作《古玉图考》,考证古代玉器。这书虽然后人有批评,但评价很高。



▲ 吴大澂著《愙斋集古录》


吴大澂著《愙斋集古录》,考定青铜器的铭文,这部著作晚年一直修订,但没有完成,后来是他的门人帮他完成,罗振玉影印出版的。



▲ 吴大澂编著《说文古籀补》


吴大澂编著《说文古籀补》。非常著名的研究古文的著作,大量收录印章文字、青铜器的文字、陶文,这种体例也被延用下来,影响非常大。一个高官能有如此高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其实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 任薰,《愙斋集古图》,约1892年


《愙斋集古录》一共有三卷,三卷前面他都请人画了像,吴大澂坐在那儿,被商周的青铜器环绕着,原来没有字,他的孙子吴湖帆把青铜器的名称都一一注明了。吴大澂想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很儒雅的官员形象,他很看重这方面的东西。


在吴大澂收藏的古董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收藏,就是古代印章。他的许多信札反映出他对古代印章收藏的热衷。他一共收藏了三千多方古代玺印。


印章跟吴大澂的关系非常深,所以今天我们讲讲印章。



▲ 吴大澂给盛宣怀的信


这是他写给洋务运动非常重要的人物盛宣怀的信。盛宣怀是他的结拜兄弟,吴大澂叫盛宣怀帮忙运古董,木箱内“古印砖瓦古玉各种,照单检点”,然后寄给他。



▲ 吴大澂给盛宣怀的信


这是他在潍县买古铜印630方,谈好价钱,请盛宣怀代为付钱,给他运来。



▲ 吴大澂托苏州古董商徐熙买印章


这是他托苏州的一位古董商徐熙买印章,“两汉至隋有名人印,共得一百三十八钮”,“将军银印……制作甚精”,将军印是他收藏印章中专门的一类,就是古代的将军用印。他从烟台把东西运到上海,沈能虎是另外一个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在上海招商局,所以吴大澂是通过官僚系统运输。


除此之外吴大澂还编辑过好几本印谱,他的印谱含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最重要的印谱是《十六金符斋印存》,是他个人收藏的印谱,一共二十部,现在还有一些存世。



▲ 吴大澂编《十六金符斋印存》


他还用印章考定古代的名物制度,从印章中考订古代的姓氏,有人姓族,有人姓编,有人姓第,有人姓瀋。吴大澂还考证一些官职,这也是当时的风气。


此外,吴大澂自己还擅长篆刻,并且和当时许多篆刻家有交往。最著名的两位,一个是吴昌硕,浙江人,一个是黄士陵,安徽人,他们都曾是吴大澂的幕僚,可以看出吴大澂多重视篆刻,他的幕僚有好几位是篆刻家。吴大澂少年时就开始刻印,当官后刻印太费时间,偶尔也会刻。


吴大澂还是杰出的书法家。因为他研究大篆,经常会用大篆来写书法,当时潘祖荫这些人认为,吴的大篆当代第一,超过了邓石如和赵之谦。因为他写大篆非常高古、高雅,他的印章有时候也用大篆。


▲ 潘祖荫认为吴大澂的大篆当代第一


吴大澂很有意思,他有时候会用大篆写信。目前我们知道他给五个人写信用大篆。其中一位是俞樾,俞平伯的祖父,浙江德清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者。俞樾是吴大澂的老师。一位是山东潍县陈介祺,晚清最大的古器物收藏家。


▲ 吴大澂致潘祖荫的信札


这是写给大收藏家潘祖荫的信札。他给老师吴云写信也用大篆。除了俞樾,这些人都收藏青铜器,又懂古文字,可以想象,书信用大篆书写,不太讲效率,但体现的是高雅的情趣,一般人也不太会读,要有一定的素养才会读。


吴大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只是比较典型。他比较集中地研究文化,有人喜欢书法,有人喜欢篆刻,他是集于一身,而且成就比较高。清朝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官员,像吴大澂最钦佩的人就是乾隆年间的阮元,官做得大,文化成就也高,他们非常佩服,经常提到阮元。在传统中国,政府的高级职位常常是由像吴大澂这样的学者来担任。许多个世纪以来,政府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择文官。在大多数时候,科举考试的两项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和诗文。


儒家文人耽于人文和艺术领域,实用的知识与技术被轻视和忽略了。昨天的演讲中,我也提到列文森的话(对于古代经典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意韵的探求,对于遣词造句的细微之处的玩味,而不是对有实际用途的技能进行训练,才是知识表达的主要方式和社会权力的核心内容)。但吴大澂的时代不太一样,因为吴大澂对西学比较关心,鸦片战争已经发生,洋枪洋炮的厉害中国士大夫已经领教了,而且太平天国包围上海时,吴大澂一直在上海帮他的老师吴云筹备防卫工作。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与列文森讲的明代以上的时代有所不同,但我们看到,他的身上依然也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背景。


晚清同文馆的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曾说过:“凡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写诗,但董恂和宝鋆洋溢着诗情。有一次,蒲安臣先生拿一本有铜版画的书给恭亲王看,其中一幅画着两个女孩子坐在独木舟里,恭亲王对这幅美丽的图画大加赞赏,遂令宝鋆做诗。宝鋆当即从口袋里取出毛笔,十行诗一挥而就,恭亲王大悦。既而记起董才子,恭亲王又把他叫出来。董也一样一挥而就,作品精神饱满,诗风风雅,根本不像命题之作。两首诗都文不加点,不假思索——名副其实的即兴创作竞赛……我曾为蒲安臣先生译出这两首诗,但遗憾的是,忘记留下副本。试想美国的两位内阁部长,或者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两位大臣,能够写出同样的好诗吗?”


这是一个美国人到中国来的感受,他们有比较的眼光。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官员在文化方面的素养和儒雅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面,丁韪良继续评论说,在文学方面他们是成人,而在科学方面,他们却仍还是孩子。这反映出了传统的士大夫在知识结构上的偏颇。恰恰是这些在科学方面不够成熟的文人们,掌握着管理国家的大权。


吴大澂这个人很有意思,年轻的时候就期望着自己能在疆场上建立勋功。他的日记和信札一直有这样的内容。他出生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五年,太平天国攻陷了苏州之后,他逃到上海,真正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他很佩服曾国藩,专门拜访过曾国藩,特别希望像曾国藩那样,在沙场上建功立业。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其实在中法战争的时候,他就主动请缨了,当时他在东北训练了三千兵,后来李鸿章让他驻扎河北乐亭保卫天津。他一直想当儒将。


在1861年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当时才26岁的吴大澂曾反思过自己的艺术爱好,“诗、画二事,皆余夙好,童而习之,然亦是玩物丧志,不足为重,甚不欲以此见长。少陵云:‘词赋工无益。’昌黎亦曰:‘余事作诗人’;至于画则称工,称匠,纵使神乎其技,亦不过供人玩弄。‘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前人能事,贻诮千古,曷足道哉!”这是唐朝的典故,左相姜恪战功卓著,右相阎立本却因善绘事受人讥诮。


吴大澂期望的是,既能驰誉丹青,又能立功沙场。他确实参与过军事活动,在上海参与军事筹款。1880年、1886年两次被朝廷派去吉林,在吉林,他建立了吉林机造局(军工厂),造枪、造子弹,组织了靖边军,设立了哨所,会同俄国官员勘定中俄边境。他还写了一本军事著作,叫做《枪法准绳》。他喜欢打枪,经常去练兵打枪。他的信札里有大量的买军火的记录,买德国的炮,买美国的枪。


1886年吴大澂到吉林和俄国勘定边界,在现在的珲春,我拍照的时候是在中国边境,走两步是俄国边境,跨过这条河就是朝鲜,所以这里的人说,一家鸡鸣,三国可闻。



▲ 土字碑


2004年,我专程去了这里,这是立的碑,这块土地是吴大澂争回来的,因为中国《瑷珲条约》以后,北方土地很大部分被俄国拿走,而且还不断地侵蚀,吴大澂去勘界后,要回来相当一块,这是他从政经历中非常自豪的事。



▲ 龙虎刻石


吴大澂走到哪儿就会刻石头,这是在珲春公园留下的两个大字“龙虎“。这块石头本来在河边,后来搬到公园里,所以叫龙虎公园。


吴大澂勘定边境之后,又效仿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刻了铜柱,他这个人事事效仿古人。



▲ 吴大澂书大篆铜柱铭


吴大澂书大篆铜柱铭。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其实愿望是这样,实际情况完全跟国家实力有关,铜柱后来被俄国兵一锯两半,搬到远东博物馆里去了,现在还在那儿。


吴大澂还找人订了一批墨,做成铜柱墨赠送朋友。吴大澂出去一次,随后会有很多文化事情跟着。



▲ 铜柱墨


甲午战争爆发后,先是海战,然后是陆战,吴大澂主动请缨。第一他是湖南巡抚,可以带湖南将士出战,湖南军很勇猛。第二,他自信自己的军事才能。晚清文人中两个人最喜欢言兵,一是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另外一个就是张佩纶的好朋友吴大澂。吴大澂喜欢谈军事,信札里谈军事的内容很多。在甲午战争期间,吴大澂告诉他的老师翁同龢,说研究出了一种阵法可以打败日本人,而且认为天将降大任于他。



▲ 吴大澂藏新莽时期的虎符


在吴大澂的收藏中,有两种藏品值得注意:虎符和将军印。都是古代和军事活动相关的信物。吴大澂事事以古人相期,虎符是调兵遣将的信物,将军印,也是信物。



▲ 吴昌硕为吴大澂刻“二十八将军印斋”


吴大澂收藏了28个很著名的古代将军印,所以叫吴昌硕帮他刻了“二十八将军印斋”。我第一次对吴大澂感兴趣就是见到这个印蜕,可以看到吴大澂成为儒将的梦想。



▲ 汉《度辽将军印》


甲午战争开打的时候,吴昌硕帮吴大澂买到一个古印——“度辽将军印”,这是非常吉祥的征兆。他刻了信笺,上面是虎符,下面是印章,度辽将军印。


1895年二月,湘军和日军在辽宁牛庄交战,湘军非常勇猛,这场战争严格来讲非常惨烈,也是日军在陆地上第一次遇到比较顽强的抵抗。但敌众我寡,敌方的军火要好很多,最后牛庄失利,然后田庄台失利,撤退,战败。战后,吴大澂回到湖南,留任湖南巡抚。同年十月离任(开缺),但还没有削职,返回家乡苏州。1898年,被革职,永不叙用。政治生涯结束。


但故事没有完,这时候黄遵宪写了一首度辽将军歌,这首诗很有名。黄遵宪曾任清朝驻日本的参赞,在美国当过清朝驻旧金山总领事。他在日本认真研究过日本历史和明治维新,并著有《日本国志》,恰恰在《马关条约》签订的那年出版。也有人说,如果他的书早点出版,光绪皇帝可能改变想法,当然这只是假设。日本人野心很大,除非你退了几步后,可以赢得时间,改革成功,跟日本抗衡,否则他灭你之心不死。


我们来看这个《度辽将军歌》:


将军慷慨来度辽,挥鞭跃马夸人豪。

平时搜集得汉印,今作将印悬在腰。

将军乡者曾乘传,高下句骊踪迹遍,

铜柱铭功白马盟,邻国传闻犹胆颤。

自从弭节驻鸡林,所部精兵皆百炼,

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

雄关巍峨高插天,雪花如掌春风颠。

岁朝大会召诸将,铜炉银蜀围红毡。

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

自言平生习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

目光紫电闪不动,袒臂示客如铁坚。

淮河将帅巾帼耳,萧娘吕姥殊可怜。

看余上马快杀贼,左盘右辟谁当前?

鸭绿之江碧蹄馆,坐令万里销烽烟。

坐中黄曾大手笔,为我勒碑铭燕然。

么么鼠子乃敢尔,是何鸡狗何虫豸?

会逢天幸遽贪功,它它籍籍来赴死,

能降免死跪此牌,敢抗颜行聊一试。

待彼三战三北馀,试我七纵七擒计。

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

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

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

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

幕僚步卒皆云散,将军归来犹善饭。

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

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

藉充几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

燕云北望尤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挲,

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


这首诗说明黄遵宪非常了解情况,当时日本要求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吴大澂给张之洞发了两次电报,要求捐出他的古董,向日本人要求减去一千万两的赔款,张之洞谢绝了。张之洞说日本人喜欢的是武器不是古董。


“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藉充几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诗写得很辛辣,黄遵宪的形象后来非常好,有一系列的改革动作,黄遵宪的历史形象比吴大澂的形象好。这是廖冰兄的漫画,用黄遵宪的诗句来讽刺吴大澂是“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



▲ 廖冰兄漫画


其实这对吴大澂有点不公平,但历史就是这样记录的。我觉得黄遵宪的批评,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己之见。我个人认为,是两种不同背景出身的人,对待外国、对待战争,对待抵御外敌的看法不同。黄遵宪基本是技术官僚,吴大澂是士大夫,所以再儒雅也没用。黄遵宪选择印章这个东西就非常有意思,吴大澂确实得到这方印,非常巧的是印章在中国古代又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三国时孙策得到玉玺,多少人想得到?


昨天我给你们推荐了利玛窦的《中国札记》,他说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官印,他走到哪儿,官印都要放在可以看到的地方,晚上睡觉也要和官印在一起,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印章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意义,又是财富的象征,又是信物,所以我觉得黄遵宪选择印章作诗很有意思,而且吴大澂确实喜欢收藏古印。


毛泽东和印章


1902年,也就是吴大澂去世的那一年,《度辽将军歌》在黄遵宪的友人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刊出,直到1920年,《新民丛报》仍然是中国改革派人士中最有影响的刊物。在成千上万满怀激情的青年读者中,有一位湖南青年,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家离吴大澂的官署不远,官署在长沙,他在湘潭。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湖南,他出生的时候吴大澂正好是湖南巡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离毛家不远的湘乡,是湘军的发源地。湘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对湖南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刺激。在20世纪初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不少是湖南籍,包括湘军的子弟。湖南也因此有着改革和革命的传统。


接下来我们讲讲毛泽东和印章,毛泽东读没读过《度辽将军歌》?很可能读过,因为发表在《新民丛报》上,而他是《新民丛报》忠实的读者。



▲ 毛泽东手书《七律 长征》


毛泽东一辈子写书法,但他不用印章。毛泽东的印章我们现在发现过三次。


1931年,毛泽东和朱德一起写了一封推荐信,介绍一个同志到另外一个地方工作,信上盖了印章,但那个印章我感觉很可能是他秘书盖的。


一次是动员抗日的一封信,1937年7月13日,盖了毛泽东印。这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


▲ 动员抗日的一封信,盖了毛泽东印。


1946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碰到柳亚子,柳亚子问他有没有诗词,他就把《沁园春·雪》写到册页上,柳亚子是文人,一看没有印章,就叫篆刻家曹立庵给刻了两方。


▲ 柳亚子请曹立庵为毛泽东刻的两方印


这不是毛泽东自己盖的,这是别人给他盖的,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其实毛泽东对艺术的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他的文人艺术修养很好,他也写诗词,但跟《诗刊》的人说,旧体诗束缚年轻人的思想,他不提倡。他真正赞赏的是有直接宣传意义、工农比较容易懂的东西。你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里哪有什么书法、篆刻、国画专业?没有的。包括后来文化大革命,他说利用小说、戏剧、电影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他当时对文艺有很多指示,但不对书法做指示。


毛泽东提倡的是工农兵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文人士大夫的笔法,篆刻的古朴,金石之类,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很难理解。战争年代谁给你拿石头刻,还找印泥?你看延安的艺术形式,还有剪纸什么的。


北京的牌匾,慈禧太后御笔、光绪皇帝御笔都盖印,但毛泽东写的碑、匾从来没有印章。


人民大会堂建成的时候,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画了一幅巨画“江山如此多娇”,由毛泽东题字。题完后,傅抱石给毛泽东刻了巨大的印,想用到画上去,毛泽东没用。傅抱石、关山月用印,伟大领袖毛主席不用印。



▲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 傅抱石给毛泽东刻的印


书法在20世纪的变迁


其实自古以来书法就跟精英联系起来,汉代皇帝找他的堂弟刘睦写书法收藏起来。六朝的时候,梁武帝和陶弘景谈论书法。唐太宗和虞世南、欧阳询谈书法,两位前辈死了以后褚遂良顶上去。宋徽宗和米芾谈书法,这个传统一直在。清代满族人打进来,康熙皇帝也要写字,要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认可,就要弄这个。



▲ 康熙皇帝像


前不久在上海有一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的讨论,我讲皇帝的书法。所以书法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跟政治密切联系的。毛泽东也写字,伟大领袖毛主席经常题字,他也练书法,也喜欢书法。




一方面继承了题字的传统,也有政治上的意涵,但同时他把这个作为他个人的爱好,并不提倡这个爱好。


他写字有很多的革新,第一他写标点符号,有时还横写。我们看到,他不被文人的规矩拘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字方面,他喜欢怀素的字。毛泽东对书法有爱好,但很少发现毛主席的书论。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喜欢写字,送了一张字给毛主席,于立群那时候在生病。毛主席回信说,练练字对身体有好处。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怀素,回答非常简单,他是我老乡。是的,怀素是长沙人。


毛泽东到底用不用印章?用的。用在哪里?用在他收藏的古书上。他喜欢藏书,这是他私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这个印章也是别人替他盖。毛泽东嗜书如命,只在书上用,公开题字上不用。




由毛泽东开启的传统是由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继承下来了。邓小平也不用印章,邓小平的字写得很好,江泽民当市长的时候用,当总书记的时候偶尔用.江泽民印章刻得也不错,江泽民给母校交通大学的题字,给中央财大题的字,都没有盖印章。送给卡斯特罗的礼物盖章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秘书给盖的。此后的领导人也不用。毛泽东开创了一个新传统。


毛泽东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字上盖印?毛泽东说过,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者。为了夺取革命,他首先需要的是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他是疏远这个文化的。


在中国革命的20世纪,精英的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台湾的士大夫变成技术官僚,中国大陆由于革命的特殊性,出现了士大夫—革命干部—技术官僚的转换过程,而中国的革命干部基本来自农村,不像过去科举考试下,皇帝必须用这个东西来向精英集团显示他是有文化修养的人。毛泽东不需要这样,而且那样反而疏远了革命的主力军。所以我想这大概就是毛泽东不用印章的原因,这也代表了他对中国历史非常悠久的精英艺术——书法的态度。


《傅山的世界》

白谦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6月


在20世纪,实际上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集体性退出了书法领域。科举制要考书法,随着1905科举制被废除,老一代还写字,慢慢就完了,个别官员有爱好,但总体来讲,精英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政治精英集体性地退出了书法领域。再加上用钢笔、铅笔,艺术爱好也发生了变化。邓小平喜欢打桥牌,他的继任喜欢打高尔夫球,江总书记能弹钢琴。所以说,中国政治社会精英集体退出书法领域,留下的空白,被一般民众填补上,书法在20世纪成为大众的艺术,这是很大的变化。


最后一句话,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书法已经进入了历史。


谢谢大家。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和友人交流,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回复听课,获取公开课课堂笔记

▼更多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