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作室---王昌胜】引导教师自我反思
引导教师自我反思
王昌胜
(此文发表在《湖北教育》2017年第2期)
按照大家说的做
接手新学校观摩学科教研活动,大多是教学进度及教研组事务的安排,缺乏研究元素,每次的教研会议只有“会”没有“议”。做了一些了解,发现组内每位老师的个体素养都不错,主要是团队缺乏整体规划和研究意识。
究竟怎么办呢?提出问题以后,教研组长和老师们都看着我,希望我能告知一个方案方便他们实施。看着老师们一脸的期待,不忍心采用我惯用的“伎俩”:大家先自己思考拿出解决办法,下次再讨论。因为刚刚接触这个团队,彼此并不熟悉,用“先想下次议”的方式,可能会打击老师们的积极性。于是我顺水推舟:那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
于是,先启发大家独立思考:理想中的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目前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何问题和困难,应如何改进?接着大家一一分享自己的想法,启发教师碰撞对话。没想到老师们的想法很多:每次明确一个主题,聚焦话题深入探讨;每学期要提前做好计划,按计划实施;多听课,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每个人都要发言,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既要说优点,也要指出缺点;要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办法,不能只是笼统的思路……
大家的思路很清晰,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得很清楚,也不乏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何没有尝试突破呢?因为“成习惯了,懒得打破”。“习以为常,不愿改变”是众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善于从日常的活动中反思、体悟出道路,不断的完善、改进,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进步的源泉。“因为我从每一件小事中,都能体悟出一点点东西,事情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这是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一次内部高管会上,面对“你的水平为什么这么高?”的提问答复。
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且是老师们的主意,于是“就按大家说的做”,把主意落实就可以了。只是大家的想法“比较理想”,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实现,需要一步一步分步实施。那究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仍旧由我们老师们协商决定,只是提醒大家不要“贪心”,从一点一点的改变开始,逐步深入。
让教师自己发现问题
按要求,教研组长要检查教师的备、教、批、辅、评等常规工作。可执行起来要不怕得罪人,要不碍于面子,或者检查了效果也不好。于是学校要求将老师们的备课本、作业本收上来检查,分别写出评语,指明优点缺点,分发给每位教师以示提醒。这样大动干戈之后可反馈效果还是一般,比如说王老师仍旧不在意,还私下嘀咕:凭什么说我的作业批改最差?我向来都是这样做的,不是成绩也不差么?
如何将这项常规工作做的有意义有效果?我们利用教研组的例会时间,让全体成员依次察看每个班级的作业批改,要求找出同伴批阅作业的亮点和经验,分享给全组成员。没曾想老师们的发现还真多:这个班的作业真工整,都不敢相信这是三年级孩子的书写;张老师批阅真仔细,有很多批语,用这种方式来丰富与孩子的交流,弥补个体关注的不足,值得尝试;李老师的错题订正很有方法,每个孩子都设有改错栏,集中订正,方便复习时对错题重点关照;赵老师对错题也尤为关注,要求孩子不仅更正了错误,而且还要求学生对错题原因进行分析……
当然,也有批阅作业随意的教师,组长此时私下告知:王老师,你们班的作业批改……没等组长说完,王老师就表态了:放心吧组长,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了,会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此时已经不需要别人提醒,因为已经看到了组内其他教师的批阅,有了对比,自然知道了差距,心服口服。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结果,而是指向工作的改善。只有当教师自己发现问题,意识到需要改进,才可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由“要我改”走向“我要改”。一旦教师的内力觉醒了,一切管理也随之变得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