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学习 ||刘玉华:寻找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原则

刘玉华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2021-12-23

“我们”工作室“未来学校”行动研究
关注



寻找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原则


开学时,进到501班去上数学课,前期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只想着能不能让孩子们在这学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爱上数学,爱上学习,不再把学习当成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既然有这个想法,那么落实在行动中,就需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怎么激发?通过梳理,我发现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则:


01

减负,让孩子们看到努力后的希望


从孩子们最讨厌的“作业”入手。告诉孩子们“作业是用来检测我们课堂是否学会的,如果我都会学了,不做作业也是可以的。所以,这学期我们每天的作业就是一面作业纸。”当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时,是雀跃的,从他们兴奋的脸上,我知道这一刻,孩子们还是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一点兴趣的。因为只有减负,让孩子们看到努力后会获得的希望,内驱力才会开始启动。当然,我马上又神神秘秘地给孩子们推荐了让自已会学习的方法,那就是课堂上要学会开口说话。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问问题,都算开口。听不懂的时候及时站起来问问题,就表示自已在思考,在开始学习了。


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前,和孩子们又做了一个承诺——只要达到一定水平的同学,都可以获得一周全免或半免作业的权利。成绩一出来,立马现场兑现了承诺。获得此项大奖的同学无不欢呼雀跃,其他同学无比羡慕他们。尤其是当我拿红笔亲自在他们作业本上大笔一挥,写上“免”这个字时,如同在这些同学的心中又注入了一股动力的源泉。这是煽风点火的最好契机!于是我接着鼓励:“很多同学其实只差一点点努力,就可以获得这个权利了,只要上课再多思考思考,有不懂的立马问,下一个获得免作业权的一定有你!”于是我们又形成了一项新的学习流程:每周前四天我们学习新课,周五做一次回顾反思,进行一次小评价。只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便可以免除一周的作业,直到下一次结果出来,依次循环。


其实这些小伎俩都是在用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达到了便及时给予反馈。用结果性评价促进过程性学习。因为过程做足了,结果一定不会差。孩子们小,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自已,为社会,为国家似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说教,但让他们体会到通过努力便有所收获时,便能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孩子们有了这种“努力就会成功”的体现后,孩子们内驱力的引擎便会正式开启。




02

尊重选择,让孩子们寻找到“需要”的同伴


第一周,在教孩子们小组间怎么合作时,发现不少小组成员间不和谐,告状之声不断,有指责“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不开口”的,有抱怨“学习强的同学傲慢无礼”的……于是和班主任沟通,才知道分组时老师的干预成份较多,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小,加之平时又很少做小组凝聚力的培训,所以小组间心不齐。凝聚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看到有的同学呆在小组里已成抗拒状态,显然不利于学习。于是跟孩子们商量:“如果你能找到愿意接收你的小组,可以换组,但每组总人数不变,所以你们还要帮换走的同学寻找到愿意接收的小组。”


这一政策出台,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召唤的、讨论的、互相吆喝的,此起彼伏,很快有的孩子间已经达成了共识,组建了新的小组。就这样,一个一个小组在彼此沟通、协调后重新组建了。最后,还剩下一个三人组,和三个属于“特珠情况”被安置成单人单桌的同学。“三人组”是因为前组长对三个组员实在是失望至极所以决定“辞职”,组员怎么挽留都不愿意留下,我帮忙说了一箩筐的好话,也没留住,所以剩下三个组员坐在那里大眼瞪小眼。这时,我走到单座的小A旁边问:“你准备怎么办?想坐在哪里呢?”结果一向不愿意坐到小组里的A说:“我要不到那个小组里去吧!”A指了指三人组,我的内心是喜悦的,想着有了契机了,于是说:“那我帮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吧?”于是我走到三人组,用夸张的语调说:“你们看,A别的组都不去,就想到你们组,你们愿意接收吗?”三个孩子互相看了一眼,估计还在斟酌,我继续忽悠:“通过刘老师这几天观察,A同学特别爱回答问题,肯定能帮我们小组挣不少分。”听我这样一说,三个人连忙点头。


这时,我又走到A面前,一副和他是“死党”的模样:“刘老师可帮你做了不少工作,他们同意啦!我跟他们说你去了他们组每天会回答很多问题,给小组挣分的。能不能做到啊?可别让刘老师丢面子啊!”小A非常慎重地点了点头,于是最后一个小组也组成了!事实证明,这个契机真的成了转变四个孩子的重要节点。尤其是A,从去了小组里,立马在组里找到了“组长”的感觉,上课时,带领四个人一起讨论,积极展示。原来,之前的小组组合“贫富差距太大”,老师理想中的“用最强的来帮助最弱的”思维,让强的不甚其烦,弱的毫无想法。而A思维活跃,以前是有些管不住自已,现在一下子成了小组里最核心的人物,自信心和责任感立马爆棚,其他成员和他的差距又不太大,便慢慢能一起探讨和对话了。而其他小组呢?因为组员都是自已挑选认可的,合作能力也大大提升,以前课堂上一合作就告状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看来,要帮孩子找到内驱力,同伴的力量不可小觑呀!


03

提供多样空间,发挥空间的激励作用


教室旁有一个空房间,和班主任商量后,变成了一间简易活动室。说是活动室,其实就是把一些棋类、桌面玩具、地垫搬过去,给了孩子们一个放松的空间。只要课堂认真听讲,当堂掌握新知的同学,便获得去活动室游戏的权利。很多孩子通过努力,在下课前就得到了这样的权利,当孩子在上课的时间被奖励去活动室游戏时,仿佛赢得了全世界一般开心。这时我又顺势引导,只要你在教室学习专注度高,能认真听讲,学习任务完成,自然就能赢得活动的时间。


孩子们在教室写作业时,常常忍不住小声讲话,有时是闲话,有时是在向同学请教问题。如果不能保持安静,他们的专注度不可能高。但如果硬性规定写作业时不允许说话,有学习困难的同学便没办法合理求助。于是我们把走廊又定为了学习交流区,教室里是安安静静写作业的地方,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班级的金牌小导师求助。这个小导师是分析讲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有方法地教同学如何解题。当同学们有需求时,可在不打扰到其他同学的前提下,安静地用手势邀请导师到走廊上提供帮助。


这样,按不同学习进度的孩子对环境的需求,将室内室外分成了三个区域:安静作业区,交流指导区,游戏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用,互不干扰,又各有各的规则。空间就是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帮助,当我们给空间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时,它便成了校园里的另一位老师。



我们常说学习要让孩子有内驱力,内驱力最好的方式是兴趣,但兴趣可意会却不可操作。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人的喜好和需求出发,寻找切入点,利用一切可以发挥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当人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显现。

                


(本文作者  刘玉华)

往期经典回顾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责任心”不是空口号! 怎样将“培养责任心”落地?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这样的事情也要“民主”吗?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应该成为老师的必修课

【解码未来学校】刘玉华:善用评价,撬动学校发展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我们提倡这样的管理文化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 善用评价,撬动学校发展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如何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管理过程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解码未来课堂:让学习真实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