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学习 || 刘玉华:学生成绩为什么不稳定?

刘玉华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2021-12-23

“我们”工作室“未来学校”行动研究
关注



学生成绩为什么不稳定?


“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 刘玉华


A同学课堂学习状态较好,数次检测都在95分以上,甚至还得到过100分,但在最近一次的检测中,却只得了80分,差不多属于居后状态。


B同学数学思维力较弱,碰到稍难的题目需要讲解三四遍才能勉强听懂,成绩一直不算太好,但在一次整体稍难的检测中,她却考到90分以上,属于靠前的状态。


C和D同学的成绩上上下下起伏不定,虽然都是忽高忽低,不相伯仲,但是明显C的理解能力要强一些,属于我们平常说的“脑子活”的那种类型。D虽然接受新知的能力弱,但有时成绩比C还高。


其实,像上面这四个同学只是班级的部分代表,类似的情况还比较多,于是班级整体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总是不稳定,成绩好的也有考得很差的时候,成绩弱一些的也有考好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学习的习惯养成不够稳定?方法掌握一知半解?但上课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小老师们,讲得都很细致啊,经常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也都听得很认真啊。而且从入学就和学生做了一个约定:不懂就问,爱提问的孩子是值得点赞的。为什么检测时,还是有学生做错呢?当我将这个问题在脑袋里反复琢磨,并不断去观察日常教学中的情境时,有这样几个情景进入了视野。


情景一:批改作业时,发现有E同学有一题只字未写。这道题是两天前刚讲过的,答案共有两点。当时除了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讲解了两点答案代表的具体意义,还在班上重复了三遍正确答案,同学们像记录笔记一样把这两点在书上进行了记录。而且在重复答案时,我一边缓慢说出答案,好方便学生写字跟上速度,还一边在教室走动,确保每个人都在动笔。在这样自认为“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还有一“漏网之鱼”。其实E算是一个学习相对认真,成绩还不错的女同学。但这道留白的题目,无不证明着,在我认真讲题的过程中,她一定在做其他的事情,并没有跟着班级的学习节奏。


情景二:在学百分数时,有一条重要的规则“在除法算式除不尽的情况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时,只保留一位小数”。教学时特意和孩子们一起研讨了这个问题。孩子们追问“为什么保留一位小数?”时,给学生们做了细致的解读,并举例验证,如果没有统一规定,有的保留整数,有的保留一位小数,有的保留二位小数,结果会相差特别大。结果批改作业时,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未按规定保留一位小数。于是在作业讲评课时,又将此问题提出来,并且重复三遍,提醒学生务必要记住,结果发现还是有学生做错。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次细致讲解,并且将这句话抄写在黑板上,同时放出“狠话”,再记不住的同学就要背诵这条规则几十遍了。结果十分钟不到,G同学来面批作业,这条规则照样抛之脑后。


情景三:学生总会出现将数据和运算符号抄错的情况,每次都会提醒,“千金难买回头看。”写完算式之后,再回头看一看,对着题目的数据检查一遍再往下完成。但是抄错好像成了一种常态。


情景四:每次检测,计算成了丢分的大项。第一单元,小数乘除法计算不过关。第二单元,似乎又忘记了怎么进行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第三单元学百分数时,商是小数的除法,四舍五入又不会了。而且运算顺序也处于凌乱状态,小括号想去就去,想加就加,方程的运算过程也时常出纰漏。


四个情景,说明着倾听效果、做题习惯、计算基本功以及数学思维都存在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分解人数,倾听效果才会更好


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时,学生先独立练习,老师巡视,了解班级整体水平,小组内人人开口讲述自已的想法,老师(或者其他组同学)抽查小组内任意一个同学(主要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以确定小组是否过关。检测结果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完成作业。检测有问题的同学,则聚集到讲台前,老师再次进行个别辅导。


教学内容相对较难时,分成独立练、小组内互讲、不理解的同学单独开设小课堂多次讲解,直到学会为止。


在习题讲解课中,首先由学生提问自已不懂的问题,然后有相同问题学生聚到一起,由老师或同学讲解,直至听懂为止。这样减少集体讲解的频次,将讲解的对象设定在不会的学生群中,做到哪里不会,听哪里。


对于比较难的习题,一般老师会统一讲,然后还有没听懂的同学再到前台听第二遍,第三遍,已经学会的学生,则可以完成自已另外的学习任务。


不管是哪种课堂模型,想遵循的教学原则是:从学生不会的问题入手,分层进行教学,减少大一统的集体授课制。当听课人数越少,倾听效果才会越好,针对性更强,因为每个人的困难点不一样,老师关注度才会越高。同时,让已经学会的学生,积攒出更多的时间,完成其他任务。另外,要及时进行课堂检测,确保课堂倾听效率提升。


“抄错题”跟“专注力”关系重大


很多家长都认为数据和符号抄写错是粗心、不细致的表现,但其实这是一种专注能力的体现。如果是一种能力,则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来进行培养。如果是从小训练,可以有多种特殊的方法,比如眼睛定点观察法、舒尔特表格训练法、念颜色、连线法。这些方法,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训练观察的专注力。但到了六年级,再去做类似的训练似乎已不是很现实。但是从六年级学生的表现可以促进我们反思,不要将学生抄写错误仅仅当成粗心,虽然这也是粗心的一种体现,但更重要的是引起我们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从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只有通过反复提醒,教检查的方法,并适当增加一些惩罚措施,逐渐帮助学生减少这样的错误。




计算训练是必须过关的基本功


计算要达到一定训练量,但又不能仅通过题海战术来解决。学生很多计算的难点都是有规律性的。比如0.5×0.5,容易算成2.5。50×50,会算成250等等。大部分学生的错误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且难以改正。所以在基本训练量达到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


因此,在后期的计算教学上,和孩子约定,每天练习三道计算题,并且每天进行登记,周末时错一练三,再训练三道计算题。



数学思维的培养都在细节中


 “思维能力不强”。“我家孩子好像比较笨,接受能力弱!”


这是我们和家长沟通时,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做出的评价。为什么孩子的思维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是否真的有智商的高低呢?其实所谓的智商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开发大脑、提升思维的事件,大脑在最佳的开发时期得到了充足的训练。


(一)思维的形象化训练


《观察物体》一课,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物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课堂仅仅只是让学生观察图画,老师讲解观察的方法的话,学生的空间感及生活经验一定没办法得到发展。


自主体验:让每组同学用不同的物体,模拟书中物体间的摆放,然后反复观察,发现真相。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之后,才算是完成空间思维培养的第一步。


想象与验证:这时老师作为主人公,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摆放的物体,让学生想象“老师看到的场景是什么样?”让学生表达自已的想法后,再让学生站在同样的位置来进行验证,对比发现想象和实际看到的是否一样,并反思,为什么会出现想象错误。如果正确的话,总结自已想象的依据。


提炼方法:课堂结束前,一定要帮学生一起提炼观察的规律,只有寻找到规律性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层级才能提升一步。


应用强化:转换另外的场景,让学生用规律性的方法进行推测,然后再验证。在应用规律、反思规律的过程,修正自已的认知,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很多内容,都是需要让学生在形象化的体验中来学习的。但作为老师,常觉得很麻烦,准备道具需要的时间长,上课让学生操作浪费时间,容易让学生走神等。其实这些都是学习中的误区,只有学生形象化的体验之后,他的思维才是真正顺畅的,从而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二)方法是思维的载体


家长问“这个题目讲过很多遍了,她也听懂了,但换另外一个题目之后,孩子又不会了,怎么办?”


家长讲解题目时,只是讲了解这道题的思路,它的载体就是这道具体的习题。当习题发生改变,载体变化了,思路自然无处生根。所以我们要把思维的载体变成方法。


比如《分数的混合运算》问题解决之后,老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回忆:“刚才是怎么解出这道题的?”“其过程是什么?”“每一步过程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和学生一起提炼出做题的基本方法:


1.读题N遍,圈出关键字词。

2.寻找整体“1”即标准量是谁?

3.分析分数的意义:把______平均分成_____份,取_____份或者是谁_____的几分之几?

4.判断对比的两个量之间:哪个量大,哪个量小?

5.画图:先画整体1,再根据量的大小比较,画其他的量(将信息尽量都标注到图上)

6.写数量关系式:_____×几分之几=______

7.列式解决

8.检验:比较数据大小,将答案带入题目看是否符合要求


带着学生把方法梳理出来之后,张贴在墙上,供学生随时观看,提醒自已碰到困难时,按步骤进行思考。其实每学完一种模型的内容,都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梳理我们的思考步骤,形成成果。



(三)思维的迁移能力


当方法和思考的步骤梳理出来之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障碍都被扫清了,但是还会有部分同学仍然不知道怎么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是,方法也是要记忆和应用之后才能熟练掌握的。所以对于这部分本身思维层次弱一些的同学,只教方法还不行,还要带他们用方法。


这就如同,没有工具,不便于种地,但给了工具,也不一定能种好地。还需要教怎么用工具种地。因此,对于使用学习工具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指导他们如何使用工具。


比如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根据解题思路,一步一步分析,试做,哪个地方卡壳时,老师再提供帮助,发现他的思维障碍点在哪里,多提供一些小策略。一轮结束后,再让学生自已反思,对于流程有哪些地方有困惑,再次训练,反思总结。直到熟练使用流程及方法为止。


这样巩固应用几次之后,学生慢慢就产生了一定的迁移能力,当迁移能力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自然就提升了。


到了高年级,各种数学上知识点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好以及思维局限等导致的问题都会慢慢浮出水面,成为学生成绩不稳定的各种元素。我们要及时梳理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做出积极的改进,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我们也要将高年级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低年级的老师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的知识难点能在每个相应阶段被突破并夯实,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顺利进入高年级。


End



(本文作者  刘玉华)

往期经典回顾痛点 ||刘玉华:挫折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挫折”
学校治理 || 刘玉华:用“扫除道”的精神做教育
深度学习 ||刘玉华:寻找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原则学校治理 || 刘玉华:双向竞聘到底改变了什么?【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责任心”不是空口号!怎样将“培养责任心”落地?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这样的事情也要“民主”吗?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应该成为老师的必修课【解码未来学校】刘玉华:善用评价,撬动学校发展【“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我们提倡这样的管理文化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 善用评价,撬动学校发展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如何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管理过程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解码未来课堂:让学习真实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