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约车成都模式,彰显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与善意

2016-10-14 chenchen 城市战争

文|chenchen


成都今天颁布的网约车“新政”(征求意见稿),是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中一抹难得的亮色,也让这座西部城市赢得如潮的赞许。


相比其他几个主要城市,成都的细则透露满满的善意,简直可以用“松绑”来形容。例如,在驾驶员户籍方面,成都要求持本地户籍或者居住证,这其实是对户籍没要求,因为成都居住证的办理并不难,只要有合法就业或者稳定住所,连续缴纳社保满6个月即可办理;在驾照方面,成都只做出“驾龄满三年”的规定,对是否本地驾照不做限定。


在车牌方面,成都要求持本地车牌,但众所周知成都并未限牌,取得成都车牌并不难,这一规定对外地车主其实是没有多大约束力的;在排量方面,成都要求大于1.4T或者1.6L即可,这个标准远比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动辄要1.8T或2.0L要宽松得多;在吐槽最多的轴距方面,北上广深均给出差不多B级车的要求,而成都的要求是没有。


简而言之,你只要是个驾龄满三年的老司机,并且获得成都的居住证,有一台1.4T(1.6L)及以上的小排量车(成都车牌),就可以到这座西部中心城市开滴滴了。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新政颁布后对目前成都的网约车车主几乎没有影响。


给出这样一个宽松的实施细则,相信成都的管理部门是要一点勇气的。目前已出台网约车细则的几个城市,对新政的解释要么是防止交通拥堵,要么是担心过多外地人涌入带来人口压力。其实成都同样面临这两个压力,这座城市并非不堵车,其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80万台,排名全国第二。成都还是一个超级大省的省会,每天都有大量的外地车辆进出,拥堵压力不小,因为赌车还常常被网友调侃成“成堵”;成都并非没有人口压力,作为特大城市,成都常住人口接近1600万人,属于需要适度控制人口规模的城市。


成都为什么敢于在人口控制与交通拥堵的双重压力之下,毅然对网约车准入机制松绑?我认为这是一种城市治理思路的创新,面对管理难题,成都没有像很多城市那样靠“禁”、靠“限”来解决问题,而是勇敢地拥抱新技术、顺应新潮流,给新生事物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成都的管理部门一定懂得这个朴素的道理:禁网约车容易,但要重建一种让老百姓出行更便利的交通工具是很难的,要重新找到一个让那么多社会闲散人员再就业的办法更难。


成都的这个选择,与其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一脉相承。成都有句既骚柔又大气的口号叫做“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口号凸显了一种对外地人不设防的胸怀,它传递出这样一个讯息:成都不仅欢迎外地人过来做客,还希望把外地人留下,让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成为成都人的一部分。在中国,有勇气打出这类口号的城市,除了成都,可能就只有深圳了(“来了就是深圳人”)。不过,喊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在这次网约车新政的执行中,有点让人失望。


事实上,从十一之后各地接连出台的网约车新政来看,总体都比较让人失望。今年7月28日,七部委出台的国家层面网约车管理办法,较之去年的征求意见稿删掉了数量、价格、运营资质等多项要求,被认为是对互联网分享经济的松绑,受到各界好评,而到执行层面,不少地方的细则却好像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户籍、车牌、轴距、排量等方面做出了很多限制。


正如凤凰评论的一篇文章所言,地方管理部门应该做的,是让中央精神在现实中得到更好的贯彻与落实,而不是寻求什么“突破”。如果各地纷纷“限外”、“排外”,又如何能够贯彻“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个中央精神呢?其实,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好是在发展中解决,坚执于停顿、甚至往回走,非但不可能真正解决当下特大城市面临的治理难题,反而会在交通拥堵、市民出行难上制造更大的难题。


所以,成都对网约车透露善意,其实是对改革与分享经济的善意,是对苦恼于“打车难”的市民透露善意,对社会闲散人员再就业透露善意,对新技术、新事物、新时代透露善意。成都深居内陆,却有如此胸怀和远见,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不少经济更发达的沿海城市汗颜。


“城市战争”精选文章:

奢侈品消费力排行榜:成都到底有多强?

胡润富豪榜发布:广东成最大赢家,上海是海外并购领导者

硅谷可以给中国城市哪些启发?

主要城市三产比重排行榜:北上广深杭已超六成!

一个统计指标的更改,正在改变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

这些数据告诉你:谁才是中国科创第一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