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6年8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谁是西部第一城?——重庆与成都之争 | 无界智库

2015-12-02 韩笑 城市战争

(制图 | 无界传媒设计师 宋赤兴)


文 | 无界智库研究员 韩笑


“冤家”城市


如果一个经济大省,省内没有另外一个城市可以分庭抗礼,资源必然一边倒地向省会城市集中。但是有意思的是,中国总有几对“冤家”城市,它们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类似,面积人口规模相当,比如广州和深圳、福州和厦门、南京和苏州。这种城市之间的“瑜亮情结”在政策决定经济发展资源的大背景下被放大,它们难免相互竞争,努力使自己的定位融入国家级战略当中,搭上政策红利的快车。


在重庆升格成为直辖市之前,这种“瑜亮情结”就早已存在于巴蜀之间。凭借优渥的自然条件,成都在唐朝时就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有说“扬一益二”,经济一直较为发达。1949年后,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始终地位超然,并在1989年成为计划单列市,后又升格为副省级城市,享受省一级的经济权限。


与成都发展的顺风顺水相比,重庆这座城市经历了诸多角色变迁。在历史上,重庆189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开埠城市;抗战时期更是成为“战时首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后,重庆一度成为中央直辖市,但在1954年被降为省级市并入四川,正式变为成都的“小兄弟”,后来与成都一样也成为计划单列市。在1997年,“苦尽甘来”的重庆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从此自立门户。至此,重庆与成都之间的较量是否就有了结果?


好像并没有。在成为直辖市的当年,重庆就在“九五规划”中将自身定位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后又表述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类似的表述也出现在成都的“十三五”规划中——“西部核心增长极”。两个城市的“定位之争”似乎愈演愈烈,自然也延伸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重庆将自己称为“西部大开发”的龙头,成都就称自己是“西部大开发”的心脏。在近两年热炒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概念中,重庆的定位为“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成都则成为“战略支点”,二者都筹谋在新的国家战略规划中抢占先机。


政策红利真的带来了经济增长?


图1:重庆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速 (1978-2014年)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折线代表经济增速)


2015年第三季度GDP增速11%,这是重庆连续第七个季度蝉联全国经济增长增速第一。依靠汽车、电子、材料、装备制造业和能源等产业逆势高速发展,中国的西部重镇终于迎来了经济增长的“逆袭”。近十多年来,重庆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快车道,GDP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即使是在这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今年上半年重庆的经济增速仍维持在11%的高位。继2011年重庆GDP突破“万亿”大关后,正大踏步地追赶另一个遥遥相望的直辖市——天津。2014年,重庆的GDP总量已达到14265.4亿元。


图2: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1996-2014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是透过重庆看似华丽的经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重庆仍然在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升高。在推出“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的2009年和2010年,这个比重一度冲高到84%。随后虽有所滑落,但是在2014年这个数字已经高达86.1%。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来看,2014年已达到12281亿元,已相当于4个深圳、2个成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如此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回报又如何呢?以重庆的高速公路为例。据《2014年重庆市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显示,在重庆,每公里高速公路一年平均能够收入378万元的过路费,2327公里高速公路去年共收入了88亿元通行费用。但是收费公路每年的支出已将近114亿元,其中还本付息支出89亿元,养护经费支出9亿元,运营支出5.5亿元,管理支出2亿元,税费支出8亿元,其他费用支出0.5亿元,分别占收费公路支出总额的78.1%、7.9%、4.8%、1.8%、7.0%和0.4%。


图3:成都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速(1998-2014年)单位:元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折线代表经济增速)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成都,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地理面积仅为重庆六分之一左右、人口不到重庆一半的城市,其经济总量已在2014年悄然突破“万亿”大关,今年上半年增速为8%。


从成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这个数据来看,成都的经济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经过2009年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这个数据已经在逐年降低,2014年为65.8%。


图4: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1998-2014年)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如果我们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个数据来看,虽然重庆的人口是成都的两倍多,但是重庆2014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710.7亿元,只比成都多出27.8%。也可以看出重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不足。


虽然在经济总量上,重庆大幅领先成都,但是从“人均”的角度来看,成都的表现无疑更加出色。成都2011年人均GDP水平比2014年重庆的还要高,而且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到2014年已经达到70019元。虽然与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相比,成都的人均GDP水平不算高,但已经逐渐追赶上正在困境中挣扎的广东东莞。相比于成都,重庆的人口体量较为庞大,目前常住人口已接近3000万人,其人均GDP增长比较缓慢,2014年为47859元还不到成都的70%。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成都的领先也很明显,2014年这个数字已达到32665元,接近广东全省平均水平,与珠海旗鼓相当。但是重庆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5147元,与中部二线城市太原收入水平相近。


图5:重庆、成都人均GDP对比(2011-2014年)单位:元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局


图6:重庆、成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2011-2014年)单位:元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局


对比两地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都有大幅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保持了相对均衡的增长。到2014年,重庆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超过了第二产业达到46.8%,成都的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到51.0%。可见成都的产业升级调整起步较早,目前的转型也较为成功。


表1:重庆与成都的产业结构对比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局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重庆的经济增速相对较快,主要是因为仍在依赖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背后也得到了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重庆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后,直到2007年终于等来了第一个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市委书记。此后两江新区、成渝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得到中央政策的重点支持。2015年11月。重庆又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大礼包”——中国与新加坡政府之间的第三个合作项目正式落户重庆。在政策红利的快车上,重庆已经越走越远了。


谁更具有影响力?


我们已经通过传统的经济数据比较了两座城市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但是重庆和成都的城市影响力到底如何呢?既然它们都想成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那么它们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化程度、商业魅力到底怎么样呢?


如果我们将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粗略地发现,2014年重庆的常住人口为2991.4万人,户籍人口为3375.2万人,也就是说净流出人口有384万人。成都正好相反,户籍人口数量比常住人口还要少232万人,可见成都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


为什么成都的非户籍人口更多?可能一个最为简单的解释就是,它拥有更多的机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简单的比拼可能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庆所辖区域的非农业人口比重一直低于成都。原因在于成都所辖区县大都是毗邻市区、地理位置优越;而重庆尽管是直辖市,但是从其辖区面积来说,更像是一个省而非市,重庆面积为82402.95平方公里,在省一级行政区域内已经超过宁夏回族自治区(66400平方公里)和海南省(35400平方公里)。


表2:重庆、成都的人口与国际化程度对比


数据来源于网络


在国际化程度方面,我们参考了机场吞吐量、国际航线数量和外国领事馆数量,成都在这些方面都是领先的。目前成都的机场吞吐量为3750万人次(重庆为2926万人次),国际航线数量已达到88条(重庆为58条),外国领事馆已经有16家入驻成都(重庆有10家),这些数据也说明成都更为国际化。


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和国际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城市经济发展信心的体现。信心的积累也带来了意料中的商业繁荣。根据数据显示,成都目前有15家五星级酒店、52家大型购物中心,并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重庆则有24家五星级酒店、30家大型购物中心、236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虽然这些数据无法全面衡量一个城市的商业魅力,但是其与人才的吸引和国际化程度无疑是相辅相成的。成都的手机游戏、云平台等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巨头在成都的快速扩张,将会使其商业更加活跃。这是依靠“搭乘”政策快车、投入巨额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无法比拟的商业活力。


如果以上述人才吸引力、国际化程度和商业魅力来初步比较,经济增长质量更高的成都的城市影响力也要更胜一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